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夫熱鬱於中,而寒束於外,宜其有非常之痛,故治法宜驅逐本經之濕熱,消導下焦之痰血,而以寒因熱用之法,立方處治,即邪易伏而病易退也。其攻下之法,愚未敢試而行之,以俟識者再詳焉,況葉氏曰:氣因寒聚為疝,其名有七,寒、水、筋、血、氣、狐、㿉是也。初發熱,或頭疼身熱,或憎寒壯熱,重者,逆上攻心,疼痛,嘔吐,手足冷,脈沉急。

必先以祛散寒邪,兼佐疏肝消疝之劑,使邪氣伏而病易退也。若按以子和所立攻下之法,恐病未除而先虛元氣,其不傾者鮮矣,學者宜致思焉。(痛有定處,即有形之積,非濕熱死血而何。若無形之氣作痛,則走注滿腹而流散遍身矣)

丹溪,曰:疝氣,睪丸連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睪丸者,有痛在五樞穴邊者,皆足厥陰之經也。或無形無聲,或有形如瓜,有聲如蛙,自《素問》而下,皆以為寒。蓋寒主收引經絡,得寒則引而不行,所以作痛。然亦有踢冰涉水,終身不病此者,無熱在內故也。大抵此證,始於濕熱在經,鬱而至久,又得寒氣外束,不得疏散,所以作痛。若只作寒論,恐為未備。其初致濕熱之故,蓋太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火鬱之久,濕氣便盛,濁液凝聚,併入血隧,流於厥陰。肝屬木,性急速,火性又暴烈,為寒所束,宜其痛甚而暴也,有用川烏頭、梔子等分作湯服之,其效亦敏。後因此方隨形證加減與之,無不驗。蓋川烏頭治外束之寒,梔子仁治內郁之熱也。又有挾虛而發者,其脈不甚沉緊而豁大無力者是也。其痛亦輕,惟覺重墜牽引耳,當以參朮為君,疏導藥佐之。蓋疏導藥即桃仁、山楂、枳實、梔仁、茱萸、川楝、元胡索、丁香、木香之類。宜灸大敦穴,在足大脂爪甲後,一韭葉聚毛間。食積與瘀血成痛者,梔子、桃仁、山楂、枳實、茱萸為末,川流水入薑汁,作湯調服。下部㿉氣不痛之方,細思,非痛斷房事與厚味不可,用藥唯促其壽。若蒼朮、神麯、白芷、山楂、川芎、枳實、半夏皆要藥,人視其藥,皆鄙賤之物,已啟慢心,又不能斷欲以愛護其根本,非惟無益,而反被其害者多矣。且其藥宜隨時月寒熱,更按君臣佐使加減。大抵㿉疝屬濕多,蒼朮、神麯、白芷、山楂、川芎、枳實、半夏、南星。有熱加山梔一兩,堅硬加朴硝半兩,秋冬加吳茱萸二錢半,神麯糊丸。

葉氏,曰:疝病,古方有以為小腸氣者,有以為膀胱氣者,惟子和、丹溪專主肝經而言,其理大同。蓋小腸氣,小腸之病。膀胱氣,膀胱之病。疝氣,肝經之病,三者自是不一。昔人以小腸、膀胱氣為疝者,誤也。殊不知足厥陰之經,環陰器,抵少腹,人之病此者,其發睪丸脹痛而連及小腹,則疝氣之繫於肝經也可知矣。且小腸氣,俗謂之橫弦,堅弦。繞臍走注,少腹攻刺,而膀胱氣則在毛際之上,小腹之分作痛,與疝氣之有形如瓜,有聲如蛙,或上於腹,或下於囊者不同也。但小腸膀胱因經絡並於厥陰之經,所以受病連於肝,則亦下控引睪丸為痛。然只是二經之病,不可以為疝也。

白話文:

內部熱邪鬱結,而外部寒邪束縛,才會導致劇烈疼痛。因此治療方法應當驅除經絡中的濕熱,消除下焦的痰血,並採用寒者熱之的治療方法,對症下藥,邪氣便容易消退,疾病也容易痊癒。至於攻下之法,我不敢輕易嘗試,等待有識之士進一步詳解。況且葉氏說:疝氣因寒邪聚集而起,名稱有七種: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㿉疝。初期發病可能發熱,或頭痛身熱,或惡寒高熱,嚴重者會逆上攻心,疼痛、嘔吐、手足冰冷,脈象沉而急促。

