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3)

1. 論暈船吐

李氏,曰:暈船大吐,渴飲水者多死,惟童便飲之最妙。

2. 診脈法

準繩,云:形狀如新臥起,陽緊陰數,其人食已即吐。陽浮而數,亦為吐(或浮大,皆陽偏勝,陰不能配之也,為格,主吐逆,無陰,和之)。寸緊尺澀,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寸口脈數,其人則吐。寸口脈細而數,數則為熱,細則為寒,數為嘔吐。《金匱》問: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何也?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吐也。趺陽脈微而澀(微則不利,澀則吐逆,谷不得入),或浮而澀(浮則虛,虛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名反胃),寸口脈微而數(微則血虛,血虛則胃中寒),脈緊而澀者難治。關上脈浮大,風在胃中,心下澹澹,食欲嘔。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蛔蟲。關上脈緊而滑者,蛔動。脈緊而滑者,吐逆。脈小弱而澀,胃反。浮而洪為氣,浮而匿為積,沉而遲為寒。趺陽脈浮,胃虛。嘔而不食,恐怖者難治,寬緩生(寒氣在上,陰氣在下,二氣並爭,但出不入)。先嘔卻渴,此為欲解。先渴卻嘔,為水停心下,屬飲。脈弱而嘔,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死。嘔吐大痛,色如青菜葉者死。

脈訣舉要,曰:滑數為嘔,代者霍亂。微滑者生,澀數凶。

白話文:

脈象如臥起狀,陽氣盛而陰氣虛弱,這樣的人吃過東西就吐。陽氣浮而脈搏快,也容易嘔吐,都是因為陽氣偏盛,陰氣不足,導致氣機失衡,主要表現為嘔吐,沒有陰氣來調節。寸關尺三部脈象中,寸脈緊而尺脈澀,表示胸部脹滿,吃不下東西,還會嘔吐。寸口脈搏快速,也容易嘔吐。寸口脈搏細而快速,快速代表熱,細代表寒,快速也代表嘔吐。《金匱要略》中問道:脈搏快速代表熱,但為何病人反而吃不下東西還嘔吐呢?答曰:這是因為病人發汗過多,陽氣減弱,導致胃氣虛弱,所以脈搏快速。快速脈搏是因為外感熱邪,不能消化食物,胃中虛寒,所以才嘔吐。趺陽脈搏微弱而澀,表示氣血不足,食物難以消化,容易嘔吐,或者脈搏浮而澀,表示脾胃虛弱,無法消化食物,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就吐,稱為反胃。寸口脈搏微弱而快速,表示血虛,胃中寒涼,脈搏緊而澀難治癒。關上脈搏浮大,表示風邪侵入胃中,心口發悶,食慾不振,容易嘔吐。關上脈搏微浮,表示胃中有積熱,嘔吐蛔蟲。關上脈搏緊而滑,表示蛔蟲活動。脈搏緊而滑,容易嘔吐。脈搏細弱而澀,表示胃氣逆亂。浮而洪大表示氣虛,浮而隱沒表示積滯,沉而遲緩表示寒氣。趺陽脈搏浮,表示胃氣虛弱。嘔吐不止,並且伴有恐懼害怕,難以治療,應該緩和病情,寒氣在上,陰氣在下,兩者爭奪,只能出不能入。先嘔吐後口渴,表示疾病快要好轉。先口渴後嘔吐,表示水停留在心下,屬於飲證。脈搏虛弱而嘔吐,小便頻繁,身體微微發熱,出現昏厥的就會死亡。嘔吐劇烈疼痛,面色像青菜葉一樣,也會死亡。

《脈訣舉要》中說:脈搏滑而快速容易嘔吐,脈搏代脈容易霍亂。脈搏微滑容易存活,脈搏澀而快速容易死亡。

3. 治胃熱嘔吐方

黃連二陳湯,治胃中有熱,膈上有痰,時作嘔噦。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山梔子(炒),黃連(薑汁炒,各等分)

上銼,每服八錢,生薑五片,水煎服。一方大棗加竹茹。

丹溪加味二陳湯,治胃中有火,膈上有痰,令人時常噁心,嘔吐清水,作噯氣吞酸等證。

白話文:

黃連二陳湯適合治療胃中有熱,膈膜上有痰,經常感到噁心乾嘔的症狀。方劑由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山梔子(炒)、黃連(薑汁炒)等藥材組成,比例相等。將藥材研磨成粉,每次取八錢,加入生薑五片,水煎服。也可用大棗和竹茹代替生薑。丹溪加味二陳湯則適合治療胃中有火,膈膜上有痰,經常感到噁心、嘔吐清水、噯氣吞酸等症狀。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黃連(薑汁炒),梔子(炒),蒼朮,川芎,香附,砂仁,神麯(炒),山楂,木香(少許),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一方有白朮、乾薑、牡荊子三味,無砂仁、神麯、山楂、木香。久病虛者,加人參、白朮。胃寒者,加益智、草豆蔻、乾薑、桂心之類,去黃連、梔子,又甚者加丁香、附子。如脅痛,或脾痛,右關脈弦,嘔吐不已,此木來侮土,本方加人參、白朮、升麻、柴胡、青皮、芍藥、川芎、砂仁、神麯之類。

