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 (1)
卷三 (1)
1. 治中暑煩渴方
香薷飲,治伏暑引飲,口燥咽乾,腹痛霍亂,或吐或瀉,並皆治之。
香薷(一斤),厚朴(薑汁炙),白扁豆(微炒,各半斤)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入酒少許,煎七分,沉冷,不拘時服。一方加黃連四兩,薑汁同炒令黃色,名黃連香薷飲。如有搐搦,加羌活。
徐氏曰:世俗用於暑月中煎飲,然氣虛者不可過多,蓋厚朴泄氣藥也。
蔭按:用是方於伏熱之時,自覺酷暑蒸炎,或遠行傷於暑熱,服一二劑誠當。今人坐高堂廣廈之中,身對冰盤,口啖瓜果,暑氣原淺,每求此藥服之,是謂誅伐太過。
香薷湯,驅暑和中通用。
香薷(二兩),厚朴(薑汁炒),白扁豆(炒),茯神(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沸湯點服,鹽湯亦得。或只㕮咀,每服七錢,水煎服。
潑火散(一名地榆散),治傷暑煩躁,口苦舌乾,頭痛惡心,不思飲食,及中暑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並治血痢。
地榆,赤芍藥,黃連(去須),青皮(去白,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漿水調服。如無,只以新汲水亦得。若血痢,水煎服。
白虎湯,治暑熱發渴。
石膏(五錢),知母(二錢),甘草(一錢),粳米(一撮)
上銼作一服,水煎米熟,去渣,溫服。加人參一錢半,名人參白虎湯;加蒼朮一錢,名蒼朮白虎湯。
益元散(一名六一散,一名天水散),治中暑,身熱煩渴,小便不利。
滑石(六兩,水飛),甘草(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新汲水調服。如心神恍惚,每料加辰砂三錢,用白沸湯調下,名辰砂益元散;如莖中痛,加蒲黃三兩,加薄荷少許,名雞蘇散。加青黛少許,名若玉散。治療並同。
桂苓甘露飲,治伏暑引飲過多,肚腹膨脹,小便不利,濕熱為患者。
茯苓,澤瀉(各一兩),豬苓(去皮),白朮(炒),桂心(炒,各五錢),滑石(四兩),石膏,寒水石(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湯、冷水任調下,入蜜少許尤好。張子和方加人參、藿香各半兩,甘草、葛根各一兩,木香二錢半。
玉露散,治暑渴。
寒水石,滑石,石膏,甘草,瓜蔞根(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新汲水調服。
竹葉石膏湯,治伏暑內外熱熾,煩躁大渴。
石膏(半兩),麥門冬(去心),人參(各二錢),半夏(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㕮咀作一服,加生薑五片、青竹葉十四片、糯米一撮,水煎服。
春澤湯,治伏暑發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
澤瀉(三錢),豬苓,茯苓,白朮(各二錢),人參,麥門冬(去心,各一錢半),桂心(一錢)
上㕮咀,每服七錢,水一鍾半加燈心二十莖,煎一鍾,食遠服。渴甚,去桂,加五味子、黃連各二錢。
白話文:
治中暑煩渴方
香薷飲,主治中暑後大量飲水,口乾舌燥,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配方:香薷一斤,厚朴(用薑汁炙炒),白扁豆(微炒),各半斤。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加少許酒煎煮至七分,放涼後服用,不拘時辰。另一方在這個基礎上加黃連四兩,與薑汁一起炒至黃色,稱為黃連香薷飲。如有抽搐,再加羌活。
徐氏說明:民間常用此方於盛暑季節,但氣虛者不宜服用過多,因為厚朴是瀉氣的藥物。
按語:在伏暑季節,若自覺酷暑難耐,或因長途旅行而中暑,服用一至兩劑此方效果很好。但對於現代人,即使在有空調的房間裡,也常以冰鎮食物消暑,暑氣較輕,就不必輕易服用此方,以免藥性過猛。
香薷湯,具有驅暑和中的功效。
配方:香薷二兩,厚朴(薑汁炒),白扁豆(炒),茯神,各一兩,炙甘草半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不拘時辰,用沸水沖服,鹽湯也可。或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七錢,水煎服。
潑火散(又名地榆散),主治中暑後煩躁不安,口苦舌乾,頭痛噁心,食慾不振,以及中暑昏迷,甚至危及生命,也治療血痢。
配方:地榆、赤芍藥、黃連(去鬚)、青皮(去白),各等份。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米漿水調服,若無米漿水,則用新鮮的井水也可。若為血痢,則水煎服。
白虎湯,主治暑熱煩渴。
配方:石膏五錢,知母二錢,甘草一錢,粳米少許。
用法:將藥材一起煎煮,至米煮熟,去渣,溫服。可加入人參一錢半,稱為人參白虎湯;加蒼朮一錢,稱為蒼朮白虎湯。
益元散(又名六一散,又名天水散),主治中暑,發熱煩渴,小便不利。
配方:滑石(水飛,六兩),甘草一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新鮮的井水調服。如出現神志恍惚,可在每劑藥中加辰砂三錢,用沸水沖服,稱為辰砂益元散;如小腹疼痛,加蒲黃三兩,加少許薄荷,稱為雞蘇散;加少許青黛,稱為若玉散。治療方法相同。
桂苓甘露飲,主治伏暑後大量飲水,腹部膨脹,小便不利,濕熱證。
配方:茯苓、澤瀉各一兩,豬苓(去皮)、白朮(炒)、桂心(炒)各五錢,滑石四兩,石膏、寒水石各二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熱水或冷水均可調服,加少許蜂蜜更好。張子和方在此基礎上加人參、藿香各半兩,甘草、葛根各一兩,木香二錢半。
玉露散,主治暑熱煩渴。
配方:寒水石、滑石、石膏、甘草、瓜蔞根,各等份。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新鮮的井水調服。
竹葉石膏湯,主治伏暑內外熱盛,煩躁大渴。
配方:石膏半兩,麥門冬(去心)、人參各二錢,半夏一錢,炙甘草五分。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粗末,加生薑五片、青竹葉十四片、糯米少許,水煎服。
春澤湯,主治伏暑發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
配方:澤瀉三錢,豬苓、茯苓、白朮各二錢,人參、麥門冬(去心)各一錢半,桂心一錢。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七錢,用一杯半水加燈芯二十莖煎成一杯,飯後服用。若渴甚,去桂心,加五味子、黃連各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