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八 (7)
卷十八 (7)
1. 治氣鬱嘔吐方
加味七氣湯,治氣鬱嘔吐。
半夏(湯泡),厚朴(薑汁炒),香附,枳殼(各一錢二分),陳皮,茯苓,蒼朮(各一錢),官桂(五分),甘草(四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前服。
大藿香散,治七情傷感,氣鬱於中,變成嘔吐,或作寒熱,眩暈痞滿,不進飲食
藿香葉,半夏,白朮,人參,木香(不見火,各一兩),茯苓,桔梗,橘皮,枇杷,葉甘草(炙,各半兩)
上銼,每服五錢,姜五片、棗一枚水煎,食遠服。
白話文:
【治療氣鬱嘔吐的處方】
第一個處方是「加味七氣湯」,用來治療因氣鬱導致的嘔吐。
藥材包含:半夏(用湯浸泡過)、厚朴(薑汁炒過)、香附、枳殼(各1.2錢)、陳皮、茯苓、蒼朮(各1錢)、官桂(0.5錢)、甘草(0.4錢)。
將上述藥材切碎,再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飯前服用。
第二個處方為「大藿香散」,適用於因各種情緒影響,導致氣鬱在體內,引起嘔吐,或出現寒熱交替、頭暈目眩、胸悶脹滿,甚至食慾不振的症狀。
藥材包含:藿香葉、半夏、白朮、人參、木香(未經火烤,各1兩)、茯苓、桔梗、橘皮、枇杷葉、炙甘草(各0.5兩)。
將所有藥材切碎,每次服用時取五錢,加入五片薑和一顆棗用水煎煮,飯後服用。
2. 治肝邪嘔吐方
加味二陳湯,治脅痛或脾痛,右關脈弦,嘔吐不已,此木來乘土之分也。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參,白朮,升麻,柴胡,青皮,芍藥,川芎,砂仁,神麯
上銼,加生薑五片,煎服。
白話文:
【治療肝臟問題導致的嘔吐處方】
這是加味二陳湯的配方,用於治療肋側疼痛或是脾臟疼痛,如果在右手關脈處摸到緊繃的脈象,且持續嘔吐,這通常是肝氣過盛影響到脾胃功能的情況。
所需材料包括:陳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參、白朮、升麻、柴胡、青皮、芍藥、川芎、砂仁、神麯。
以上藥材混合後,再加入五片生薑一起煎煮,然後服用。
3. 治漏氣方
麥門冬湯(三因),治漏氣。因上焦傷風,開其腠理,上焦之氣,慓悍滑疾,遇開即出,經氣失道,邪氣內著,故有是證。
麥門冬(去心),生蘆根,竹茹,白朮(各五兩),人參,陳皮,萎蕤(各三兩),茯苓,甘草(炙,各二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陳米一撮煎七分,去渣,熱服。
白話文:
【治療漏氣的處方】
這是一帖用來治療漏氣症狀的處方,漏氣的原因通常是上焦(身體的上部)受到風邪侵襲,導致肌膚毛孔開放,原本在上焦的氣質,因為性質慓悍且流動快速,遇到毛孔開放就容易外泄,使得正常的經絡氣血運行受阻,邪氣趁機深入體內,因此出現漏氣的症狀。
處方成分包括:麥門冬(去心)、生蘆根、竹茹、白朮各187.5公克;人參、陳皮、萎蕤各112.5公克;茯苓、炙甘草各75公克。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散粉,每次服用大約12公克,用水約240毫升,加入五片薑和一小撮陳米一起煎煮至剩168毫升,過濾掉藥渣後趁熱飲用。
4. 治走哺方
人參湯(三因),治走哺。蓋下焦氣起於胃下口,別入迴腸,注於膀胱,並與胃,傳糟粕而下大腸,今大小便不通,故知下焦實熱之所為也。
人參,黃芩,知母,萎蕤,茯苓(各三錢),蘆根,竹茹,白朮,梔子仁(各半兩),石膏(煅,一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溫服。
白話文:
【治療泌尿困難的處方】
這是一帖用來治療泌尿困難的處方,原理在於調節身體下部的機能。人體的下部機能從胃的下端開始,進入迴腸,再注入膀胱,並且與胃部相互作用,幫助食物殘渣向下傳送到大腸。如果大小便不暢通,就可以判斷是下部機能有實熱所導致的問題。
藥材包含:人參、黃芩、知母、萎蕤、茯苓(各約9克),蘆根、竹茹、白朮、梔子仁(各約15克),石膏(煅燒過的,約30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混合,每次服用時取約12克,加入大約150毫升的水煎煮至剩下約105毫升,溫熱服用。
5. 治吐食方
桔梗湯,治上焦氣熱上衝,食已暴吐,脈浮而洪,宜先降氣和中。
桔梗,白朮(各一錢半),神麯(炒,二錢),陳皮(去白),枳實(炒),茯苓,厚朴(薑汁炒,各一錢)
上銼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取清汁調木香散二錢,隔夜空腹服之,三服後氣漸下,吐漸去,然後去木香散,加芍藥二錢、黃耆一錢半同煎,服之,病愈則止。如大便燥結,食不盡下,以大承氣湯去硝微下之,少利為度,再服前藥補之。如大便復結,又依前微下之。
木香散
木香,檳榔(各等分)
上為細末,同前藥調下。
荊黃湯,治暴吐,上焦氣熱所沖也。經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火。脈洪而浮者,此湯主之。
