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三 (1)

1. 治案

虞恆德治一人,得內傷虛症,發熱自汗,如雨不止,服補中益氣湯十數帖不效。虞以前方加減,每帖用蜜制黃耆一錢五分,人參一錢,白朮、甘草、陳皮各七分,當歸、白芍各一錢,升麻、柴胡各三分,加桂枝三分,麻黃根七分,浮小麥一撮,炮附子三分。三帖而汗止,熱亦退尋安。

生生子治祝宏吾,素有陰陽之患,子午潮熱,咳嗽痰多,汗流不止,胸膈不暢,大便燥結,動作喘乏口渴。以貝母、知母、瓜蔞仁、桑白皮各一錢,枳殼、黃連、麥門冬各八分,桔梗、柴胡、前胡各五分,甘草三分,五味子十一粒。服下五更微汗,熱退十之七,惟痰嗽喘乏,改用瓜蔞仁二錢,余如前外,以七制化痰丸夜服,熱盡退。據脈弦數不減,恐防作瘧。

半月後,果報瘧作,咳嗽轉加,所出皆黃黏老痰。曰:書云無痰不作瘧。仍用前方,倍用柴胡、貝母為君,烏梅一個,四劑而愈。

江篁南治一婦人,以惱怒患痰嗽,潮熱自汗,肌體瘦損,屢藥罔效,脈渾渾如泉湧,右寸散亂,數而且緊。以參、耆、歸、朮、茯苓、陳皮、甘草、白芍、半、曲、香附、圓眼肉,四帖,自汗十愈八九,起立覺有力,痰嗽減半。惟口內乾熱,前方半夏換貝母,出入調理尋愈。

江應宿治一婦人,年四十三歲,寡居。惡寒頭痛,噁心嘔吐,多汗,易感風寒。診其脈,兩尺沉細無力。乃命門火衰,人肥而多郁,脾肺虛寒。以人參、白朮、柴胡、半夏、陳皮、香附、青皮、枳實、乾薑、紫蘇。二劑痰清,寒熱少止。繼以八味丸愈。

—人患盜汗,每夜濕被數重,開帳時如霧上蒸。以當歸六黃湯加減,數十劑略減二三分,未全愈。診六脈沉伏,乃虛之極也。加人參七分,黃耆加至三倍,復以童便煮附子三分。一服熱退,汗止一半,再服全愈。

白話文:

[治療案例]

虞恆德治療了一位得了內傷虛弱症狀的患者,病徵為持續發熱和大量自汗,服用補中益氣湯十幾次都未見效。虞恆德調整了藥方,每帖使用蜂蜜製造的黃耆一錢五分,人參一錢,白朮、甘草、陳皮各七分,當歸、白芍各一錢,升麻、柴胡各三分,加入桂枝三分,麻黃根七分,浮小麥一小撮,炮附子三分。經過三帖後,汗止住了,熱度也退了,病人逐漸康復。

生生子治療祝宏吾,他平日就有陰陽失調的問題,會出現子午時分的潮熱,咳嗽且痰多,汗水不停,胸脅不順暢,大便乾燥且結實,活動後會喘且口渴。以貝母、知母、瓜蔞仁、桑白皮各一錢,枳殼、黃連、麥門冬各八分,桔梗、柴胡、前胡各五分,甘草三分,五味子十一粒。服下後在五更時分微微出汗,熱度退了七成,但痰嗽喘息未見改善,改用瓜蔞仁二錢,其餘照舊,並於夜晚服用七制化痰丸,熱度完全退去。然而,脈象仍呈現弦數,恐怕會引發瘧疾。

果然,半個月後,祝宏吾的瘧疾發作,咳嗽更加嚴重,咳出的都是黃色的老痰。根據醫書記載,沒有痰不會引起瘧疾。仍舊使用之前的藥方,增加柴胡、貝母的份量,加上一個烏梅,服用四劑後病情痊癒。

江篁南治療一位婦人,因情緒激動導致痰嗽,潮熱自汗,身體消瘦,多次治療都無效,脈象像泉水湧出般混亂,右手寸脈散亂,頻率快且緊繃。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茯苓、陳皮、甘草、白芍、半夏、神麴、香附、龍眼肉,服用四帖後,自汗好了八九成,起身活動時感到有力,痰嗽減少了一半。只有口腔內部仍乾燥發熱,將半夏換成貝母,經調整後不久就痊癒。

江應宿治療一位四十三歲的寡婦,她畏寒頭痛,噁心嘔吐,多汗,容易受風寒。診斷她的脈象,兩腳脈搏沉細無力。這是由於命門火衰,身體肥胖且多鬱悶,脾肺虛寒。使用人參、白朮、柴胡、半夏、陳皮、香附、青皮、枳實、乾薑、紫蘇。服用兩劑後,痰變得清澈,寒熱症狀減輕。後續使用八味丸痊癒。

有一人患盜汗,每晚汗水浸濕被褥數層,起牀時猶如霧氣上升。使用當歸六黃湯加減,服用數十帖後症狀減輕二三分,但未完全康復。診斷六脈沉伏,這是極度虛弱的表現。增加人參七分,黃耆增加到三倍,並以童子尿煮附子三分。服用一次後熱度退去,汗出減半,再次服用後完全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