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治中暑煩渴方

丹溪方,治暑渴。

生地黃,麥門冬(去心),牛膝,萸柏(炒),知母,葛根,甘草

上銼,水煎服。

枇杷葉散,治中暑伏熱,煩渴引飲,嘔噦噁心,頭目昏眩。

香薷(七錢半),白茅根,麥門冬(去心),乾木瓜,甘草(炙,各一兩),丁香,陳皮,厚朴(薑汁炒),枇杷葉(炙,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加生薑三片,水煎服。如煩躁,冷水調下。

柴胡天水散,治中暑脈數,盜汗不止,發寒熱者,此熱在肺分。

柴胡(三錢),黃芩(二錢),滑石(二錢半),甘草(炙,一錢)

上為末,水煎服,或白湯調亦好。一方有人參二錢。

酒煮黃連丸,治伏暑發熱煩渴,嘔吐噁心。

黃連(十二兩),好酒(五斤)

上以酒煮黃連,干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熱湯下三五十丸,胸膈涼,不渴為驗。

三黃石膏湯,治暑毒深入,結熱在裡,譫語煩渴,不欲近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

黃連(三錢),黃柏,山梔子,元參(各一錢),黃芩,知母(各一錢五分),石膏(三錢),甘草(七分)

上銼,水煎服。

龍鬚散,治中暑昏悶,不省人事,及泄瀉霍亂作渴,一服即愈,亦能解暑毒。

甘草(炙,一兩),五倍子(生用,一方作五味子),白礬(生),烏梅(去核,各二兩),飛羅面(一兩,一方用清明日面,佳)

上為末拌勻,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

千里水葫蘆,治路上行人,暑熱作渴,茶水不便,用此藥備之,俟渴時即用一丸噙化,止渴生津,清熱,止嗽化痰,甚妙。

硼砂,柿霜,烏梅肉,薄荷葉,白沙糖(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烏梅肉為丸,每用一丸噙化。

水葫蘆丸(一名旅行丸),治冒暑毒,解煩渴,生津液。

川百藥煎(三兩),麥門冬(去心),烏梅肉,白梅肉,乾葛,甘草(各五錢),人參(二錢)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含化。夏月出行,一丸可度一日。

白話文:

治中暑煩渴方

**丹溪方:**治暑熱口渴。生地黃、麥門冬(去心)、牛膝、吳茱萸與柏樹皮(炒)、知母、葛根、甘草,切碎,水煎服。

**枇杷葉散:**治中暑、伏天暑熱,煩渴引飲,嘔吐噁心,頭昏眼花。香薷(七錢半)、白茅根、麥門冬(去心)、乾木瓜、甘草(炙,各一兩)、丁香、陳皮、厚朴(薑汁炒)、枇杷葉(炙,各五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生薑三片,水煎服。如果煩躁不安,可用冷水調服。

**柴胡天水散:**治中暑脈搏快速,盜汗不止,發冷發熱(熱在肺部)。柴胡(三錢)、黃芩(二錢)、滑石(二錢半)、甘草(炙,一錢),研磨成粉末,水煎服,或用白開水調服。有些方劑還會加入人參二錢。

**酒煮黃連丸:**治伏天暑熱導致發熱煩渴、嘔吐噁心。黃連(十二兩)、好酒(五斤),用酒煮黃連至乾,研磨成粉末,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藥,熱湯送服三五十丸,胸膈涼快,不口渴即為藥效。

**三黃石膏湯:**治暑毒深入,裡熱結聚,神志不清、煩渴,不願穿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黃連(三錢)、黃柏、山梔子、玄參(各一錢)、黃芩、知母(各一錢五分)、石膏(三錢)、甘草(七分),切碎,水煎服。

**龍鬚散:**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以及腹瀉嘔吐伴隨口渴,服用一次即可痊癒,也能解暑毒。甘草(炙,一兩)、五倍子(生用,有些方劑用五味子代替)、白礬(生)、烏梅(去核,各二兩)、飛羅面(一兩,有些方劑用清明節製作的麵粉,效果更好),研磨成粉末拌勻。每次服用二錢,用新汲取的水調服。

**千里水葫蘆:**治旅途中暑熱口渴,不便喝茶水者,可備此藥。口渴時服用一丸含化,止渴生津,清熱,止咳化痰,效果很好。硼砂、柿霜、烏梅肉、薄荷葉、白砂糖(各等分),研磨成細粉,用烏梅肉做成丸藥,每次服用一丸含化。

水葫蘆丸(一名旅行丸):治中暑,解煩渴,生津液。川貝母(三兩)、麥門冬(去心)、烏梅肉、白梅肉、乾葛根、甘草(各五錢)、人參(二錢),研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如雞頭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含化。夏季出行,一丸可維持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