荊芥(五錢),人參(二錢半),大黃(一錢半),甘草(一錢)
上銼作一服,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調檳榔散二錢,空心服之。
檳榔散
檳榔(三錢),木香(一錢半),輕粉(少許)
上為細末,用前藥調服,為丸亦可,用水浸蒸餅,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後服。
大黃甘草湯,治食已即吐,又治吐水。
大黃(四兩),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金花丸,治吐食而脈弦者,由肝乘於脾而吐,乃由脾胃之虛,宜治風安胃。蓋風痰羈絆於脾,故飲食不下。
半夏(湯洗,一兩),檳榔(二錢),雄黃(一錢半)
上為細末,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小兒另丸,薑湯下,從少至多,漸次服之,以吐止為度。
青鎮丸,治上焦吐,頭痛發熱,有汗,脈弦。
柴胡(一兩),黃芩(七錢半),人參(五錢),半夏,甘草(各三錢),青黛(二錢半)
上為細末,薑汁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下。
茯苓澤瀉湯,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
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白朮(三兩),甘草,桂枝(各二兩),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一日三服。
白朮散,治食即吐,欲作反胃。
白朮,茯苓,澤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湯調溫服。
白話文:
【治療暴食後嘔吐的處方】
這是一帖稱為「桔梗湯」的藥方,主要治療上焦的熱氣上衝,導致飯後突然嘔吐的情況,脈象呈現浮且洪大的特徵,首先需降低體內氣機,調和中焦。
藥方成分包括桔梗、白朮(各1.5錢)、炒過的神麯(2錢)、去白的陳皮、炒過的枳實、茯苓、薑汁炒過的厚朴(各1錢)。將這些藥材混合後,用一盞半的水煎煮至剩下一盞,取其清汁,加入二錢的木香散攪勻,於空腹的隔夜服用。服用三次後,氣機逐漸下降,嘔吐情況也會逐漸改善,此時可以停止使用木香散,改加芍藥(2錢)、黃耆(1.5錢)一同煎煮服用,待病情好轉即可停藥。若出現大便乾硬,食物無法完全排出的情況,可使用大承氣湯去除硝石,以達到輕微排便的效果,再服用前藥來補身。若大便再次乾結,可依前述方式再次輕微排便。
「木香散」的成分是等量的木香與檳榔,研磨成細末,與前述藥物一同服用。
「荊黃湯」,適用於突然嘔吐,上焦熱氣上衝的情況。經典上說,各種嘔吐、酸水,以及急性的下痢,都屬於火熱所致。脈象呈現洪且浮的特徵時,適合使用此湯。
藥方成分包括荊芥(5錢)、人參(2.5錢)、大黃(1.5錢)、甘草(1錢)。將這些藥材混合後,用二盞的水煎煮至剩下一盞,去渣,加入檳榔散二錢,空腹服用。
「檳榔散」的成分包括檳榔(3錢)、木香(1.5錢)、少量的輕粉,研磨成細末,與前述藥物一同服用,或製成小豆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後服用。
「大黃甘草湯」,適用於飯後立即嘔吐,或嘔吐清水的情況。
藥方成分包括大黃(4兩)、甘草(1兩)。將兩種藥材用三升的水煎煮至剩下一升,分兩次溫服。
「金花丸」,適用於嘔吐食物且脈象弦的情況,由肝臟影響脾臟導致嘔吐,是由於脾胃虛弱所致,應以安撫胃部為主。因為風痰纏繞脾臟,導致飲食難以下嚥。
藥方成分包括半夏(洗淨,1兩)、檳榔(2錢)、雄黃(1.5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薑汁浸濕的蒸餅製成桐子大小的丸狀,兒童可另外製丸,薑湯送服,從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直到嘔吐停止為止。
「青鎮丸」,適用於上焦的嘔吐,伴有頭痛、發熱、有汗、脈象弦的情況。
藥方成分包括柴胡(1兩)、黃芩(7.5錢)、人參(5錢)、半夏、甘草(各3錢)、青黛(2.5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薑汁浸濕的蒸餅製成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後薑湯送服。
「茯苓澤瀉湯」,適用於胃部反覆,嘔吐並渴望飲水的情況。
藥方成分包括茯苓(半斤)、澤瀉(4兩)、白朮(3兩)、甘草、桂枝(各2兩)、生薑(4兩)。將六種藥材用一斗的水煎煮至剩三升,加入澤瀉再次煎煮至剩二升半,溫服八合,每日三次。
「白朮散」,適用於飯後立即嘔吐,可能發展為反胃的情況。
藥方成分包括白朮、茯苓、澤瀉(各等量)。將這些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湯調和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