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1)
上集卷之十三 (1)
1. 治案
李東垣治樞判白文舉,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虛損病,目疾時作,身面目睛俱黃,小便或黃或白,大便不調,飲食減少,氣短上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至六月中,目疾復作,醫以瀉肝散,下數行而前疾增劇。李謂大黃、牽牛雖除濕熱而不能走經絡,下咽不入肝經,先入胃中;大黃苦寒,重虛其胃;牽牛其味至辛,能瀉氣,重虛肺本,嗽大作。蓋標實不去,本虛愈加,適當暑雨之際,素有黃症之人,所以增劇也。
此當於脾胃肺之本臟,瀉外經中之濕熱,制清神益氣湯主之而愈。
虞恆德治一人,年三十二歲,三月間房事後乘馬渡河,遇深淵沉沒,幸馬健無事,連濕衣行十五里許抵家,次日憎寒壯熱,肢節煩疼,似瘧非瘧。醫作虛治,用補氣血藥,服月餘不效。更醫作瘵治,用四物加黃柏、知母、地骨皮之類,及大補陰丸倍加紫河車。服至九月,反加滿悶不食,雇乳嫗,日止飲乳汁四五杯,米粒不入。
虞診視六脈皆洪緩,重按若牢,右手為甚,作濕鬱治。用平胃散倍加蒼朮、白朮、茯苓、川芎、香附、砂仁、防風、羌活,加姜煎。黃昏服一帖,一更時服一帖,至半夜遍身發紅丹似癮疹,片時遂沒而大汗,索粥吃,與粥一碗,由是諸症皆減能食。與前方三帖後,以茯苓滲濕湯倍加白朮,二十帖而安。
羅謙甫治一人,年三十餘,形色黑瘦,飲食倍進,食後吐酸,食飯干惡難吞,常有結痰注於胸中,不上下下,稍勞則頭眩眼花,或時鼻衄,糞後去紅或黑。午後至晚,胸膈煩熱,眉心時痛,好睡,醒來口苦舌乾,盜汗夢遺,腳冷,手及臂尖生膿疱瘡。醫以四物涼血湯,投之不效。
羅診之,左脈小弱而數,右脈散柔而數,俱近六至,曰:脈症皆屬陰虛,作陰虛治之不效,何也?此必脾虛濕鬱為熱而然也。今用滋陰降火,反滋濕而生熱,病何由安?宜用參、耆甘溫之劑,補脾去濕可也。問曰:丹溪論黑瘦者、鼻衄者、脈數者,參、耆當禁。羅曰:醫貴知變,不可執泥。
《脈經》云:數脈所主,其邪為熱,其病為虛。遂以人參二錢,黃耆一錢五分,白朮、麻黃根、生地、茯苓、麥冬各一錢,當歸、川芎各八分,黃芩七分,麥芽、厚朴、黃柏各五分,五味子、柴胡、澤瀉、梔子各七分,甘草五分,服十餘帖而安。
丹溪治一女子,十七八歲,發盡脫,飲食起居如常,脈弦而澀,輕重皆同。此厚味成熱,濕痰在膈間,復因多食酸梅,以致濕熱之痰、上升之氣至於頭,重蒸發根之血,漸成枯槁,遂一時脫落。乃用補血升散之藥,以防風通聖散去硝,惟大黃三度酒製炒,兼以四物酒製,合作小劑,煎以灰湯,入水頻與之。兩月餘,診其脈,濕熱漸解,乃停藥,淡味調養,二年髮長如初。
白話文:
[案例分享]
李東垣治療樞判白文舉,他六十二歲,長期有脾胃虛弱的問題,眼睛常有毛病,身體、臉部、眼睛全泛黃,小便時黃時白,大便不正常,食慾減退,呼吸短促,容易疲倦想躺著,四肢乏力。到了六月,他的眼睛毛病又犯了,醫生開了瀉肝散,吃了幾次後反而病情加重。李東垣認為,大黃和牽牛子雖然可以除去濕熱,但無法深入經絡,這些藥物進入喉嚨後不會直接進入肝經,而是先到胃裡;大黃性質苦寒,使原本虛弱的胃更虛弱;牽牛子味道辛辣,會使氣虛,導致肺功能更差,咳嗽嚴重。因為標症未解決,本症反而更加劇烈,正值炎熱多雨季節,原本就有黃疸症狀的人,因此病情加重。
這個情況應該從脾胃肺等根本臟器著手,清除外經中的濕熱,使用清神益氣湯來治療,病人因而康復。
