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

1.

近代先哲云:感天地肅殺惡氣所致,其上體先見或多者,毒在上也,下體先見或多者,毒在下也。蓋氣分受邪則上多,血分受邪則下多,氣血俱受,則上下齊見。若眉毛先落者,毒在肺;面發紫泡者,毒在肝;腳底先痛或穿者,毒在腎;遍身如癬者,毒在脾;目先損者,毒在心,此五臟受病之重者也。

又一曰皮死,麻木不仁;二曰肉死,針刺不痛;三曰血死,潰爛;四曰筋死,指脫;五曰骨死,鼻柱壞,此五臟受病之不可治者也。若聲噎目盲,尤為難治。又治法當辨本證、兼證、變證、類證,陰陽虛實而斟酌焉。若妄投燥熱之劑,膿水淋瀝則肝血愈燥,風熱愈熾,腎水愈枯,相火愈旺,反致敗證矣。

癘瘍所患,非止一臟,然其氣血無有弗傷,兼證無有弗雜,況積歲而發現於外,須分經絡之上下,病勢之虛實,不可概施攻毒之藥,當先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而後治其瘡可也。經云:真氣奪則虛,邪氣勝則實。凡云病屬有餘者,當察其元氣不足,癘瘍當知有變有類之不同,而治法有汗、有下、有砭刺、攻補之不一。

蓋兼證當審輕重,變證當察先後,類證當詳真偽,而汗下砭刺攻補之法,又當量其人之虛實,究其病之源委而施治焉。蓋虛者形氣虛也,實者病氣實而形氣則虛也。癘瘍砭刺之法,張子和謂一汗抵千針,蓋以砭血不如發汗之周遍也。然發汗即出血,出血即發汗,二者一律。若惡血凝滯在肌表經絡者,宜刺宜汗,取委中出血則效。

若惡毒蘊結於臟腑,非盪滌其內則不能痊。若毒在外者,非砭刺遍身患處及兩臂腿腕、兩手足指縫各出血,其毒必不能散。若表裡俱受毒者,非外砭內泄其毒,決不能退。若上體患多,宜用醉仙散,取其內蓄惡血於齒縫中出,及刺手指縫並臂腕,以去肌表毒血。下體患多,宜用再造散,令惡血陳蟲於穀道中出,仍針足指縫並腿腕,隔一二日更刺之,以血赤為度。如有寒濕頭疼等證,當大補氣血為主。

癘瘍服輕粉之劑,若腹痛,去後兼有膿穢之物,不可用藥止之。若口舌腫痛,穢水時流,作渴,發熱喜冷,此為上焦熱毒,宜用瀉黃散。若寒熱往來,宜用小柴胡湯加知母。若口齒縫出血,發熱而大便秘結,此為熱毒內淫,宜用黃連解毒湯。若大便調和,用局方犀角地黃湯。

若穢水雖盡,口舌不愈,或發熱作渴而不飲冷,此為虛熱也,宜用七味白朮散。癘瘍,手足腿臂或各指蜷攣者,由陰火熾盛,虧損氣血,當用加味逍遙散加生地黃,及換肌散兼服。癘瘍生蟲者,五方風邪翕合,相火制金,金衰不能平木,木盛所化,內食五臟而證見於外也,宜用升麻湯送瀉青丸,或樺皮散,以清肺肝之邪,外灸承漿以疏陽明任脈,則風熱息而蟲不生矣。肝經虛熱者,佐以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

白話文:

近代學者認為,感染天地間的陰寒邪氣導致疾病,病症首先出現在上半身較多者,毒在上方;病症首先出現在下半身較多者,毒在下方。這是因為邪氣侵犯氣分則多見於上,侵犯血分則多見於下,氣血俱受侵犯,則上下皆見。如果眉毛首先脫落,毒在肺;臉上出現紫色的水泡,毒在肝;腳底先疼痛或潰爛,毒在腎;全身像癬一樣,毒在脾;眼睛首先受損,毒在心,這些都是五臟受病較重的表現。

還有五種情況代表五臟受病已到不可治癒的地步:一、皮膚壞死,麻木無知覺;二、肌肉壞死,針刺無感覺;三、血液壞死,潰爛;四、筋腱壞死,手指脫落;五、骨骼壞死,鼻樑塌陷。聲帶阻塞、失明,更是難以治療。治療時應區分本證、兼證、變證、類證,以及陰陽虛實,再斟酌用藥。如果胡亂使用溫熱燥烈的藥物,膿水淋漓不止,反而會導致肝血更燥,風熱更盛,腎水更枯竭,相火更旺盛,病情反而加重。

癘瘍的發生,並非只傷及單一臟腑,氣血往往多處受損,兼證也複雜多樣,尤其久病外顯者,更需區分經絡的上下,病勢的虛實,不能一概而施用攻毒之藥。應先調理脾胃,增強元氣,使根本穩固,然後再治療瘡瘍。經書記載:「真氣不足則虛,邪氣旺盛則實。」凡是屬於實證的疾病,也要觀察其元氣是否不足。治療癘瘍,應認識到其變化和類似的不同,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有汗法、下法、砭刺法,以及攻補等方法。

兼證要審察輕重,變證要觀察先後,類證要詳察真偽;汗法、下法、砭刺法、攻補法,又應該根據患者的虛實,探究疾病的源頭,再進行治療。虛是指形氣俱虛,實是指病邪充實,而形氣卻虛弱。關於癘瘍的砭刺療法,張子和認為一次發汗抵得上千次針刺,因為砭刺放血不如發汗周遍。但發汗即出血,出血即發汗,兩者其實是一回事。如果惡血凝滯在肌膚表面和經絡,就應該針刺放血或發汗,在委中穴放血效果很好。

如果惡毒積聚在臟腑,必須從內部清除才能痊癒。如果毒邪在外,必須用砭針刺遍全身患處以及兩臂、腿腕、雙手雙腳的指縫,放出血液,毒邪才能消散。如果表裡都受毒邪侵犯,必須在體表砭刺,內服藥物洩毒,才能痊癒。如果上半身病症較多,宜用醉仙散,使體內積聚的惡血從牙縫中排出,同時針刺手指縫以及手臂腕部,排出肌膚表面的毒血。如果下半身病症較多,宜用再造散,使惡血和蟲穢從肛門排出,同時針刺腳趾縫以及腿腕,隔一兩天再刺一次,以出血呈紅色為度。如果有寒濕頭痛等症狀,應以大補氣血為主。

治療癘瘍服用輕粉等藥物,如果出現腹痛,排出膿穢之物後,不可再用藥物止痛。如果口舌腫痛,穢水時流,口渴,發熱畏寒,這是上焦熱毒,宜用瀉黃散。如果寒熱往來,宜用小柴胡湯加知母。如果口齒縫出血,發熱而大便秘結,這是熱毒內侵,宜用黃連解毒湯。如果大便通暢,可用局方犀角地黃湯。

如果穢水排盡,口舌腫痛仍未痊癒,或者發熱口渴卻不願喝冷水,這是虛熱,宜用七味白朮散。癘瘍患者手腳腿臂或各手指蜷縮,是陰火熾盛,耗損氣血,應服用加味逍遙散加生地黃,以及換肌散。癘瘍生蟲,是五種風邪聚集,相火克金,金氣衰弱不能制約木氣,木氣旺盛而化生蟲穢,內損五臟,外現於表,宜用升麻湯送服瀉青丸,或樺皮散,以清除肺肝之邪,在外灸承漿穴疏通陽明經和任脈,則風熱消退,蟲穢不再滋生。肝經虛熱者,可以輔助服用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