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答問》~ 卷二 (18)
卷二 (18)
1. 42.對黃氏諸種著作應如何評價?
問:黃氏《素靈微蘊》,有云罄心渺慮,思黃帝岐伯越人仲景之道,三載而悟。夫醫理果可頓悟乎?其《四聖心源》,論七十六病,清辯滔滔,陽潮張翰風推為長沙而後,一火薪傳,果無愧歟?
學問之道,半在讀書,半由閱歷。孔聖教人,思不如學,豈有冥心頓悟之理?黃氏自謂尊信仲景,然仲景何嘗括眾病於土濕?何嘗專主補火瀉水乎?黃氏惟取術家五行、儒家扶陽抑陰之泛語,奉為典要,以杜人口,余按《素問·調經論》曰:百病之生,皆有虛實,陰陽勻平,命曰平人。蓋陰陽二氣,貴得中和,固不可陰盛陽衰,亦不可壯陽殺陰。
今乃以益火竭水,賅諸醫術,是病人必火虛而水實,平人必有陽而無陰,亦不思之甚矣!所編《素靈微蘊》胎化解以下八篇,援引古書,足傲懦懦,醫方解以下諸篇,語必詬人,論惟主我。
在未讀四聖書者,輒以為《心源》默接,《微蘊》獨窺,實則拾五行之牙慧,己土偏崇,冒四聖之心傳,門牆未入,治法毫無證據,病源但握一經,明是一部論脾土文章,左縈右拂,舒其臆斷。夫四聖治病,必本十二經,以參二十七絡八脈,推詳陰陽,各判某經。陰陽偶偏則為病,故陽盛當毋盛盛,陽虛當毋虛虛;陰盛當毋盛盛,陰虛當毋虛虛。
盛者虛之,虛者盛之。不外補偏救弊,使陰陽各得其平,斯為無病。斷無偏執補中氣,溫脾土,升脾陽,不顧脾陰,不論病源屬某經,而可以治得其平者。設有脾為火困,中氣灼傷,脾受移熱,中焦鬱蒸,亦第執補中溫土,升陽祛水之說。陽已盛而偏盛之,陰未虧而偏虧之,必致脾血溫枯,四肢之大肉盡落,脾陽升極,一身之骨蒸內炎。謂此書文理精通則可,醫理精通則未可!盡信書不如無書也。
余出塞年餘,見新疆人之患吐衄、喉痛、牙痛、胸痛、骨痛、胸脹痛、脊背強、嗽白痰、吐清沫、氣喘急促,喉結痰冷,或乾咳乾燒,掌心內熱,或二便閉澀,或面紅耳熱,骨瘦如柴;望其舌則黃黑居多,苔芒膩積;聞其聲則呻吟不禁,言語維艱;問其病則初起本輕,服藥漸重;切其脈則伏代常見,怪絕多奇;驗其舊方則皆遵黃氏諸書,參以陳修園之法,不問寒熱虛實,專用補中氣、溫脾土、升脾陽。
安得不逼成內傷實熱,真熱假寒諸證乎?余未精醫理,惟知審六氣七情,別表裡寒熱虛實,對病用藥,不敢偶偏。於臟腑實熱陽火吐衄各病,用苦寒救補,加重石膏、三黃、承氣等劑、大瀉實火,以平真陰。其畏而不信者,半途易轍,自取喪亡;其始終堅信者,病痊安身。群醫始詈之,繼怪之,謂余於諸書無所本也。
不知《內經》有云:熱淫於內,治以鹹寒。盛者瀉之(至真要大論),滿者泄之(寶命全形論)。是寒涼治實熱,理無不宜。若元御之執拗,無論何病,概用溫補,不知何所取義?四聖而外,誰知神醫,心傳之學,由淺及深。病人有舌有脈,本可切實審察,乃舍此不問,過為高論,敷衍五行,託名培土。
白話文:
問題:對於黃氏的《素靈微蘊》,他聲稱耗時三年,全心全意地探索黃帝、岐伯、越人、仲景的醫學理論,最終領悟了其中的精髓。醫學原理真的能如此迅速地領悟嗎?在《四聖心源》中,他討論了76種疾病,條理清晰,論述滔滔不絕,有人認為他是繼張仲景之後,唯一能傳承其學說的人,他是否真的配得上這樣的讚譽?
