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 (5)
卷三 (5)
1. 治暑傷元氣方
十味香薷飲,治內傷不足,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痢。常服養陰避暑,調理陰陽。
香薷(一兩),人參,陳皮,白朮,茯苓,黃耆,白扁豆(炒),木瓜,厚朴(薑製),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作七錢,水煎,不拘時服。
清暑益氣湯,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脹,小便赤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身重。
黃耆(汗少減五分),蒼朮(各一錢半),升麻(一錢),人參,白朮,陳皮,神麯,澤瀉(各五分),黃柏(酒浸),當歸,青皮,麥門冬(去心),乾葛,甘草(炙,各三分),五味子(九枚)
上銼作一服,水煎,稍熱食遠服。
《內經》曰: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熱則氣泄。今暑邪干衛,故身熱自汗,以黃耆甘溫補之為君,人參、陳皮、當歸、甘草,甘微溫補中益氣為臣,蒼朮、白朮、澤瀉、滲利而除濕,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熱,又以風勝濕也,濕熱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故以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故以黃柏辛苦寒,借其氣味,瀉熱補水。
虛者滋其化源,以人參、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傷於庚金為佐。
蔭按:皆由飲食勞倦,傷其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但藥中犯澤瀉、豬苓、茯苓、燈心、通草、木通,淡味滲利小便之類,皆從時令之旺氣,以泄脾胃之客邪,而補金水之不及也。此正方已是從權而立之,若於其時病濕熱脾旺之證,或小便已數,腎肝不受邪者,若誤用之,必大瀉真陰,竭絕腎水,先損其兩目也。復立變證加減法於後。
如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升發,陽氣伏於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當歸和血,少用黃柏,以滋真陰。如脾胃不足之證,須少用升麻,乃足陽明、太陰引經之藥也,使行陽道。自脾胃中右遷少陽,行春令,生萬物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諸經右遷,生陰陽之氣,以滋春之和氣也。
如脾虛,緣心火亢盛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氣受邪,為熱所傷,必須用黃耆最多,甘草次之,人參又次之,三者皆甘溫之陽藥也。脾始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之甘溫,以益皮毛之氣而閉腠理,不令自汗而損元氣也。上喘氣短,懶言語,須用人參以補之。心火乘脾,須用炙甘草,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
甘草最少,恐滋滿也。若脾胃之急痛,並脾胃大虛,腹中急縮,腹皮急縮者,卻宜多用。經曰:急者緩之。若從權,必加升麻以引之,恐左遷之邪堅盛,卒不肯退,反致項上及臀尻肉添而行陰道,故引之以行陽道,使清氣出地,右遷而上行,以和陰陽之氣也。若中滿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參,口乾嗌乾者加乾葛。
白話文:
治暑傷元氣方
十味香薷飲:治療內傷不足、中暑,症狀包括身體倦怠、頭昏沉重、嘔吐腹瀉。常服可養陰避暑,調理陰陽。
藥材:香薷一兩,人參、陳皮、白朮、茯苓、黃耆、白扁豆(炒)、木瓜、厚朴(薑製)、炙甘草各半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七錢,水煎服,不拘時間。
清暑益氣湯:治療長夏濕熱侵襲人體,導致四肢倦怠、精神萎靡、懶於活動、胸悶氣促、關節疼痛,或氣喘、發熱煩躁、心下脹滿、小便頻數赤澀、大便溏瀉頻發、或腹瀉或口渴、不思飲食、自汗乏力等症狀。
藥材:黃耆(汗少者減五分)、蒼朮(各一錢半)、升麻(一錢)、人參、白朮、陳皮、神麴、澤瀉(各五分)、酒浸黃柏、當歸、青皮、麥門冬(去心)、乾葛、炙甘草(各三分)、五味子(九枚)。
用法:將藥材切碎,每次為一劑量,水煎服,稍熱服下。
方劑說明:
《內經》說:陽氣是抵禦外邪、保護身體的屏障,遇熱則陽氣外泄。現在暑邪侵犯肌表,所以出現發熱自汗,用黃耆甘溫之性來溫補陽氣為主藥,人參、陳皮、當歸、甘草等甘溫藥物,補中益氣為輔藥;蒼朮、白朮、澤瀉,滲濕利水,去除濕邪;升麻、葛根,苦甘平性,善於解肌熱,也兼治風濕。濕熱內阻則食物消化不良而導致痞滿,因此用神麴甘辛,青皮辛溫,以消食理氣。腎臟怕乾燥,急需辛味潤之,故用黃柏苦寒,以瀉熱補水。
虛弱者需滋補元氣,用人參、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以緩解暑熱損傷肺金之氣。
按語:這些疾病都是由於飲食勞倦,損傷脾胃,遇上暑熱而發病。但是方中使用了澤瀉、豬苓、茯苓、燈心、通草、木通等淡味利尿藥物,這些藥物是根據季節旺盛的氣機,來洩去脾胃的邪氣,並補益腎水的不足。這個方子是權宜之計,如果病人當時濕熱較盛,脾胃功能旺盛,或小便已頻數,腎肝不受邪氣侵犯,誤用此方,必定會大量損傷真陰,耗竭腎水,首先會損傷眼睛。後面將會列出加減變證的方法。
加減變證:
如果心火克脾,是血液受到火邪侵犯,不能上行,陽氣伏於下焦,下焦指人體的脾臟,必須用當歸養血,少用黃柏,以滋補真陰。如果脾胃虛弱,則應少用升麻,因為升麻是足陽明、太陰經的藥物,能通陽道,使陽氣從脾胃向少陽經轉移,順應春季生發之機,以生長萬物的根蒂。再少加柴胡,使各經循序轉移,以滋養陰陽之氣,以調和春季溫和之氣。
如果脾虛是因為心火亢盛而克伐脾土,其次是肺氣受邪,為熱所傷,就必須用黃耆最多,甘草次之,人參又次之,這三味藥都是甘溫的陽藥。脾臟先虛,肺氣就會先衰竭,因此用黃耆的甘溫之性,來益補皮毛之氣,以閉合汗孔,不使自汗損傷元氣。如果上喘氣短,懶於說話,就應該用人參來補益。如果心火克脾,就應該用炙甘草來瀉火熱,以補脾胃的元氣。
甘草用量最少,以免滋膩礙胃。如果脾胃急痛,或脾胃大虛,腹部急縮,腹皮緊縮,則應該多用甘草。經書上說:急則治其標。如果病情危急,必須加升麻引導邪氣外泄,因為邪氣可能停滯不散,反而導致項部及臀部肌肉增厚,循陰經下行,所以用升麻引導邪氣循陽經外泄,使清氣上升,以調和陰陽之氣。如果腹部脹滿,就減去甘草;如果咳嗽嚴重,就減去人參;如果口乾咽燥,就加乾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