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 (4)

1.

又癘瘍久而不愈者,有不慎起居飲食,內火妄動者;有臟腑傷損,氣血疲乏者;有用攻伐之藥,氣愈虧者;有不分兼變相雜,用藥失宜者;有病人諱疾忌醫者。癘瘍愈而復發,有不戒厚味,內熱傷脾者;有不戒房勞,大動傷腎者;有不戒七情,血氣傷損者;有餘毒未盡,兼證俱動者;有氣虛六淫外乘者。古人云,此證百無一生,正謂此耳。

李氏,曰:癩即《內經》癘風,受天地間肅殺風氣,酷烈暴悍,最為可畏。一因風毒,或汗出解衣入水,或酒後當風。二因濕毒,或坐臥濕地,或冒雨露。三因傳染。然未必皆由外也,內傷飲食,熱毒過甚,大寒大熱,房勞穢汙,以致火動血熱,更加外感風寒冷濕而發。初起身上虛癢,或起白屑紫雲,如癜風然(癜,音殿,瘢,風斑片也),或發紫泡疙瘩流膿。上先見者,氣分受病,上體必多;下先見者,血分受病,下體必多;上下俱見者,氣血俱病,從上而下者為順風,從下而上者為逆風。但從上從下,以漸來者可治,頓發者難愈。治失其法,以致皮死,麻木不仁;脈死,血潰成膿;肉死,割切不痛;筋死,手足緩縱;骨死,鼻梁崩塌。與夫眉落眼昏,唇翻聲噎,甚則蝕傷眼目,腐爛玉莖,攣蜷肢體,病至於此,天刑難解。胃與大腸,無物不受,脾主肌肉,肺主皮毛,瘡痂雖見於皮肉,而熱毒必歸於腸胃,故發必先治陽明。初起宜防風通聖散,在上用麻黃以去外毒,在下用硝黃以去內毒,上下俱見者,用輕粉、防風通聖散以解表攻裡,三五日後,即服醉仙散,以吐惡涎,服後,又服防風通聖散去硝黃、麻黃,多服久服,待胃氣稍定,用再造散以下其蟲。又有宜先下蟲,而後吐涎者,吐下後仍以防風通聖散量加參、耆、熟地,以固氣血。或脾胃弱者,白朮當倍用。蟲因火盛,氣血沸騰,充滿經絡,外瘡延蔓,內蟲攻注,蝕心,足底穿;蝕脾,聲噎;蝕肺,鼻崩;蝕腎,耳鳴如雷。宜先服瀉青丸以瀉肝火,次隨證救治。虛癢者,四物湯加酒芩,調浮萍末;癢甚,加荊芥、蟬退;瘙癢皮皴,白屑者,白花蛇丸;眉毛落者,三蛇丹或柏葉煎;眉脫鼻崩者,換肌散、補氣瀉榮湯;蝕眼者,蘆薈丸;肢節廢者,蠲痹散。通用凌霄花散、胡麻散、加味苦參丸、大楓丸、換骨丸、大麻風丸、紫雲風丸、活神丹、腎氣丸、四聖不老丹、八物湯,外治摩風膏、浴癩方。發落不生者,先用生薑擦三次,後用半夏為末,麻油調擦。

,曰:血風瘡,乃三陰經風熱鬱火血燥所致,初發疙瘩如丹,瘙癢不常,抓破成瘡,膿水淋瀝,內證晡熱,盜汗惡寒,少食體倦,所以不敢妄用風藥。大概肝風血燥,寒熱作痛者,當歸飲加柴胡、山梔;痛癢寒熱者,小柴胡湯加山梔、黃連;夜熱譫語者,小柴胡湯加生地黃;肝脾鬱火,食少寒熱者,八味逍遙散;脾虛晡熱,盜汗不寐者,歸脾湯加山梔、熟地黃;腎虛有熱,作渴咳痰者,腎氣丸通用;遍身者,四物湯加浮萍、黃芩等分,甚者紫雲風丸、瘓骨丸、三蛇丹;兩足痛癢者,當歸拈痛湯;如因飲酒後遍身癢如風瘡,抓至出血又痛者,用蟬退、薄荷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酒調服。凡身發癢者,通用。外治摩風膏、馬齒莧膏。

白話文:

[論]

久治不癒的癘瘍,原因有很多:有人因生活起居和飲食不慎,導致內火妄動;有人因臟腑受損,氣血衰竭;有人因使用攻伐性的藥物,導致氣血更加虧虛;有人因未辨明病情兼證,用藥失當;還有人因諱疾忌醫。

癘瘍痊癒後又復發,也可能有幾種原因:有人因不戒口腹之慾,內熱傷脾;有人因房事過度,損傷腎氣;有人因七情鬱結,導致氣血受損;有人因餘毒未清,兼證同時發作;有人因氣虛,導致外邪入侵。古人說這種病百中難有一生,正是指這個道理。

