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2)
卷五 (2)
1. 論
外科精要,為諸瘡立法而不及癘風,蓋風為百病之長,以其殘害膚體,去死為近,一有染此,鮮能免者,比之瘡瘍,治法為難,乃不言及。夫八方之風起,應其時則生物,違其時則殺物,人之稟受有殺氣者,則感而受之,如持虛受物,後有因起居、飲食、男女,漸成鬱氣,二氣積於厥躬,脾先受之為濕病,濕積之久,火氣出焉,火氣滋蔓,氣濁血汙(一云血熱凝結,其氣不清),化生諸蟲,以次傳歷臟腑,必死之病而有可生之理。其始病者,胃氣微傷,脾主肌肉,流行甚緩,傳變以漸,或可藉醫藥之功而免,謂之必死者,非惟醫不知藥,悉是不能禁欲,可哀也。近見粗工用藥,佐以大楓子油,不知此藥性熱,有燥痰之功而傷血,至有病將愈而先失明者(時珍曰:大楓油治瘡,有殺蟲劫毒之功,用之外塗,其功甚捷,若內服,須炮製如黑膏)。
蔭按:劉宗厚曰:癘風,古方謂之大風惡疾,以其瘡痍荼毒,膿汁淋瀝,眉睫墮落,手足指脫,頑痹痛癢,鼻塌眼爛,齒豁唇揭,病勢之可畏耳。非專以房勞嗜欲,飲食積毒之所致,何為遽至於是,故丹溪亦謂殺物之毒風也。蓋其風毒之傷,與夫內毒所致,皆安然而知之,及其病證顯露,方始歸咎於此,其於外受之風,內積之毒,豈可得而分治之也。故《內經》刺肌肉,刺骨髓,以泄榮衛之怫熱,《靈樞》以銳針刺腫上,按出惡氣惡血。
子和用汗吐下出血之法,河間用疏風泄熱之劑,俱不分病之所因,隨其病之所在以調之也。至於丹溪之論,雖皆前人之法,亦可謂深得病情而善用其法者矣,學者宜細觀之。若夫用藥之外,守禁忌,謹調養,清心寡慾,恬淡內觀,又在乎人而不在乎醫也。
蔭又按:方氏曰:大風證所因不一,或因色欲當風,或因醉臥濕地,或乘熱脫衣,或汗出入水,或空心飢餓山行,感山嵐瘴氣,或勞役奔走,途中冒寒雨陰露,皆因內傷形體,不知避忌,外感風濕毒氣,入於皮毛血脈肌肉筋骨之間,當時罔覺,失於驅散,停積既久,以致榮衛不行,內外熏蒸,內則生蟲,外則生瘡,而臟腑經絡,皆受患矣。古人謂大風疾,三因五死。
三因者,一曰風毒,二曰濕毒,三曰傳染。五死者,一曰皮死,麻木不仁;二曰脈死,血潰成膿;三曰肉死,割切不痛;四曰筋死,手足緩縱;五曰骨死,鼻梁崩塌;與夫眉落眼昏,唇翻聲噎,甚可畏也。所以然者,蓋由邪正交攻,氣血沸騰,而濕痰死血充滿於經絡之中,故生蟲生瘡,痛癢麻木也。治療大法:內通臟腑,外發經絡,而蟲瘡痛癢麻木自出矣。
亦須首尾斷酒戒色,忌食發風動氣葷腥鹽醬炙煿生冷之物,清心寡慾,方保無虞也。
薛氏,曰:大抵此證,多由勞傷氣血,腠理不密,或醉後房勞沐浴,或登山涉水,外邪所乘,衛氣相搏,濕熱相(去聲)火,血隨火化而致,故淮揚閩廣間多患之。
白話文:
[論]
《外科精要》只論述瘡瘍的治療方法,卻沒有提及癘風,這是因為癘風是百病之首,它嚴重損害肌膚,致死率很高,一旦染上,很少有人能倖免。與瘡瘍相比,癘風的治療更加困難,所以書中沒有提及。八方的風,順應時節則能使萬物生長,違背時節則會致萬物死亡。人體若本身帶有致病之氣,就會感染癘風。如同虛空之器,容易承載外物。之後因起居、飲食、房事等因素,逐漸產生鬱氣,兩種邪氣積聚於體內,脾臟首先受到影響而導致濕病。