虞恆德治療一位三十二歲的男子,在三月間房事後騎馬渡河,不幸遭遇深淵沉沒,幸好馬匹健壯,得以安然無恙,他穿著濕透的衣服走了約十五里路回家,隔天就開始畏寒高燒,四肢疼痛,像瘧疾卻又不是。醫生把他當作虛症來治療,用了補氣血的藥,但一個多月後仍無效。換了一個醫生,當作消耗性疾病來治療,使用四物加黃柏、知母、地骨皮等藥物,以及大量補陰丸,加倍添加紫河車。到了九月,病人反而感到胸悶、不想吃東西,只好請奶媽,每天只喝四五杯奶汁,完全不吃飯。
虞恆德診斷發現,病人的脈象都呈現洪緩,重按下去像很堅固,右手尤其明顯,於是當作濕鬱來治療。使用平胃散,大幅增加蒼朮、白朮、茯苓、川芎、香附、砂仁、防風、羌活,再加薑煎煮。黃昏服用一帖,一更時再服用一帖,到了半夜,全身出現像是疹子的紅斑,片刻後消失,並大汗淋漓,然後病人要求吃粥,給了他一碗粥,從此所有症狀減輕,恢復食慾。接下來服用同一處方三帖,再用茯苓滲濕湯,大幅增加白朮,二十帖後病人痊癒。
羅謙甫治療一位三十多歲的男子,外表瘦弱且皮膚黝黑,食量大增,飯後常吐酸水,吃飯困難,經常有結塊的痰卡在胸口,不上不下,稍微勞累就會頭暈眼花,偶爾流鼻血,大便後常有紅色或黑色分泌物。下午到晚上,胸部常常感到煩躁燥熱,眉心時常疼痛,容易想睡覺,醒來時口苦舌乾,晚上盜汗、夢遺,腳冷,手和手臂末端長膿包。醫生使用四物涼血湯治療,但效果不佳。
羅謙甫診斷,左脈小而弱且快速,右脈散而柔軟且快速,每分鐘約六十次,說:脈象和症狀都顯示陰虛,但以陰虛來治療卻無效,為什麼呢?這必定是脾虛引起的濕鬱化熱所致。現在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反而滋潤濕氣而產生熱氣,疾病怎麼可能好轉?應該使用人參、黃耆等甘溫藥物,補脾去濕即可。有人問:丹溪曾說,對於皮膚黝黑瘦弱、流鼻血、脈搏快速的人,應該避免使用人參、黃耆。羅謙甫回答:醫生要懂得變通,不能墨守成規。
《脈經》說:脈搏快速表示有邪熱,病情虛弱。於是使用人參二錢,黃耆一錢五分,白朮、麻黃根、生地、茯苓、麥冬各一錢,當歸、川芎各八分,黃芩七分,麥芽、厚朴、黃柏各五分,五味子、柴胡、澤瀉、梔子各七分,甘草五分,病人服用十多帖後痊癒。
丹溪治療一位十七八歲的女子,頭髮掉光,飲食起居正常,脈象弦且澀,輕重一致。這是因為她口味重,造成體內熱氣,加上濕痰在胸膈之間,又因為吃了太多酸梅,導致濕熱痰液上昇到頭部,加劇頭部的熱氣,使頭皮的血液逐漸枯竭,因此頭髮一時之間全部掉落。於是使用補血和升散的藥物,用防風通聖散去掉硝石,只保留大黃,三次用酒製造炒製,同時使用四物湯酒製,一起製成小劑量,用灰湯煎煮,加入水後頻繁服用。兩個多月後,再次診斷她的脈象,濕熱已逐漸消退,於是停止服藥,以清淡飲食調養,兩年後頭髮長回原本的長度。
我治療一位病人,在五月間濕氣盛行,因為吃了剩飯剩菜,導致腹部脹痛。醫生使用平胃散、保和丸、香砂六君子湯等治療,反而病情更嚴重,夜晚無法入睡。另一名醫生認為他是虛損,使用肉桂、附子等溫補藥物,腰痛更嚴重,小便短少且混濁,食慾減退,七天七夜沒閤眼。我診斷發現,左脈浮而虛弱,右寸脈濡細,右關脈滑,兩側足三里脈微弱。
天氣悶熱,連續十多天晴雨交加,濕氣直接進入脾臟,加上食物中毒的邪氣從口中進入,時間久了,中焦脾胃受困,腹部疼痛更嚴重,食慾減退,小便混濁,脾腎功能失調,而且頻繁使用傷害中氣的藥物,病情當然更嚴重。因此我開了佩蘭散讓他服用,不到兩帖,腹痛立刻停止,大家都稱讚我的療法神奇。(佩蘭散的配方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