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三 (1)

1. 治案

丹溪治一人,體長筋露,體虛而勞,頭痛苦,自意不療,脈弦大兼數。尋以人參、白朮為君,川芎、陳皮為佐,服至五日余未瘳,以藥力未至耳,自欲加黃耆,朱弗許。翌日,頭痛頓愈,但脈微盛,又膈滿不飢而腹脹,審知其背加黃耆也。遂以二陳加厚朴、枳殼、黃連,以瀉其衛,三帖乃安。

睦州楊寺丞女事鄭迪功,有骨蒸內熱之症,時發外寒,寒過內熱附骨,蒸盛之時,四肢微瘦,足趺踵。其病在五臟六腑之中,眾醫不瘥。因遇徽州吳醫看曰:請為治之。只單用石膏散,服後體微涼,遂如故。其方出《外臺秘要》,只用石膏研細,十分似面,以新汲水和服方寸,取身無熱為度。余按:此必有積熱,故用之應手取效。

李時珍少時,因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發熱,膚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許,暑月煩渴,寢食俱廢。偶思東垣治肺熱如火燎,煩渴引飲而盡盛者,氣分熱也,用一味黃芩湯,瀉肺經之火,遂按方用黃芩一兩,水二鍾,煎一鍾,燉服。次日身熱盡退,而痰嗽皆愈。藥中肯綮,如應桴鼓,醫之妙有如此哉。

予治休邑孟街富來橋吳左之女,年二十七歲,偶因感冒發熱,諸醫作骨蒸治,不瘥。予診之,見其痰嗽,身如火燎,而以重手取之則不熱,知其熱在皮膚也。先以清骨散與之,熱稍減。憶時珍先生有此一案吻合,照法用之,次日盡減。因嘆如應桴鼓之語,非謬欺人也。

白話文:

[治療案例]

丹溪治療了一個人,這人身長體瘦,筋骨突出,身體虛弱且易疲勞,常有頭痛問題,他自己認為病情不嚴重不需要治療,但脈象顯示弦大且兼有急數的特徵。丹溪開始以人參、白朮作為主要藥材,輔以川芎、陳皮,但服用五天後病情未見改善,判斷是藥力尚未充分發揮,他想要增加黃耆的用量,但丹溪不同意。隔天,他的頭痛突然痊癒,但脈象有些強烈,出現胸膈飽脹、沒有飢餓感和腹部脹大的現象,丹溪判定這是因為擅自增加黃耆用量所致。於是改以二陳湯加入厚朴、枳殼、黃連,用以調理保護身體,服用三天後病情穩定。

睦州楊寺丞的女兒跟隨鄭迪功,有骨蒸內熱的症狀,時常發冷,寒氣過去後,體內熱度附著於骨頭,尤其在蒸騰熱氣旺盛時,四肢變得纖瘦,腳掌和腳跟也呈現異樣。她的病症源於五臟六腑之中,許多醫生都無法治好。後來遇到徽州的一位醫生,他說:「我來為你治療。」只使用單純的石膏粉,服用後,她的身體稍微感到涼爽,病情恢復如常。這個方法出自《外臺祕要》,只需將石膏研磨成細粉,如同麵粉般,以新鮮井水調和成方寸大小,直到身體不再感到熱度即可。我查閱資料後發現,她體內必然有長期累積的熱氣,所以這種方法能立即見效。

李時珍年輕時,因感冒導致長期咳嗽,進而引起骨蒸發熱,皮膚像是被火燒灼一般,每天吐出的痰量多達一碗,夏天更是煩躁口渴,連睡眠和飲食都受到影響。偶然想起東垣曾治療肺部熱氣如火燎的患者,有煩渴且大量喝水的症狀,這屬於氣分熱,使用一味黃芩湯,可以清除肺經的火氣,於是照著藥方使用一兩的黃芩,加入兩杯水煮至剩一杯,溫熱服用。隔天,他的發熱症狀全然消失,咳嗽和痰也一同康復。藥物對症下藥,效果立竿見影,醫生的治療技巧有時就是如此神妙。

我治療了休邑孟街富來橋吳左之女,她27歲,因感冒發燒,許多醫生將她當作骨蒸來治療,但病情未見好轉。我為她診斷,發現她咳嗽且身體像被火燒,但輕按脈搏卻感覺不到熱度,判斷熱度集中在皮膚表層。我先讓她服用清骨散,熱度稍微降低。我想起李時珍先生的治療案例與她的情況相符,便依照同樣的方法處理,隔天她的病情大幅減輕。這讓我感嘆,藥物對症下藥的效果,真如敲擊鼓面般立竿見影,這句話並非誇張或欺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