汪綺石

《理虛元鑑》~ 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5)

1. 治虛藥訛一十八辨

若其根伏而在下,以其在下也,故能資腎家真水;以其皮,故能舒肺葉之焦枯,涼血清骨,利便退蒸。其功用較丹皮更勝,且其味本不苦,不致倒胃,質本不濡,不致滑脾,施治允當,功力萬全,有知、柏之功,而無其害,最為善品。

生地,宜用,初病審用。

世人以生地為滯痰之物,而不敢輕用,是不知痰之隨症而異也。雜症之痰,以燥濕健脾為主;傷寒之痰,以去邪清熱,交通中氣為主。惟虛症之痰,獨本於陰虛血少,火失其制,乃上克肺金,金不能舉清降之令,精微不徹於上下,滯而為痰作咳。治宜清肺,則邪自降;養血,則火自平。

故余於清金劑中,必兼養榮為主。榮者,血也。陰者,水也,潤下之德也。清金若不養榮,如吹風滅火,風勢愈逆,烈焰愈生。清金養榮者,為引水制火,沾濡瀰漫,煙氣永息。故桔梗、桑皮、貝母之類,清金之品也。生地、丹皮、當歸之類,養榮之品也。而養榮劑中,又以生地為第一。

以生地治雜症之痰,則能障痰之道,能滯化痰之氣,且其力滋補,反能助痰之成。若加之虛勞劑中,則肺部喜其潤,心部喜其清,腎部喜其滋,肝部喜其和,脾部喜其甘緩,而不冷、不滑,故勞嗽、骨蒸、內熱、吐血、咯血劑中,必無遺生地之理。惟勞嗽初起,客邪未清,痰嗽盛時,亦暫忌生地滯泥。

若表症既除,內熱蒸灼,非生地之清潤,以滋養化源,則生機將絕矣。若畏其滯,而始終不用,乃是不明要義也。

茯苓,宜用。

有謂茯苓善滲,下元不足者忌之。非也。蓋茯苓為古松精華蘊結而成,入地最久,得氣最厚。其質重,其氣清,其味淡。重能培土,清能益金,淡能利水。惟其得土氣之厚,故能調三部之虛。虛熱虛火濕氣生痰,凡涉虛者皆宜之,以其質中和粹美,非他迅利克伐者比也。夫金氣清降,自能開水之源;土氣調平,自然益氣之母。

三臟既理,則水火不得憑凌,故一舉而五臟均調。又能為諸陰藥之佐,而去其滯;為諸陽藥之使,而宣其道。補不滯澀,泄不峻利,精純之品,無以過之。

黃耆,宜用。

余嘗說建中之義,謂人之一身,心上,腎下,肺右,肝左,惟脾胃獨居於中。黃耆之質,中黃表白,白入肺,黃入脾,甘能補中,重能實表。夫勞倦虛勞之症,氣血既虧,中外失守,上氣不下,下氣不上,左不維右,右不維左,得黃耆益氣甘溫之品,主宰中州,中央旌幟一建,而五方失位之師,各就其列,此建中之所由名也。故勞嗽久已失氣,氣不根于丹田,血隨氣溢,血既耗亂,氣亦飛揚。

斯時也,雖有人參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究竟不能固真元於不可拔之地,欲久安長治,非黃耆不可。蓋人參之補迅而虛,黃耆之補重而實,故呼吸不及之際,耆不如參。若夫鎮浮定亂,返本還元,統氣攝血,實表充里,其建立如牆壁之不可攻,其節制如將令之不可違,其饒益如太倉之不可竭,其御邪扶正,如兵家之前旄,中堅後勁,不可動搖,種種固本收功之用,參反不如耆。故補虛以黃耆為牆垣,白朮作基址。

白話文:

