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七十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七十七 (4)

1. 治腳氣屬寒濕方

撍風散(音昝),專治寒濕腳氣,先以此發散。

麻黃(不去節),甘草(不去皮),淮草烏,川萆薢,杏仁(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服,不可多服。

加味五積散,治寒濕流注,兩腿痠疼,有兼痰氣者,用之尤宜。

蒼朮,肉桂(各二錢),麻黃,陳皮(各一錢),桔梗(九分),厚朴,甘草(炙),枳殼(麩炒),茯苓,當歸,芍藥,乾薑(炮,各八分),白芷,半夏(湯泡七次),川芎(各七分),木瓜(一錢)

上銼一服,加生薑三片,蔥白三莖,水煎,不拘時服。五積散去桂加白朮,名搜風散,治寒濕腳氣,愈後可常服之。

逐寒趁痛散,治寒濕腳氣。

麻黃(一錢半),官桂,紫蘇,藿香,羌活,細辛(各一錢),白朮,茯苓(各八分),防己(一錢二分),甘草(四分)

寒甚,加乾薑炮、附子炮各一錢。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前溫服。

趁痛散,治濕氣攻注,腰腳疼痛,行步無力。

杜仲(炒斷絲,一兩半),肉桂,延胡索,萆薢,沒藥,當歸(酒洗,焙,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調下。

勝駿丸,治寒濕氣襲,腳腰攣拳或連足指走痛無定,筋脈不伸,行履不隨。常服益真氣,壯筋骨。

附子(一個,炮,去皮臍),當歸(酒浸),天麻,牛膝(酒浸,各二兩),木香,羌活,全蠍,沒藥(另研),甘草(炙,各一兩),酸棗仁(去油),熟地(砂仁炒),防風(各三兩),木瓜(四兩),乳香(五錢,另研),麝香(二錢半,另研)

上為末,用生地黃二斤,搗爛如泥,以無灰酒四升煮成膏,和前藥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臨臥酒下。如冬月無地黃,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鹽湯溫酒任下。一方,加檳榔、萆薢、肉蓯蓉、破故紙、巴戟各一兩,當歸、地黃各減一兩。

白話文:

【治療由寒濕引起的腳氣病的處方】

第一個處方是「撍風散」,專門治療由寒濕引起的腳氣病,開始時應先使用此藥來促進排汗。所需藥材包括:麻黃(不需去除節)、甘草(不需去除皮)、淮草烏、川萆薢、杏仁(各取相等份量)。以上藥材混合後,每次服用約四錢,用水一碗煎煮後服用,但請注意不要過量服用。

第二個處方是「加味五積散」,適合治療因寒濕導致的雙腿痠痛,若伴有痰氣的情況,使用這個處方特別合適。所需藥材包括:蒼朮、肉桂(各二錢)、麻黃、陳皮(各一錢)、桔梗(九分)、厚朴、甘草(炙)、枳殼(麩炒)、茯苓、當歸、芍藥、乾薑(炮)、白芷、半夏(湯泡七次)、川芎(各七分)、木瓜(一錢)。以上藥材混合後,加三片生薑和三根蔥白,用水煎煮,不限時間服用。若去掉肉桂並加入白朮,則成為「搜風散」,可用於治療寒濕腳氣,痊癒後亦可經常服用。

第三個處方是「逐寒趁痛散」,用於治療寒濕腳氣。所需藥材包括:麻黃(一錢半)、官桂、紫蘇、藿香、羌活、細辛(各一錢)、白朮、茯苓(各八分)、防己(一錢二分)、甘草(四分)。如果寒氣較重,可增加乾薑和附子(各一錢)。以上藥材混合後,加三片生薑,用水煎煮,飯前溫熱服用。

第四個處方是「趁痛散」,適用於濕氣侵襲導致的腰腳疼痛,行走無力。所需藥材包括:杜仲(炒至斷絲,一兩半)、肉桂、延胡索、萆薢、沒藥、當歸(酒洗,焙,各一兩)。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空腹時,用溫酒調和吞服。

