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2)

1. 論陰虛邪逆嘔噦

東垣,曰:若陰虛,邪氣逆上,窒塞嘔噦,不足之病,此地道不通也,正當用生地黃、當歸、桃仁、紅花之類和血涼血潤血,兼用甘草以補其氣,微加大黃、芒硝以通其閉。大便利,邪氣去,則氣逆嘔噦自不見矣。復有胸中虛熱,穀氣久虛,發而為嘔噦者,但得五穀之陰以和之,則嘔噦自止。

白話文:

東垣說:如果出現陰虛、邪氣逆上,導致胸悶、噁心嘔吐,這是氣血不足導致的,也就是說,氣血運行不暢。應該使用生地黃、當歸、桃仁、紅花等藥物,來滋養、涼血、潤血,再配合甘草補益氣血,並稍微加入大黃、芒硝,來通利大便,排除體內的邪氣。大便通暢後,邪氣排出,氣逆、嘔吐的症狀自然會消失。

此外,也可能因為胸中虛熱、飲食久虛,導致脾胃虛弱,而出現嘔吐。這種情況下,只要補充五穀精華,滋養脾胃,就能緩解嘔吐。

2. 論嘔吐可下不可下

準繩,曰:仲景云: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黃、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則必抑塞憒亂而益以甚,故禁之。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則當逆而折之,引令下行,無速於大黃者,故不禁也。兵法曰:避其銳,擊其惰。此之謂也。丹溪泥之,而曰:凡病嘔吐,切不可下,固矣夫。

葉氏,曰:丹溪云:凡病嘔吐,切不可下,以其逆之故也。東垣云:吐而大便不通,則利大便,上藥則所當禁也。二說相反,要當審其大便通與不通耳。丹溪執泥此證切不可下,其言未盡善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說:病人想要嘔吐,不可使用瀉下藥。又用大黃、甘草治療吃東西就吐,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想要嘔吐的人,病症在上焦,可以用向上治療的方法來處理。而逆著病性,用瀉下藥,必然會使氣機鬱結不暢,病情加重,所以要禁止使用。如果已經嘔吐,而且吐個不停,上行不止,下行乏力,就應該逆著病性,用瀉下藥使氣機下降,沒有比大黃更快的方法了,所以不用禁止。兵法說:避開敵人的銳勢,攻擊敵人的弱點,這就是這個道理。丹溪醫家過於執著於這個觀點,就說:凡是嘔吐的病人,絕對不能使用瀉下藥,這是很正確的。

葉氏醫家說:丹溪說:凡是嘔吐的病人,絕對不能使用瀉下藥,這是因為逆著病性的緣故。李東垣說:嘔吐而大便不通,就應該通利大便,而上藥則應該禁止。這兩個說法互相矛盾,要仔細判斷大便是否通暢。丹溪一味執著於這個觀點,說嘔吐不能使用瀉下藥,他的說法還不夠完善。

3. 論漏氣

準繩,云:身背皆熱,肘臂牽痛,其氣不續,膈間厭悶,食入即先嘔而後下,名曰漏氣。此因上焦傷風,閉其腠理,經氣失道,邪氣內著,麥門冬湯主之。

白話文:

身體背部都感到發熱,手肘和手臂有被拉扯疼痛感,呼吸不順暢,胸腔之間感覺到噁心、昏沈,吃進食物會立刻想吐然後再排便,這叫做「漏氣」症狀。這是因為上焦(肺部)受了風寒影響,使皮膚毛孔封閉,經脈失去正常運行路徑,邪氣進入體內造成病變,可以使用【麥門冬湯】來治療。

4. 論走哺

準繩,云:下焦實熱,大小便不通,氣逆不續,嘔逆不禁,名曰走哺,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以下是簡化的回答: 如果下焦有實火和熱症狀,大、小便都不通暢,呼吸困難且無法持續,並且經常出現嘔吐的情況,這被稱為「走哺」。可以使用人參湯來治療這種病症。

