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一 (1)

1. 經旨

經曰:濕氣大來,土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

脾惡濕。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禁濕地濡衣。

谷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

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流於膀胱,則為溺與氣。

濕則濡泄。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陽受風氣,陰受濕氣。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白話文:

【經旨】

經典上說:當濕氣過盛,這是土相的過度表現,若寒水受到這種邪氣影響,就會引發腎臟疾病。同樣的,風氣過強,象徵木相的過剩,若土濕被風氣侵擾,會導致脾胃的問題。

脾胃不喜濕氣。脾胃怕濕,應盡快食用苦味食物來幫助去濕,避免在潮濕的地方待太久或穿著濕衣服。

如果攝入大量穀物但氣力卻不足,可能是因為有失血的情況,或者長時間處於濕氣重的環境。

天氣寒冷時,人體的皮膚毛孔會緊閉,氣血運行受阻,水分向下流入膀胱,就形成了尿液和氣。

濕氣重會導致消化不良。如果秋天時身體受到濕氣的影響,到了冬天可能會出現咳嗽的症狀。

人體的陽性部位易受風氣影響,陰性部位則易受濕氣影響。受風氣所傷,通常最先影響的是身體上部;受濕氣所傷,最先影響的則是身體下部。

2. 脈法

浮緩而濡而小者,外濕。

沉緩而細而微者,內濕。

遲緩為寒濕。

洪緩為濕熱。

弦緩為風濕。

脈緊為寒,脈長為濕。

白話文:

[脈診方法]

脈象浮而且柔弱微小的,表示有外在濕邪的影響。

脈象沉且緩慢細微的,顯示有體內濕氣的問題。

脈搏遲緩,通常是由於寒濕所致。

脈象洪大但緩慢的,表示濕熱存在。

脈象弦而且緩慢,常見於風濕情況。

脈象緊繃代表有寒氣,脈象延長則代表有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