最後一個處方是「勝駿丸」,適用於寒濕之氣侵襲導致的腳腰抽搐或足趾疼痛不定,筋脈無法舒展,行走困難。經常服用可以增強真氣,壯筋健骨。所需藥材包括:附子(一個,炮製,去皮臍)、當歸(酒浸)、天麻、牛膝(酒浸,各二兩)、木香、羌活、全蠍、沒藥(另研)、甘草(炙,各一兩)、酸棗仁(去油)、熟地(砂仁炒)、防風(各三兩)、木瓜(四兩)、乳香(五錢,另研)、麝香(二錢半,另研)。以上藥材混合後,使用兩斤生地黃搗爛成泥,再用四升無灰酒煮成膏狀,與前面的藥材混合成彈珠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細嚼慢嚥,睡前用酒送服。如果冬季找不到地黃,可以用蜂蜜煉製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用鹽水或溫酒送服。另一個配方,會增加檳榔、萆薢、肉蓯蓉、破故紙、巴戟各一兩,而當歸、地黃則各減少一兩。

2. 治腳氣屬濕熱方

羌活導滯湯,治腳氣初發,一身盡痛,或肢節腫痛,便溺阻隔,先以此藥導之,後用當歸拈痛湯,以徹其邪。

羌活,獨活(各六錢二分),防己,當歸尾(各七分),大黃(二錢四分),枳實(五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溫服,微利則已。量虛實加減。

蔭按:昔楊大受云:腳氣之疾,自古皆當速下,為疾壅故也。然不可太過,太過則損傷脾胃,使營運之氣不能上行,反下注為腳氣;又不可不及,不及則使壅氣不能消散。今立羌活導滯湯、開結導引丸、除濕丹三方,詳虛實而用之。

當歸拈痛湯,治濕熱腳氣為病,肢節煩疼,肩背沉重,胸脅不利,兼遍身疼痛,下注足脛腫痛,腳膝生瘡赤腫,及裡外生瘡,膿水不絕,或癢或痛,並宜服之。

羌活(一錢),人參,苦參,升麻,葛根,蒼朮(各四分),甘草(炙),黃芩(酒炒),茵陳(各一錢),防風,當歸(酒洗),知母(酒洗),澤瀉,豬苓,白朮(各五分)

上銼,作一服,水煎,空心溫服。

防己飲,治腳氣濕熱在足作痛,憎寒壯熱。

黃柏(酒炒),蒼朮(鹽水炒),白朮,防己(各七分),生地(姜酒炒),檳榔,川芎(各五分),犀角屑,甘草梢,木通,黃連(各三分)

上銼作一服,水煎,食前溫服。有熱加黃芩;熱甚及天冷暄熱加石膏;有痰加竹瀝、薑汁或南星;大便秘加桃仁;小便秘澀加牛膝;肥人加痰藥。如常腫者,專主乎濕熱,別有方。

一方,治濕熱腳氣。

紫蘇,黃柏(鹽酒拌炒),芍藥,木瓜,木通,防己,澤瀉,檳榔,蒼朮,枳殼(麩炒),甘草(炙),香附,羌活

上銼,水煎服。痛除腫退則住服。痛加木香;腫甚加大腹皮;發熱加黃連、大黃。

二炒蒼柏散,治一切風寒濕熱腳氣,骨間作熱,或腰膝臀髀腫痛,令人痿躄,用之神效。

蒼朮(鹽水炒),黃柏(酒炙,各等分)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服。二物皆有雄壯之氣。如氣實加酒少許;氣虛加補氣藥;血虛加補血藥;痛,再加薑汁,或為末丸服尤妙。

加味蒼柏散

蒼朮(一錢),白朮(八分,二味去濕),知母,黃柏,黃芩(各五分,去熱),當歸,芍藥,生地黃(各四分),木瓜,檳榔,羌活,獨活,萆薢,木通,防己,牛膝(各三分),甘草(一錢)

上銼一服,加生薑,水煎服。有痰加竹瀝姜□。大便實加桃仁;小便澀倍牛膝。

檳榔蒼柏丸,治濕熱食積,痰飲流注。

蒼朮,黃柏,檳榔,防己,南星,川芎,白芷,犀角(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血虛加牛膝、龜板;肥人加痰藥。