必須先祛散寒邪,並輔以疏肝消疝的藥物,使邪氣潛伏,疾病容易痊癒。如果按照子和所提出的攻下之法,恐怕疾病未除而元氣先虛,很少有人能不因此而垮掉,學習者應當細細思考。(疼痛部位固定,即是有形的積聚,如果不是濕熱瘀血,還能是什麼?如果沒有形體的氣導致疼痛,就會遊走全身,遍布腹部。)

丹溪說:疝氣,是指睪丸及小腹劇烈疼痛。有的疼痛位於睪丸,有的疼痛位於五樞穴附近,都屬於足厥陰經的病變。有的無形無聲,有的有形狀如瓜,有聲音如蛙鳴,從《素問》以來,都認為是寒邪所致。因為寒邪會收縮經絡,遇寒則經絡收縮不通,所以才會疼痛。然而,也有人涉水踏冰,終身沒有得過此病,這是因為體內沒有熱邪的緣故。總而言之,此症始於經絡中的濕熱,鬱積日久,又遇寒邪外束,不能疏通,所以才會疼痛。如果只從寒邪論治,恐怕不夠全面。其最初導致濕熱的原因,大概是過度勞累則筋脈生火,醉酒飽食則胃中生火,房事過度則腎中生火,大怒則肝中生火,火邪鬱結日久,濕邪就盛,濁液凝聚,進入血脈,流注於厥陰經。肝屬木,性急,火性又暴烈,被寒邪束縛,所以疼痛劇烈而突然。曾有用川烏頭、梔子等量製成湯劑服用,療效也很快。之後我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加減此方,屢試不爽。因為川烏頭治療外束之寒,梔子仁治療內鬱之熱。還有的疝氣是因虛弱而發病的,其脈象不甚沉緊,反而浮大無力,疼痛也較輕,只是感覺沉重下墜牽引,這就應該以人參、白朮為君藥,配合疏導藥物。疏導藥物包括桃仁、山楂、枳實、梔子仁、吳茱萸、川楝子、元胡索、丁香、木香之類。宜灸大敦穴,位於足大趾爪甲後,韭葉聚毛之間。因食積和瘀血導致疼痛者,可用梔子、桃仁、山楂、枳實、茱萸研末,用川水加薑汁調服。治療下焦㿉氣不痛的方劑,細想,非戒絕房事和厚味不可,用藥只能延長壽命。像蒼朮、神麴、白芷、山楂、川芎、枳實、半夏都是主藥,人們卻視這些藥材為卑賤之物,已經產生了輕慢之心,又不能節慾以保護根本,不僅無益,反而有害的人很多。而且,用藥應當根據季節寒熱變化,再根據君臣佐使的原則加減。總之,㿉疝屬濕較多,藥物有蒼朮、神麴、白芷、山楂、川芎、枳實、半夏、天南星。若有熱邪加山梔子一兩,堅硬加朴硝半兩,秋冬加吳茱萸二錢半,製成神麴糊丸。

葉氏說:疝氣,古方有的認為是小腸氣,有的認為是膀胱氣,只有子和、丹溪專門指出是肝經的病變,其道理基本相同。因為小腸氣是小腸的病變,膀胱氣是膀胱的病變,疝氣是肝經的病變,三者當然不同。古人把小腸氣、膀胱氣當作疝氣,是錯誤的。殊不知足厥陰經環繞陰器,到達小腹,人患此病,其睪丸脹痛並波及小腹,則疝氣與肝經的關係可見一斑。而且小腸氣,俗稱橫弦,堅硬如弦,繞臍遊走,少腹刺痛,而膀胱氣則在毛際之上,小腹部位分區疼痛,與疝氣的有形如瓜,有聲如蛙,或上達腹部,或下至陰囊的情況不同。但是小腸、膀胱經絡與厥陰經相連,所以疾病會連累肝經,向下牽引睪丸而疼痛。然而,這只是二經的病變,不能稱為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