白話文:

將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黃連(薑汁炒)、梔子(炒)、蒼朮、川芎、香附、砂仁、神麯(炒)、山楂、木香(少許)這些藥材切碎,加入生薑,用水煎煮服用。也有一種方法,不加砂仁、神麯、山楂、木香,改加白朮、乾薑、牡荊子。如果病久體虛,可加人參、白朮。如果胃寒,可加益智、草豆蔻、乾薑、桂心,並去掉黃連、梔子,情況嚴重者可再加丁香、附子。如果出現脅痛、脾痛,右關脈弦,嘔吐不止,這是木來克土,需要在原方中加人參、白朮、升麻、柴胡、青皮、芍藥、川芎、砂仁、神麯等藥材。

如時常吐清水,或口乾不喜食冷,涎自下而湧上者,此脾熱所致也,本方加白朮、芍藥、升麻、土炒苓、連、梔子、神麯、麥芽、乾生薑,或丸或煎皆可。如時常噁心,吐清水,心胃作痛,得食則暫止,飢則甚者,此胃中有蛔也,本方加苦楝根、使君子,煎服即愈。或用黑錫灰、檳榔等分,米飲調下。

保中湯,治嘔吐不止,飲食不下。

陳皮,半夏(薑汁炒),茯苓(各八分),白朮(土炒),藿香梗,黃芩(土炒,各一錢),黃連(土炒),山梔子(薑汁炒,各二錢),砂仁(三分),甘草(二分)

白話文:

如果經常吐清水,或口乾不想吃冷食,口水從下面湧上來,這是脾胃有熱造成的。藥方中可以加入白朮、芍藥、升麻、土炒茯苓、黃連、梔子、神麴、麥芽、乾生薑,可以做成丸藥或煎湯服用。如果經常感到噁心,吐清水,心胃疼痛,吃了東西後暫時緩解,餓了就加重,這是胃中有蛔蟲造成的,藥方中可以加入苦楝根、使君子煎服,即可治癒。也可以用黑錫灰和檳榔等量,用米湯調服。

保中湯可以用來治療嘔吐不止,飲食不下的症狀。

藥方包括陳皮、半夏(用薑汁炒)、茯苓(各八分)、白朮(土炒)、藿香梗、黃芩(土炒,各一錢)、黃連(土炒)、山梔子(薑汁炒,各二錢)、砂仁(三分)、甘草(二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長流水和嬌泥,澄清二鍾,煎至一鍾,稍冷頻服。吐逆甚,加伏龍肝一塊同煎;因氣,加香附童便炒一錢、枳實麩炒八分,去白朮;心煩不寐,加竹茹八分。

橘梔竹茹湯,治胃中素熱,噁心,嘔噦不止。

陳皮(二錢),梔子(炒三錢),竹茹(一錢半)

上銼,水煎,入薑汁服。

葛根竹茹湯,治胃熱心煩,嘔吐不止,或因飲酒過度而嘔者,尤妙。

葛根(三錢),半夏(二錢),甘草(三分),竹茹(一團)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末,加入生薑三片,用清水和黏土沉澱後,取清澈的藥汁兩杯,煎煮至一杯,稍涼後頻頻服用。如果嘔吐嚴重,可以加入伏龍肝一起煎煮;如果是因為氣逆導致的嘔吐,可以加入香附(用童尿炒過)一錢、枳實(麩炒)八分,去掉白朮;如果心煩失眠,可以加入竹茹八分。

橘梔竹茹湯適合治療胃熱、噁心、嘔吐不止的症狀。

藥方:陳皮(二錢)、梔子(炒三錢)、竹茹(一錢半)。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清水煎煮,加入薑汁服用。

葛根竹茹湯適合治療胃熱心煩、嘔吐不止,或因飲酒過度而嘔吐的症狀,尤其有效。

藥方:葛根(三錢)、半夏(二錢)、甘草(三分)、竹茹(一團)。

上銼一劑,加生薑五片,水煎,取冷汁服。

加味橘皮竹茹湯,治胃熱多渴,嘔噦不止。

橘皮,赤茯苓,半夏,麥門冬(去心),枇杷葉,竹茹(各一錢),人參,甘草(各五分)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

小柴胡加竹茹湯,治發熱而嘔。

柴胡(二錢),半夏,橘皮(各一錢),黃芩,人參,甘草(炙,各七分半),竹茹(一團)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取一劑份量,加入生薑五片,用水煎煮,取冷卻後的藥汁服用。這方劑叫做加味橘皮竹茹湯,用來治療胃火旺盛、口渴、嘔吐不止的病症。

藥材包括橘皮、赤茯苓、半夏、麥門冬(去心)、枇杷葉、竹茹(各一錢)、人參、甘草(各五分)。

另一種方劑叫做小柴胡加竹茹湯,用來治療發熱伴隨嘔吐的病症。

藥材包括柴胡(二錢)、半夏、橘皮(各一錢)、黃芩、人參、甘草(炙,各七分半)、竹茹(一團)。

上銼,加生薑七片,水煎,溫服。

麥門冬湯,治煩熱嘔逆。

麥門冬(去心),黃連(薑汁炒),茅根,青竹茹(各二錢),人參(一錢),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入生薑自然汁二三匙,食前服。