紅花蒼柏丸,治足脛腫,婦人亦宜。

蒼朮,黃柏,紅花,牛膝,生地(姜酒炒),南星,龍膽草,川芎(各等分)

白話文:

治腳氣屬濕熱方

羌活導滯湯: 治療腳氣初期,全身疼痛,或肢體關節腫痛,大小便不通暢的症狀,先用此方導瀉,之後再用當歸拈痛湯徹底清除邪氣。藥方:羌活、獨活(各6.2克),防己、當歸尾(各0.7克),大黃(2.4克),枳實(0.5克)。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取一劑量,水煎溫服,微利即可。根據病情虛實加減藥量。 古人楊大受認為腳氣應及時瀉下,因為是邪氣壅塞所致,但不可過度,以免傷及脾胃,反而加重病情;也不可不及,以免邪氣無法消散。因此制定了羌活導滯湯、開結導引丸、除濕丹三種處方,根據虛實情況選用。

當歸拈痛湯: 治療因濕熱引起的腳氣,症狀包括肢體關節煩痛,肩背沉重,胸脅不舒,全身疼痛,下肢足脛腫痛,腳膝生瘡紅腫,內外生瘡,膿水不斷,或癢或痛等,均可服用。藥方:羌活(1克),人參、苦參、升麻、葛根、蒼朮(各0.4克),甘草(炙)、黃芩(酒炒)、茵陳(各1克),防風、當歸(酒洗)、知母(酒洗)、澤瀉、豬苓、白朮(各0.5克)。將藥材切碎,取一劑量,水煎,空腹溫服。

防己飲: 治療腳氣濕熱在足部引起疼痛,畏寒發熱的症狀。藥方:黃柏(酒炒),蒼朮(鹽水炒),白朮,防己(各0.7克),生地(姜酒炒),檳榔,川芎(各0.5克),犀角屑,甘草梢,木通,黃連(各0.3克)。將藥材切碎,取一劑量,水煎,飯前溫服。若有熱症加黃芩;熱症嚴重或天冷時忽冷忽熱加石膏;有痰加竹瀝、薑汁或南星;大便秘結加桃仁;小便不通加牛膝;肥胖者加化痰藥。如果只是常見的腫脹,主要針對濕熱,則另有方劑。

一方: 治療濕熱腳氣。藥方:紫蘇,黃柏(鹽酒拌炒),芍藥,木瓜,木通,防己,澤瀉,檳榔,蒼朮,枳殼(麩炒),甘草(炙),香附,羌活。將藥材切碎,水煎服。疼痛消除腫脹消退即可停止服用。疼痛加木香;腫脹嚴重加大腹皮;發熱加黃連、大黃。

二炒蒼柏散: 治療各種風寒濕熱腳氣,骨骼間發熱,或腰膝臀部腫痛,導致癱瘓的症狀,療效顯著。藥方:蒼朮(鹽水炒),黃柏(酒炙,等量)。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一兩(約10克),水煎服。兩種藥材都有強壯的藥性。如果氣盛加少量酒;氣虛加補氣藥;血虛加補血藥;疼痛再加薑汁,或研磨成粉末做成丸劑服用效果更好。

加味蒼柏散: 藥方:蒼朮(1克),白朮(0.8克,二味去濕),知母,黃柏,黃芩(各0.5克,去熱),當歸,芍藥,生地黃(各0.4克),木瓜,檳榔,羌活,獨活,萆薢,木通,防己,牛膝(各0.3克),甘草(1克)。將藥材切碎,取一劑量,加生薑,水煎服。有痰加竹瀝薑汁;大便實加桃仁;小便澀加倍牛膝。

檳榔蒼柏丸: 治療濕熱食積,痰飲停滯。藥方:蒼朮,黃柏,檳榔,防己,南星,川芎,白芷,犀角(等量)。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50-70粒,溫開水送服。血虛加牛膝、龜板;肥胖者加化痰藥。

紅花蒼柏丸: 治療足脛腫脹,婦女也可服用。藥方:蒼朮,黃柏,紅花,牛膝,生地(姜酒炒),南星,龍膽草,川芎(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