5. 論吐食

準繩,云:上焦氣熱上衝,食已暴吐,脈浮而洪,宜先降氣和中,以桔梗湯調木香散二錢,隔夜空腹服之。三服後,氣漸下,吐漸去,然後去木香散,加芍藥二兩、黃耆一兩半,同煎服之,病愈則止。如大便燥結,食不盡下,以大承氣湯去芒硝,微下之,少利為度,再服前藥補之。如大便復結,又依前微下之,《保命集》用荊黃湯調檳榔散。中焦吐食,由食積與寒氣相格,故吐而疼,宜服紫沉丸。《金匱》大黃甘草湯治食已即吐,又治吐水。吐食而脈弦者,由肝勝於脾而吐,乃由脾胃之虛,宜治風安胃,金花丸、青鎮丸主之。《金匱》茯苓澤瀉湯,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

白話文:

準繩 中記載:

上焦氣熱上衝,吃東西後就馬上嘔吐,脈象浮而洪大,應該先要降氣和胃,用桔梗湯調和木香散二錢,隔夜空腹服用。服藥三次後,氣往下走,嘔吐也逐漸減輕,然後去掉木香散,加入芍藥二兩、黃耆一兩半,一起煎服,病好了就停止用藥。

如果大便乾燥結實,食物吃下去卻無法順利排泄,就用大承氣湯去掉芒硝,微微通便,以稍微排泄通暢為度,之後再服用之前的藥物補益身體。如果大便再次結實,就再次依舊方法微微通便。《保命集》中記載可以用荊黃湯調和檳榔散來治療。

中焦嘔吐,是由於食積與寒氣互相抵觸,所以會嘔吐並伴有疼痛,應該服用紫沉丸。

《金匱要略》中記載大黃甘草湯可以治療吃東西後就嘔吐,也可以治療嘔吐清水。嘔吐並且脈象弦緊的,是由於肝氣勝過脾氣而導致的嘔吐,這是由於脾胃虛弱所致,應該治療風邪,安撫胃氣,金花丸、青鎮丸可以治療此症。

《金匱要略》中記載茯苓澤瀉湯可以治療胃氣上逆,嘔吐並且口渴想要喝水的人。

6. 論嘔苦

,云:善嘔,嘔有苦,常太息,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取膽三里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開膽逆,卻調虛實以去其邪。又云:口苦,嘔宿汁,取陽陵泉。為胃主嘔,而膽汁苦,故獨取膽與胃也。陽明在泉,燥淫所勝,病喜嘔,嘔有苦。又云:陽明之勝,嘔苦,治以苦溫辛溫。是運氣嘔苦皆屬燥也。

白話文:

經書記載:

善嘔,嘔有苦,常太息,邪在膽,逆在胃。

意思是,經常嘔吐,嘔吐物帶有苦味,而且常常嘆氣,這是膽氣郁結,逆犯胃部的表現。

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取膽三里以下。

膽液外泄會導致口苦,胃氣上逆會導致嘔吐苦味,所以說,嘔吐時要取膽經三里穴以下的穴位。

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開膽逆,卻調虛實以去其邪。

如果胃氣逆上,就應該刺少陽經的血絡,疏通膽氣逆上,再根據虛實情況調整治療方案,去除邪氣。

又云:口苦,嘔宿汁,取陽陵泉。

書中還提到,口苦、嘔吐宿食,要取陽陵泉穴。

為胃主嘔,而膽汁苦,故獨取膽與胃也。

因為胃主嘔吐,而膽汁苦,所以嘔吐時只取膽經和胃經的穴位。

陽明在泉,燥淫所勝,病喜嘔,嘔有苦。

陽明經絡經過陽陵泉穴,燥邪入侵陽明經絡,容易導致嘔吐,嘔吐物有苦味。

又云:陽明之勝,嘔苦,治以苦溫辛溫。是運氣嘔苦皆屬燥也。

書中又說,陽明經絡受邪導致的嘔吐伴有苦味,可以用苦溫辛溫的藥物治療。這說明,無論是哪個經絡導致的嘔吐,只要嘔吐物帶有苦味,都是燥邪入侵所致。

7. 論嘔清水

,云:太陰之復,嘔而密默,唾吐清液,治以甘熱。是嘔水屬濕,一味蒼朮丸主之。《金匱》方: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茯苓飲主之,能消痰氣,令能食。又云: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經書裡記載著:

