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1)
上集卷之十三 (1)
1. 治案
羅謙甫治梁濟民,因膏粱而飲,又勞心過度,肺氣有傷,以致氣腥臭,唾涕稠黏,口舌乾燥,以加減瀉白散主之。《難經》云:心主五臭,入肺為腥臭,此其一也。方以桑白皮、桔梗各二錢,地骨皮、甘草各一錢五分,知母七分,麥門冬、黃芩各五分,五味子二十粒,煎,食後溫服。忌酒、面、辛熱之物,日進二服。
丹溪治一人,遺精,誤服參、耆及升浮之劑,遂氣壅於上焦,而喑聲不出。乃用童便浸香附為末調服,而疏通上焦以治喑;又用蛤粉、青黛為君,黃柏、知母、香附佐之為丸,而填補下焦以治遺精,十餘日良愈。
又治一人,患乾咳嗽聲啞,用人參、橘紅各一錢五分,白朮二錢五分,夏曲一錢,桑白皮、天冬各七分,甘草、青皮各三分。五帖後,去青皮,加五味二十粒,知母、地骨皮、瓜蔞仁、桔梗各五分,作一帖,入姜煎。再加黃芩五分,仍與四物,入童便,竹瀝、薑汁,並炒黃柏。二藥晝夜間服,兩月聲出而愈。
汪石山治一婦,年五十,病舌尖痛三年,才勞喉中熱痛,或額前一掌痛,早起頭暈,飲食無味,胸膈痞悶,醫用消導清熱之藥不效。汪診右脈濡散無力而緩,左脈比右頗勝,亦近無力。十五年前哭子過甚遂作。憂思傷脾,哭泣傷氣,從東垣勞倦傷脾之例,用人參、黃耆各一錢五分,白朮、芍藥、天麻各一錢,川芎、元參各七分,甘草、枳實各五分,黃柏、陳皮各六分,煎服愈。
張景岳治一女人,年近三旬,因患虛損,更兼喉癬疼痛,多醫罔效。張診其脈,則數而無力;察其症,則大便溏泄;問其治,則皆退熱清火之劑。然愈清火,而喉愈痛。察之既確,知其本非實火,而且多用寒涼,以致肚腹不實,總亦格陽之類也。遂專用理陰煎,及大補元煎之類出入加減,不半月而喉痛減,不半年而病全愈。
吳澄治休邑低山一人,虛損聲啞,醫皆云不治。余診其右脈,洪而有力,且咽未痛,遂以天冬、麥冬、沙參、橘紅、貝母玄參、花粉、桔梗、薄荷、甘草、細辛、海粉、竹茹,十餘劑而愈。間以蜜拌槐花,九蒸九曬,睡時細嚼一片,隨津液嚥下。以味補飲不時服之而痊。
白話文:
[治療案例]
羅謙甫治療梁濟民,他因為過量食用肥膩食物和酒精,加上工作壓力太大,導致肺部受損。這使他的呼吸帶有異味,口水和鼻涕變得濃稠黏膩,嘴裡感覺非常乾燥。羅謙甫使用了加減瀉白散來治療。《難經》提到,心臟主管五種氣味,當進入肺部時會產生腥臭,這就是其中一種情況。處方是:桑白皮、桔梗各二錢,地骨皮、甘草各一錢五分,知母七分,麥門冬、黃芩各五分,五味子二十粒,煎煮後在飯後溫服。需避免酒精、麵食和辛辣熱性食物,每天服用兩次。
丹溪治療一個人,他患有遺精,誤服人參、耆等升提藥物,導致上焦氣血壅塞,聲音嘶啞無法發聲。丹溪於是使用童便浸泡香附,磨成粉末後調服,以此疏通行氣來治療聲音嘶啞;再用蛤粉、青黛為主要成分,黃柏、知母、香附為輔助,製成丸藥,以此補充下焦以治療遺精,十多天後病情大大好轉。
另治療一個人,他患有乾咳且聲音嘶啞,使用人參、橘紅各一錢五分,白朮二錢五分,夏曲一錢,桑白皮、天冬各七分,甘草、青皮各三分。五帖藥後,去掉青皮,加入五味子二十粒,知母、地骨皮、瓜蔞仁、桔梗各五分,煎煮後加入薑一起服用。再加入黃芩五分,同時給予四物湯,加入童便,竹瀝、薑汁,以及炒過的黃柏。這兩種藥物日夜交替服用,兩個月後聲音恢復正常,病情痊癒。
汪石山治療一位五十歲的婦女,她已經患有舌尖疼痛三年,稍作勞動喉嚨就會感到熱痛,或者額頭前方一掌範圍內會感到疼痛,早晨起牀時會感到頭暈,對食物沒有胃口,胸口和橫膈膜之間感到悶悶的。醫生使用消食和清熱的藥物但效果不佳。汪石山診斷她的右手脈搏鬆散無力,左手脈搏比右手稍強,但也接近無力。十五年前,她因過度悲傷失去兒子而開始患病。憂慮和思考傷害了脾臟,哭泣傷害了氣息,根據東垣勞倦傷脾的例子,汪石山使用了人參、黃耆各一錢五分,白朮、芍葯、天麻各一錢,川芎、元參各七分,甘草、枳實各五分,黃柏、陳皮各六分,煎煮後服用,最終治癒。
張景嶽治療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女人,她患有虛弱損耗的問題,再加上喉炎疼痛,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張景嶽診斷她的脈搏,發現頻率快但無力;觀察她的症狀,發現她有拉肚子的情況;詢問她的治療過程,得知她接受的都是退熱清火的藥物。然而,越是清火,她的喉痛越嚴重。仔細檢查後,張景嶽確定她並非真的火旺,而是大量使用了寒涼藥物,導致肚子不穩固,總體來說屬於格陽的類型。因此,他專門使用理陰煎和大補元煎等藥物,進行加減調整,不到半個月喉痛就減輕,不到半年疾病就完全康復。
吳澄治療了一位來自低山的患者,他虛弱損耗,聲音嘶啞,其他醫生都說無法治療。吳澄診斷他的右手脈搏,發現強大有力,且咽喉尚未疼痛,於是使用了天冬、麥冬、沙參、橘紅、貝母、玄參、花粉、桔梗、薄荷、甘草、細辛、海粉、竹茹等藥物,十幾劑後病情好轉。間歇性地,他會用蜂蜜拌合槐花,經過九次蒸煮和九次曬幹,睡前咀嚼一片,隨著唾液吞下。此外,他還定期服用味補飲,最終病情完全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