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治暑傷元氣方

如脾胃既虛,不能升浮,為陰火傷其生髮之氣,榮血大虧,榮氣伏於地中,陰火熾盛,日漸煎熬,血氣虧少。且心包與心主血,血減則心無所養,致使心亂而煩,病名曰悗。悗者,心惑而煩悶不安也。是由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相干,亂於胸中,使周身血氣逆行而亂。經云,從下上者,引而去之。

故當加辛溫甘溫之劑生陽,陽生而陰長也,或曰:甘溫何能生血,又非血藥也。曰:仲景之法,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能生陰血也。更加當歸和血,又宜少加黃柏,以救腎水。蓋甘寒瀉熱火,火減則心氣得平而安也。如煩亂猶不能止,少加黃連以去之。蓋將補腎水,使腎水旺而心火自降,扶持地中陽氣也。

如氣浮心亂,則以硃砂安神丸鎮固之,得煩減,勿再服,以防瀉陽氣之反陷也。如心下痞,亦少加黃連。氣亂於胸,為清濁相干,故以陳皮理之,能助陽氣之升而散滯氣,又助諸甘辛為用。故長夏濕土客邪火旺,可從權加蒼朮、白朮、澤瀉,上下分消其濕熱之氣。濕氣太勝,主食不消化,故食減不知穀味,加炒曲以消之,復加五味子、麥門冬、人參,瀉火益肺氣,助秋損也。此三伏長夏正旺之時藥也,學者詳之。

清暑湯,節齋云:伏暑發熱,是火邪傷心,元氣耗散,汗大泄,無氣以動,其脈虛遲無力,是熱邪傷榮也。

人參,黃耆(蜜炙),麥門冬(去心),白芍藥,陳皮,白茯苓(各一錢),白朮(一錢二分),黃連(炒),甘草(各五分),香薷,知母(各七分),黃柏(三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一鍾半煎七分,食前溫服。

途中消暑飲,夏暑若在途中,常服壯元氣,消熱驅暑,免中暑、霍亂、泄瀉、痢疾等證。

人參(一錢二分),白朮(一錢五分),白茯苓,白芍藥(炒),麥門冬(去心,各一錢),陳皮(七分),甘草(炙,五分),知母(炒),香薷(各七分),五味子(十粒),黃芩(炒,三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一鍾半煎七分,食前溫服。

人參益氣湯,治暑熱傷氣,四肢困倦,嗜臥,兩手指麻木。

黃耆(蜜炙),甘草(炙,各二錢半),人參(一錢半),白芍藥(一錢),五味子(二十個),升麻(七分),柴胡(八分)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鍾煎八分,不拘時服。

驅暑建中湯,治傷暑,汗大出不止,甚則真元耗散,宜用此收其汗。

黃耆(一錢半),人參,白朮,白茯苓,白芍藥,當歸,香薷(各一錢),白扁豆,陳皮(各八分),木瓜(七分),甘草(炙,五分),桂枝(四分)

上銼,水二鍾、棗二枚煎八分服。此即十味香薷飲去厚朴,加歸、芍、桂枝也。

黃耆湯,治中暍,脈弦細芤遲。

白話文:

治暑傷元氣方

若脾胃虛弱,無法正常運作,導致陰火損傷生髮之氣,血液大量虧損,氣血停滯於下焦,陰火旺盛,日漸煎熬,造成血氣不足。而心包與心臟主管血液,血液減少則心臟缺乏滋養,導致心神不安、煩躁,此病名為「悗」。「悗」是指心中迷惑、煩悶不安。這是因為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之氣互相干擾,在胸中紊亂,導致全身氣血逆亂。古籍記載,從下往上逆亂的氣,要引導它排出。

因此,應該使用辛溫甘溫的藥物來滋生陽氣,陽氣生長則陰氣也會滋長。有人問:甘溫之物怎麼能生血?它又不是補血的藥物。回答是:張仲景的治療方法中,血虛用人參來補益,陽氣旺盛就能滋生陰血。再加入當歸以和血,並少量加入黃柏以滋補腎水。因為甘寒之物能瀉去熱火,火減則心氣平和安寧。如果煩躁不安仍然不能停止,可以少量加入黃連來消除。這是為了補益腎水,使腎水充足,心火自然下降,扶持下焦的陽氣。

如果氣浮躁、心神不安,則可用硃砂安神丸來鎮定,煩躁減輕後就不要再服用,以免瀉去陽氣反而導致病情加重。如果心下痞悶,也可以少量加入黃連。氣亂於胸,是清濁之氣互相干擾,因此用陳皮來調理,可以幫助陽氣上升,並疏通滯氣,也能幫助其他甘辛藥物發揮作用。所以,長夏濕熱之邪盛行,可以酌情加入蒼朮、白朮、澤瀉,上下通利,以消除濕熱之氣。濕氣過盛,則食物難以消化,導致食慾減退、無味,可以加入炒麥芽來消食,再加入五味子、麥門冬、人參,以瀉火益肺氣,並有助於調理秋季的損傷。這是三伏天長夏季節正旺盛時期的藥方,學習者應詳細研讀。

清暑湯,古籍記載:伏暑發熱,是因為火邪傷及心臟,元氣耗散,大量出汗,無力活動,脈象虛弱遲緩無力,這是熱邪傷及營氣所致。

人參、黃耆(蜜炙)、麥門冬(去心)、白芍藥、陳皮、白茯苓(各一錢)、白朮(一錢二分)、黃連(炒)、甘草(各五分)、香薷、知母(各七分)、黃柏(三分)

將藥材研磨,加生薑三片,水一碗半,煎至七分,飯前溫服。

途中消暑飲,夏季暑熱若在途中,經常服用可以壯大元氣,消除暑熱,預防中暑、霍亂、泄瀉、痢疾等症狀。

人參(一錢二分)、白朮(一錢五分)、白茯苓、白芍藥(炒)、麥門冬(去心,各一錢)、陳皮(七分)、甘草(炙,五分)、知母(炒)、香薷(各七分)、五味子(十粒)、黃芩(炒,三分)

將藥材研磨,加生薑三片,水一碗半,煎至七分,飯前溫服。

人參益氣湯,治療暑熱傷氣,四肢無力疲倦,嗜睡,手指麻木。

黃耆(蜜炙)、甘草(炙,各二錢半)、人參(一錢半)、白芍藥(一錢)、五味子(二十個)、升麻(七分)、柴胡(八分)

將藥材研磨,取一劑量,用兩碗水煎至八分,不拘時服用。

驅暑建中湯,治療傷暑,大量出汗不止,嚴重者真元耗散,宜用此方收斂汗液。

黃耆(一錢半)、人參、白朮、白茯苓、白芍藥、當歸、香薷(各一錢)、白扁豆、陳皮(各八分)、木瓜(七分)、甘草(炙,五分)、桂枝(四分)

將藥材研磨,用兩碗水,加兩枚紅棗,煎至八分服用。此方即十味香薷飲去厚朴,加入當歸、芍藥、桂枝。

黃耆湯,治療中暑,脈象弦細虛弱遲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