癩瘡,即《內經》所說的癘風,是受天地間肅殺之氣侵襲所致,其毒性猛烈,極為可怕。它的成因有三:一是風毒,例如汗出後解衣入水,或飲酒後吹風;二是濕毒,例如久坐臥濕地,或冒雨淋露;三是傳染。但並非所有癩瘡都由外邪引起,內傷飲食、熱毒過盛、大寒大熱、房事不潔等,都可能導致火動血熱,再加上外感風寒濕邪而發病。初期身上會出現虛癢,或長出白色或紫色的皮屑,如同癜風一樣(癜,音殿,指風斑片),或出現紫色的水泡疙瘩並流膿。病灶先出現在上半身者,說明氣分受病,上半身的病灶會比較多;先出現在下半身者,說明血分受病,下半身的病灶會比較多;上下半身同時出現者,說明氣血都受病,從上到下發展為順風,從下到上發展為逆風。但無論從上到下還是從下到上,只要是逐漸發展的,都是可以治療的;而突然發作的則很難治癒。治療方法不當,會導致皮膚壞死,麻木不仁;脈絡壞死,血脈潰爛成膿;肌肉壞死,割切不痛;筋絡壞死,手足鬆弛;骨骼壞死,鼻樑塌陷。更嚴重者,眉毛脫落,眼睛昏花,嘴唇翻起,聲音嘶啞,甚至會腐蝕眼目,潰爛生殖器,肢體攣縮,到了這種程度,即使是上天也難以拯救。胃和大腸,沒有什麼東西不能承受;脾主肌肉,肺主皮毛,瘡痂雖然見於皮肉,但熱毒必定歸於腸胃,所以治療必須先治陽明經。初期應該服用防風通聖散,上半身的病灶用麻黃來去除外毒,下半身的病灶用硝石黃連來去除內毒,上下半身都出現病灶的,則使用輕粉、防風通聖散來解表攻裡。三五天后,服用醉仙散來吐出濁涎,服後再服用去除了硝石、麻黃的防風通聖散,長期服用,待胃氣稍定,再服用再造散來殺蟲。也有人需要先瀉蟲,然後再吐涎,吐瀉之後,仍需服用防風通聖散,並酌情增加人參、黃耆、熟地黃,以補益氣血。脾胃虛弱者,白朮的用量應加倍。蟲因火盛、氣血沸騰,充滿經絡,導致外瘡蔓延,內蟲攻注,腐蝕心臟,則足底會穿孔;腐蝕脾臟,則聲音嘶啞;腐蝕肺臟,則鼻子塌陷;腐蝕腎臟,則耳鳴如雷。應先服用瀉青丸來瀉肝火,然後再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虛癢者,服用四物湯,加入黃芩,調入浮萍末;癢得厲害,則加入荊芥、蟬蛻;瘙癢皮膚粗糙,有白屑者,服用白花蛇丸;眉毛脫落者,服用三蛇丹或柏葉煎劑;眉毛脫落,鼻子塌陷者,服用換肌散、補氣瀉榮湯;眼睛被腐蝕者,服用蘆薈丸;肢體關節廢棄者,服用蠲痹散。還可以使用凌霄花散、胡麻散、加味苦參丸、大楓丸、換骨丸、大麻風丸、紫雲風丸、活神丹、腎氣丸、四聖不老丹、八物湯等內服藥物,以及摩風膏、浴癩方等外治藥物。頭髮脫落不生者,先用生薑擦拭三次,然後用半夏研末,用麻油調和後塗擦。

血風瘡,是由三陰經風熱鬱結、火熱血燥所致,初期會長出像丹一樣的疙瘩,瘙癢不定,抓破後會形成瘡瘍,流出膿水,內證表現為午后潮熱、盜汗惡寒、食慾不振、身體疲倦,因此不敢亂用風藥。大致來說,肝風血燥,寒熱作痛者,服用當歸飲,加入柴胡、梔子;痛癢寒熱者,服用小柴胡湯,加入梔子、黃連;夜間發熱,神志不清者,服用小柴胡湯,加入生地黃;肝脾鬱熱,食慾不振,寒熱交替者,服用八味逍遙散;脾虛,午后潮熱,盜汗失眠者,服用歸脾湯,加入梔子、熟地黃;腎虛有熱,口渴咳嗽痰多者,服用腎氣丸;全身都出現病灶者,服用四物湯,加入浮萍、黃芩等量,嚴重者服用紫雲風丸、瘓骨丸、三蛇丹;雙腳痛癢者,服用當歸拈痛湯;如果因為飲酒後全身瘙癢,像風瘡一樣,抓破出血又疼痛者,服用蟬蛻、薄荷等量研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溫水或酒調服。凡是身上發癢者,都可以服用。外治藥物可以使用摩風膏、馬齒莧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