太陰病復發時,患者會出現嘔吐,但聲音低沉,唾液清亮,要用甘熱的藥物治療。這是因為嘔吐的水分屬於濕邪,可以用蒼朮丸來治療。

《金匱要略》中記載:

如果患者心中有積痰宿水,自發吐出水後,感到心胸空虛,氣滿不能進食,可以用茯苓飲治療,它可以消痰止氣,幫助患者恢復食慾。

經書還記載:

患者口渴想喝水,但水一入嘴就吐出來,叫做水逆,可以用五苓散治療。

8. 論吐涎沫

金匱,方: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半夏、乾薑各等分,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至七合,頓服之。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萸湯主之。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白話文:

《金匱》中記載:

乾嘔、吐逆、吐涎沫,可用半夏乾薑散治療。

半夏和乾薑各等分,研磨成散劑。取方寸匕的藥量,用一升半的漿水煎至七分,一次服用。

如果乾嘔、吐涎沫、頭痛,可用吳萸湯治療。

如果婦人吐涎沫,醫生反而使用瀉下藥,導致心下痞,應先治療吐涎沫,可用小青龍湯治療。

待涎沫止住後,再治療痞症,可用瀉心湯治療。

9. 論嘔膿

仲景,云:嘔家雖有癰膿,不可治,嘔膿儘自愈。《仁齋直指》以地黃丸湯主之。

白話文:

張仲景說:嘔吐的人即使有潰瘍和化膿的情況,也不能治療,因為當他們把膩吐完後會自然痊癒。《仁齋直指》用地黃丸來主治這種情況。

10. 論嘔吐蟲

準繩,云:仲景以吐蛔為胃中冷之故,則成蛔厥。宜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半錢,吞烏梅丸。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亦用烏梅丸,取胃三里。有嘔吐,諸藥不止,別無他證,乃蛔在胸膈作嘔,見藥則動,動則不納藥,藥出而蛔不出。雖非吐蛔之比,亦宜用吐蛔藥。或於治嘔藥中,入炒川椒十粒,蛔見椒則頭伏故也。

李氏,曰:蟲吐時,常噁心,胃口作痛,口吐清水,得食暫止,飢則甚者,胃中有蛔也。二陳湯加苦楝根、使君子、白朮、烏梅,或用錫灰檳榔等分,米飲調服亦可。凡吐如清菜汁者死。

白話文:

仲景認為,吐蛔是因為胃寒造成的,會導致蛔厥。治療可以用理中湯加炒川椒、檳榔,並服用烏梅丸。如果出現胃咳,咳嗽伴隨嘔吐,嘔吐嚴重時會吐出蟲子,也可以用烏梅丸,治療胃經三里穴。如果嘔吐不止,沒有其他症狀,可能是蛔蟲在胸膈作嘔,看到藥就會動,動了就不能吃藥,藥出來了,蛔蟲卻沒出來。雖然不像吐蛔那麼嚴重,但也應該用吐蛔藥。或者在治嘔藥中加入炒川椒,蛔蟲見到椒就會伏下頭。

李氏說,蟲吐時,經常噁心,胃口疼痛,口吐清水,吃了東西暫時止住,餓了就更厲害,這是胃中有蛔蟲。可以用二陳湯加苦楝根、使君子、白朮、烏梅,或者用錫灰、檳榔等量,米湯調服都可以。如果吐出像清菜汁一樣的液體,就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