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綺石

《理虛元鑑》~ 卷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0)

1. 知防

虛人再經不得一番傷寒,或一番痢疾,或半年幾月瘧疾,輕傷風感冒,亦不宜輒受。所以一年之內,春防風,又防寒;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而致感寒;長夏防濕,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風。此八者,病者與調理病人者,皆所當知,即醫師亦須深明五運六氣之理,每當時序推遷,氣候偏重,即宜預為調攝挽救,以補陰陽造化之偏,而制其太過,扶其不足。經云:毋翼其勝,毋贊其復,閒其未然,謹其將然,修其已然。

即此之謂也。

白話文:

[瞭解預防]

體質虛弱的人經不起一次的傷寒,或是痢疾,甚至是半年到幾個月的瘧疾,即使是一場輕微的風邪感冒,也不應隨便遭受。因此,在一年之中,春天要防風,也要防寒;夏天要防暑熱,同時也要防因避暑取涼而受寒;長夏要防濕,秋天要防燥,冬天則要防寒,也要防風。這八點,不管是病患還是照顧病患的人都應該要知道,醫生也必須深入理解五運六氣的道理,隨著季節更迭,氣候偏重,就應該提前進行調養和預防,以此來彌補陰陽造化的偏失,控制過盛,扶持不足。經典上說:不要助長過剩,也不要鼓勵復原,要在問題發生前防範,對即將發生的事保持警覺,並修正已經發生的問題。

就是這個意思。

2. 二護

寒從足起,風從肩俞、眉際而入。病者常護此二處,則風寒之乘於不意者少矣。其間有最緊要者,每當時氣不佳之際,若肩背經絡之間,覺有些少淅瀝惡寒,肢節痠軟拘束,周身振顫,立身不定光景,即刻斷食一周;其稍重者,略散以煎劑,自脫然而愈。若時氣初染,不自覺察,再加以飲食鬥湊,經邪傳裡,輕者蒸灼幾日,重者恆致大害。

白話文:

【二護】

冷氣往往由腳開始,風邪通常由肩膀和眉毛附近入侵。患者若經常保護這兩個部位,那麼風寒在無預警下侵襲的機會就會大大減少。

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天氣不好的時候,如果感覺到肩膀背部的經絡有些微的寒冷感,肢體關節痠痛僵硬,全身不停顫抖,站立不穩的狀況,應立即禁食一天。對於病情稍重的人,可用煎藥稍微疏散,就能很快地康復。

但如果是在季節剛開始轉換,自己未注意到,再加上過度飲食,導致經絡中的邪氣進入身體內部,病情輕的可能需要煎熬幾天才會好,病情嚴重的甚至會造成極大的傷害。

3. 三候

前者四季之防六氣,本而防標之說也。若夫二十四候之間,有最與本症為仇者。其候有三:一為春初木盛火升;一為仲夏濕熱令行;一為夏秋之交,伏火鑠金。此三候中,如有一候未曾透過,雖嗽平吐止,火降痰寧,病者怡然,以為無事矣。而不知氣候之相剋,有在於尋常調燮之外者,一交三候,遂與本症大逆,平者必復,復者必深,深者不救。是惟時時防外邪、節嗜欲、調七情、勤醫藥,思患而預防之,方得涉險如夷耳!

白話文:

原本講的是四季中對六種氣候的防護,以及根本和標示的理論。然而,在二十四節氣之間,有些氣候特別與基本病症相衝突。這種氣候共有三種:一是初春時木氣旺盛,火氣上升;二是仲夏時濕熱盛行;三是夏末秋初,潛藏的火氣傷害金屬。在這三個特定的氣候中,只要有一個未曾適當地度過,即使咳嗽平息,嘔吐停止,火氣下降,痰也平息,病人感覺舒適,以為一切都已無恙。但事實上,氣候間的相互剋制,往往在日常生活的調節之外發生。一旦進入這三個關鍵的氣候,就會與基本的病症嚴重衝突,原本平穩的病情必然反覆,反覆的病情必然加重,加重的病情可能無法挽救。因此,必須時刻防範外界的邪氣,節制個人的慾望,調理七種情緒,勤於求醫問藥,思考可能的問題並提前預防,這樣才能在危險中如履平地!

4. 二守

二守者,一服藥,二攝養。二者所宜守之久而勿失也。蓋勞有淺深,治有定候。如初發病,尚輕淺,亦有不藥而但以靜養安樂而自愈;稍重者,治須百日,或一年,煎百濟丸二料膏一服,便可斷除病根。至於再發,則真陰大損,便須三年為期。此三年間,起於色者節欲,起於氣者慎怒,起於文藝者拋書,起於勞倦者安逸,起於憂思者遣懷,起於悲哀者達觀,如是方得除根。至於三發,則不可救矣。

且初發,只須生地、元參、百合、桔梗之類,便可收功;至於再發,非人參不治。是在病者之盡其力而守其限,識所患之淺深近久,量根本之輕重厚薄,而調治之;勿躁急取效,勿惜費恣情,勿始勤終怠,則得之矣。

白話文:

「二守」是指兩種應長期堅持並不要放棄的原則:一是服用藥物,二是調養身體。這兩項原則應當長久遵守,不可輕易放棄。因為勞累的程度有深有淺,治療的時機也有固定的時刻。比如說,如果剛剛發病,病情還比較輕微,有的時候不用藥物,單純靠靜養和保持心情愉快就能夠自癒;病情稍微嚴重一些的,可能需要一百天,甚至一年的時間來治療,服用兩劑百濟丸和一劑膏藥,就可以徹底去除病根。然而,一旦再次發病,真陰就會受到很大的損傷,這時就需要三年的時間來恢復。在這三年中,如果疾病是由房事引起的,就要節制慾望;如果是因情緒波動引起,就要小心控制憤怒;如果是因過度用腦造成,就要放下書本;如果是因勞累所致,就要得到充分的休息;如果是因憂慮思考過多導致,就要學會排解心緒;如果是因悲傷痛苦產生,就要持有開闊的心態。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根除疾病。到了第三次發病,就幾乎無法救治了。

對於初次發病,只需使用生地、元參、百合、桔梗等藥材,就能取得療效;而對於再次發病,如果不使用人參,病情可能難以治癒。患者必須盡力而為,遵守治療期限,對自己患病的深淺程度和持續時間有所認識,評估病情的輕重和深淺,然後進行調理治療;不要急於求成,不要吝惜花費任由情緒,不要開始時努力而最終懈怠,這樣才能達到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