學問的獲得,一半來自閱讀,另一半則來自經驗。孔子教導我們,思考不及學習重要,哪有單靠冥想就能頓悟的道理?黃氏自稱尊崇並信任仲景,然而,仲景何曾將所有疾病歸咎於脾濕?何曾專門強調補火瀉水呢?黃氏僅僅採用了術家的五行理論和儒家扶陽抑陰的泛泛之言,視為重要的原則,以此封閉他人之口。根據《素問·調經論》中的描述:各種疾病的產生,都有虛實之分,陰陽均衡,才能稱為健康。陰陽兩種氣力,應該保持平衡,不能讓陰盛陽衰,也不能讓陽氣過剩而損傷陰氣。
現在他卻把補火瀉水作為醫學的全部,認為病人必定是火虛水實,健康的人必定只有陽氣而沒有陰氣,這實在是缺乏深度的思考!他編寫的《素靈微蘊》中,從胎化解以下的八篇,大量引用古籍,足以讓人敬畏。醫方解以下的篇章,語言常常攻擊他人,論述總是自我中心。
對於未曾閱讀過《四聖心源》的人,往往以為《心源》默然相接,《微蘊》獨自窺探,實際上,他不過是拾人牙慧,過度推崇自己的五行理論,冒充四聖的心法傳承,卻未能真正進入其核心。他的治療方法毫無根據,只抓住了一個經絡的病源,明確地寫成了一部關於脾土的文章,左繞右拂,展現了他的主觀臆斷。四聖治病,必然以十二經絡為基礎,參照二十七絡八脈,詳細研究陰陽,判定屬於某個特定的經絡。陰陽失衡才會導致疾病,因此,陽盛的應避免過度補充,陽虛的應避免進一步虛弱;陰盛的應避免過度補充,陰虛的應避免進一步虛弱。
過剩的應減少,虛弱的應增加。這一切不過是為了補救偏差,讓陰陽達到平衡,這樣才能保持健康。絕對不會單純堅持補中氣,溫暖脾土,提升脾陽,而忽視脾陰,不考慮病源屬於哪個經絡,然後就能實現平衡治療。如果遇到脾臟被火困擾,中氣受到損傷,脾臟受到轉移的熱量,中焦鬱熱蒸騰的情況,他也只是堅持補中氣,溫暖脾土,提升陽氣,排除水濕的說法。在陽氣已經過剩的情況下,還進一步強化,陰氣尚未損失的情況下,卻過度消耗,必然導致脾血溫燥枯竭,四肢肌肉大量流失,脾陽提升到極限,全身骨骼內部發炎。說這本書的文筆通暢則可以,說他精通醫學原理則不行!完全相信書本不如沒有書本。
我在塞外一年多,見到新疆人的疾病,如吐血、鼻血、喉痛、牙痛、胸痛、骨痛、胸脹痛、脊背僵硬、咳嗽白色痰液、吐清水泡沫、呼吸急促,喉嚨有冷痰,或者乾咳乾燥,手掌心內熱,或者排泄困難,或者面色紅潤,耳朵熱,身體瘦弱如柴;觀察他們的舌頭,大多數呈現黃黑,舌苔厚膩;聽他們的聲音,呻吟不止,言語困難;詢問他們的病情,起初並不是很嚴重,服用藥物後逐漸加重;檢查他們的脈搏,經常發現潛伏或替代的脈象,奇怪的脈象非常多;檢查他們過去的處方,都遵循黃氏的書籍,參照陳修園的方法,不問寒熱虛實,專門使用補中氣、溫暖脾土、提升脾陽。
怎能不造成內傷實熱,真熱假寒的症狀呢?我雖不是醫學專家,但知道審查六氣七情,區分表裡寒熱虛實,針對病情用藥,不敢有任何偏頗。對於臟腑實熱、陽火、吐血、鼻血等疾病,我使用苦寒的藥物進行救治,增加石膏、三黃、承氣等藥物,大規模排出實火,以平息真陰。那些害怕且不相信的人,中途改變策略,自取滅亡;那些始終堅信的人,病情得以康復。許多醫生開始罵我,後來感到奇怪,認為我對各書籍沒有根據。
然而,他們不知道《內經》中有這樣的描述:內熱過剩,應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過剩的應該排出(至真要大論),滿溢的應該疏泄(寶命全形論)。對於實熱,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理論上是合適的。如果元御固執己見,無論什麼病,都一律使用溫補,我不知道他這樣做的意義在哪裡?除了四聖之外,誰能稱為神醫,心法的傳承,是由淺入深的。病人有舌有脈,本可以切實地檢查,但他卻置之不理,過度高談闊論,敷衍五行,假借培養脾土之名。
道理就在近處,卻去尋找遙遠的地方,事情本來容易,卻去追求困難的解決方式,粗淺的醫生嘻嘻哈哈,誤診亂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