枇杷葉散,定嘔吐,和中利膈。

枇杷葉(去毛,二錢),人參,半夏(各一錢),茯苓(五分),茅根(二兩)

上細銼,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慢火煎至七分,去渣,入檳榔末五分,和勻服之。

槐花散,大凡吐多是膈熱,熱且生痰,此藥能化胃膈熱涎,有殊效。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加入七片生薑,用清水煎煮,溫熱服用。

麥門冬湯用於治療煩熱嘔逆。

將麥門冬(去除心部)、黃連(用薑汁炒)、茅根、青竹茹(各兩錢)、人參(一錢)、甘草(五分)

切碎,用清水煎煮,加入生薑汁兩三匙,飯前服用。

枇杷葉散用於止嘔吐、和胃利膈。

枇杷葉(去除毛,兩錢)、人參、半夏(各一錢)、茯苓(五分)、茅根(兩兩)

將藥材切碎,每次取四錢,用一碗半清水、七片生薑慢火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加入檳榔末五分,攪拌均勻後服用。

槐花散用於治療嘔吐過度,因胃膈熱而產生痰液,此藥能化解胃膈熱和涎液,效果顯著。

皂角(去皮,燒煙絕),白礬(熬沸定),槐花(炒黃黑色),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半夏瀉心湯,嘔而腸鳴,心下痞者,此湯主之。

半夏(三升,湯泡),黃芩,人參,炙甘草,乾薑(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六升,去渣,再服一升,日三服。

豬苓湯,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急與解之,此湯主之。

白話文:

將皂角去皮,燒至煙消,白礬熬沸至定型,槐花炒至黃褐色,甘草炙烤,以上各藥材等量研磨成粉。每次服用兩錢,用白開水調服。這叫做半夏瀉心湯,適用於嘔吐伴隨腸鳴,心下痞塞的症狀。

半夏用湯泡三升,黃芩、人參、炙甘草、乾薑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七升煮至六升,去渣,再服用一升,每天服用三次。

這叫做豬苓湯,適用於嘔吐,病灶位於膈上,之後想喝水的症狀,需立即服用以解救,此湯主治。

豬苓(去皮),茯苓,白朮(各等分)

上㕮咀,水煎服。

茱萸陳皮丸

蒼朮(炒,七錢半),吳茱萸(煮少時,曬),陳皮黃連,黃芩(二味俱用陳壁土炒)

上為末,神麯煮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五丸,生薑湯下。

椒茶餅,止嘔吐,治翻胃,當時即效。

川椒(去目,隔紙焙,三兩),茶牙,桑白皮,飛羅面(炒,各一兩半)

白話文:

豬苓去皮,茯苓和白朮各等份,混合研磨後用水煎服。

蒼朮炒過,吳茱萸煮過後曬乾,陳皮和黃連用陳壁土炒過,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用神麯煮糊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五丸,用生薑湯送服。

川椒去目後隔紙焙乾,茶牙、桑白皮和飛羅面炒過,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製成餅狀,可以止嘔吐,治翻胃,效果立竿見影。

上為末,煉蜜作餅,每重一錢,細嚼,米湯下。

三一承氣湯,治嘔吐,水漿不入,食即吐,大便秘或利而不鬆快,時覺腹痛滿者,或下利赤白,而嘔吐食不下者,或大小腸、膀胱結而不通,上為嘔吐隔食。

大黃(三錢)(量人虛實加減),芒硝,厚朴(薑汁炒),枳實(麩炒,各三錢),甘草(一錢)

上銼,水煎服。

蔭按:方氏曰:《三因方》嘔吐證忌用利藥,此言其常。然大小腸、膀胱熱結而不通,上作嘔吐隔食,若不用利藥開通發泄,則嘔吐何由而止。或只嘔吐,而大小便不秘澀者,此藥又所當忌也。

白話文:

將上藥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餅,每次服用一錢,細嚼,用米湯送服。

三一承氣湯用於治療嘔吐,水喝不下去,一吃就吐,大便秘結或拉肚子但並不暢快,經常感覺腹部疼痛脹滿,或拉肚子排出赤白便,並且嘔吐食物無法下嚥,或大小腸、膀胱阻塞不通暢,導致嘔吐隔食。

大黃(三錢)(根據病人虛實狀況加減用量),芒硝,厚朴(用薑汁炒過),枳實(用麩炒過,各三錢),甘草(一錢)。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水煎煮服用。

蔭按:方氏說,《三因方》中提到嘔吐症忌用瀉藥,這是常規的說法。但是大小腸、膀胱熱結不通,導致嘔吐隔食,如果不使用瀉藥來疏通發泄,那麼嘔吐怎麼會停止呢?或者只嘔吐,而大小便沒有秘結的情況下,這藥就應該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