濕邪積聚日久,就會化為火氣,火氣蔓延,氣機瘀滯,血液污濁(也有人說是血熱凝結,氣機不清),於是產生各種蟲症,進而傳遍臟腑,最終導致死亡。但即使是必死的疾病,也存在可以活下來的道理。疾病初期,胃氣略受損傷,脾臟主肌肉,病勢傳變緩慢,及時治療,或許可以藉助藥物的力量而痊癒。那些被認為是必死之人,並非僅僅因為醫生不懂藥物,而是他們自身無法克制慾望,實在令人惋惜。最近看到一些粗糙的治療方法,會使用大楓子油,殊不知此藥性熱,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卻會傷血,甚至導致病情將愈而失明。(李時珍曰:大楓子油治療瘡瘍,有殺蟲解毒的功效,外用效果迅速,但內服必須炮製,如同黑膏一般)。
劉宗厚說:癘風,古代稱為大風惡疾,因為它會造成皮膚潰爛,膿液淋漓,眉毛睫毛脫落,手指腳趾脫落,頑固的痺痛瘙癢,鼻子塌陷,眼睛潰爛,牙齒鬆動,嘴唇脫落,其病勢之可怕由此可見。它不僅是由於房事過度、嗜欲無度、飲食積毒所致,為何會如此迅速惡化呢?所以朱丹溪也稱之為“殺物之毒風”。其實,風毒的侵害和內毒的積聚,本質上是可以明辨的。然而,等到病症明顯了,人們才開始歸咎於此,對於外受之風和內積之毒,怎能分開治療呢?所以《內經》主張刺肌肉、刺骨髓,以泄去榮衛之鬱熱;《靈樞》則用銳利的針刺腫脹處,排出惡氣惡血。
張子和用汗、吐、下、出血等方法,張從正則用疏風泄熱的藥劑,他們都沒有區分疾病的病因,而是根據病症的部位進行治療。至於朱丹溪的論述,雖然都是沿用前人的方法,但也可謂是深入了解病情,並善於運用方法的人,學習者應仔細研讀。除了用藥之外,遵守禁忌,注意調養,保持心情舒暢,減少慾望,恬淡內觀,這取決於個人,而非醫生。
方氏說:大風的病因有很多,例如:房事後受風,醉酒後睡在潮濕的地方,天氣炎熱時脫掉衣服,汗出後受涼,空腹飢餓時在山上行走,感染山嵐瘴氣,勞累奔走,途中淋雨受寒,這些都是由於內傷體質,不懂得自我保護,外感風濕毒邪,侵入皮膚、血脈、肌肉、筋骨之間,當時可能沒有感覺,沒有及時驅散,積聚久了,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內外交蒸,內生蟲,外生瘡,臟腑經絡都會受到損害。古人稱大風病為“三因五死”。
三因:一曰風毒,二曰濕毒,三曰傳染。五死:一曰皮死(麻木不仁);二曰脈死(血潰成膿);三曰肉死(割切不痛);四曰筋死(手足鬆弛);五曰骨死(鼻樑塌陷);還有眉毛脫落、眼睛昏花、嘴唇翻起、聲音嘶啞等症狀,非常可怕。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邪正交爭,氣血沸騰,濕痰死血充滿經絡,因此產生蟲症和瘡瘍,出現疼痛、瘙癢、麻木等症狀。治療的大法:內通臟腑,外達經絡,則蟲瘡、疼痛、瘙癢、麻木等症狀自然會消失。
也必須徹底戒酒戒色,忌食易發風動氣的食物,例如葷腥、鹽醃、醬漬、炙烤、燒烤以及生冷的食物,保持心情舒暢,才能保證沒有後患。
薛氏說:總的來說,這種病多由勞傷氣血、肌膚疏鬆、醉酒後房事、沐浴、登山涉水等原因造成,外邪乘虛而入,衛氣搏鬥,濕熱相火,血液隨之化熱而致病,所以淮河以南、揚州、福建、廣東等地區多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