治虛藥訛十八辨

若藥物根莖向下紮根,因其在下,故能滋補腎臟的真水;因其藥皮,故能舒緩肺部乾燥焦枯,涼血清骨,利尿排濕熱。其功效比丹皮更好,而且味道不苦,不會引起噁心,質地不滑膩,不會傷脾胃,使用得當,療效極佳,具有地黃、柏樹皮的功效,卻沒有其副作用,是上好的藥材。

生地黃宜用,初病應謹慎使用。

世人認為生地黃會導致痰滯,不敢輕易使用,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痰證的差異。雜症的痰證,應以燥濕健脾為主;傷寒的痰證,應以祛邪清熱,調和中氣為主。只有虛症的痰證,源於陰虛血少,火盛失控,導致肺金受克,肺金不能正常清肅下降,精微物質不能通達全身,停滯而形成痰咳。治療應清肺,使邪氣下降;養血,使火邪平息。

因此,我在清金的方劑中,必定兼顧養血為先。榮即血,陰即水,有滋潤下焦的作用。清金而不養血,如同用風滅火,風勢反而更猛,火勢反而更烈。清金養血,如同引水制火,使火勢減弱,痰邪自消。所以桔梗、桑白皮、貝母等是清金的藥物;生地黃、丹皮、當歸等是養血的藥物。而在養血藥物中,生地黃為首選。

用生地黃治療雜症引起的痰證,反而會加重痰證,因為它能阻礙痰液的排出,反而會加重痰氣的停滯,而且其滋補之力,反而會助長痰的生成。若加入虛勞的方劑中,則肺喜其潤,心喜其清,腎喜其滋,肝喜其和,脾喜其甘緩,且不寒、不滑,所以治療勞嗽、骨蒸、內熱、吐血、咯血等症,必不可少生地黃。只有在勞嗽初起,外邪未清,痰嗽很盛的時候,才暫時忌用生地黃,以免加重病情。

若表證已除,內熱蒸灼,非生地黃的清潤滋養,則生機將斷絕。若因害怕其滯礙而始終不用,就是不明白其藥理。

茯苓宜用。

有人認為茯苓善於利水滲濕,下元不足者忌用,這是錯誤的。茯苓是古松精華凝聚而成,埋在地下時間長久,吸收天地精氣最多。其質地沉重,氣味清香,味道甘淡。重能補脾土,清能益肺金,淡能利水濕。正因為它吸收了充足的土氣,所以能調和三焦的虛弱。虛熱、虛火、濕氣、痰濁,凡是涉及虛證的都適合使用,因為其藥性平和中正,非其他峻利攻伐之藥可比。肺金清肅下降,就能暢通水道;脾土平和,就能滋養後天之氣。

三焦調和,水火就能平衡,從而使五臟皆調和。又能輔助陰藥,去除其滯礙;又能輔助陽藥,宣通其氣機。補而不滯澀,瀉而不峻利,是精純的上品藥材。

黃耆宜用。

我曾經闡述過建中湯的道理,認為人體心在上,腎在下,肺在右,肝在左,唯有脾胃位於中焦。黃耆的藥性,中間黃色,外邊白色,白色入肺,黃色入脾,甘味能補中焦,沉重能固表。勞倦虛勞的病人,氣血虧虛,中外失守,上氣不下,下氣不上,左不護右,右不護左,服用黃耆益氣甘溫,主宰中焦,中央的旗幟一立,五臟失調的情況就能得到糾正,這就是建中湯名稱的由來。所以勞嗽久病失氣,氣根不固,血隨氣外溢,血耗亂,氣亦浮揚。

此時,即使有人參回補元氣,最終也不能固攝真元,要長期康復,非黃耆不可。因為人參補氣迅速但虛浮,黃耆補氣厚重而實在,所以呼吸急促時,人參不如黃耆。但要鎮靜安神,恢復元氣,統攝氣血,固表充裡,黃耆如同牆壁般堅固,如同將令般不可違抗,如同太倉般取之不竭,如同軍隊的前鋒,中堅和後衛,不可動搖,各種固本收功的作用,人參不如黃耆。所以補虛以黃耆為基礎,白朮為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