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卷七十三

2. 腹痛

3.

東垣,曰:夫心胃痛及腹中諸痛,皆因勞力過甚,飲食失節,中氣不足,寒邪乘虛而入客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經言得炅則止。炅者,熱也。以熱治寒,治之正也。然腹痛有部分,臟腑有高下,治之者亦宜分之。如厥心痛者,乃寒邪客於心包絡也,前人以良薑、菖蒲大辛熱之味,未之,酒調服,其痛立止,此直折之耳。真心痛者,寒邪傷其君也,手足青至節,甚則旦發夕死,夕發旦死。中脘痛者,太陰也,理中、建中、草豆蔻丸之類主之。臍腹痛者,少陰也,四逆、薑、桂、禦寒湯之類主之。少腹痛者,厥陰也,正陽散、回陽丹、當歸四逆之類主之。雜證而痛者,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丁香楝實丸之類主之,是隨高下治之也。更循各臟部分、穴俞而灸刺之。如厥心痛者,痛如針刺其心,甚者脾之痛也,取之然谷、太谿,餘臟皆然。如腹中不和而痛者,以甘草芍藥湯主之。如傷寒誤下,傳太陰腹滿而痛者,桂枝加芍藥湯主之;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夏月肌熱惡熱,脈洪疾而痛者,黃芩芍藥湯主之。又有諸蟲痛者,如心腹懊憹作痛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善渴涎出,面色乍青乍白乍赤,嘔吐水者,蛔咬也。以手緊按而堅持之,無令得脫,以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或《局方》化蟲丸,及諸蟲之藥,量虛實用之,不可一例治也。

丹溪,曰:腹痛有寒,有積熱,有食積,有濕痰,有死血。脈弦者是食,宜溫散。蓋食得寒則凝,得熱則化,更用行氣,或利藥助之無不愈。脈滑者是痰,痰因氣滯而聚,阻礙道路,氣不得通而痛,宜導痰解鬱。凡痛必用溫散,以其鬱結不行,阻氣不運故也。腹痛者,氣用氣藥,如木香、檳榔、香附、枳殼之類;血用血藥,如當歸、川芎、桃仁、紅花之類。治腹痛,用臺芎、蒼朮、香附、白芷為末,薑汁熱湯調服。白芍藥止能治血虛腹痛,其餘不治。蓋諸痛宜辛散,芍藥酸收故也。東垣云:腹痛雖用芍藥,然惡寒而痛,加桂;惡熱而痛,加黃柏。腹痛,以手可重按者,屬虛,宜參、朮、薑、桂之類;手不可按者,是實,宜大黃、芒硝下之。實痛不可補,補則其氣不通而痛甚也。如感寒腹痛,宜薑桂;嘔者,加丁香。如傷暑而腹痛,宜玉龍丸。如顛撲損傷而腹痛者,乃是瘀血,宜桃仁承氣湯加當歸、蘇木、紅花,入童子小便並酒,煎服下之。肥白人腹痛,多是氣虛兼濕痰,宜半夏、人參、二術之類。飲食過傷而腹痛,宜木香檳榔丸下之。如氣虛之人傷飲食而腹痛,宜調補胃氣,並消導藥參、朮、山楂、枳實、麥糵、木香、神麯之類。有全不思食,其人體素弱而腹冷痛者,以養胃湯,仍加桂、吳茱萸各半錢、木香三分,或理中湯、建中湯皆可用,內加吳茱萸,良。如腹中常有熱而痛,此為積熱,宜調胃承氣湯下之。小腹實痛,用青皮以行其氣。小腹因寒而痛,宜肉桂、吳茱萸。絞腸痧作痛,以樟木煎湯大吐,或白礬調湯吐之,鹽湯亦可探吐,宜刺委中出血。臍下忽大痛,人中黑者多死。腹中鳴,乃火擊動水也,蓋水欲下,火欲上,相觸而然,用二陳湯加黃連、梔子。有臟寒有水而鳴者,宜分三陰部分而治(中脘太陰,臍腹少陰,小腹厥陰)。腹中窄狹,須用蒼朮。若肥人自覺腹中窄狹,乃是濕痰流灌臟腑,氣不升降,燥飲用蒼朮,行氣用香附。如瘦人自覺腹中窄狹,乃是熱,熱氣熏蒸臟腑,宜黃連、蒼朮。

白話文:

東垣說:心胃痛和腹部各種疼痛,都是因為勞累過度、飲食不節、中氣不足,寒邪乘虛而入,所以突然發作劇痛。經書上說遇熱則止。熱,就是溫熱。用溫熱治療寒邪,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但是腹痛的部位不同,臟腑的高低也有差異,治療也應該區分。例如厥心痛,是寒邪侵犯心包絡,前人用良薑、菖蒲等辛熱之物,用酒調服,疼痛立即止住,這是直接制止寒邪的方法。真心痛,是寒邪傷害心臟,手腳青紫到關節處,嚴重者早晨發病晚上死亡,晚上發病早晨死亡。中脘痛,是太陰經的問題,理中丸、建中丸、草豆蔻丸等藥物可以治療。臍腹痛,是少陰經的問題,四逆湯、附子理中湯等藥物可以治療。少腹痛,是厥陰經的問題,正陽散、回陽丹、當歸四逆湯等藥物可以治療。各種複雜的腹痛,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丁香楝實丸等藥物可以治療,這些都是根據臟腑的高低位置來治療的。此外,還需要根據不同臟腑的部位、穴位進行灸法或針刺治療。例如厥心痛,痛如針刺心臟,嚴重的是脾臟的疼痛,可以取然谷穴、太谿穴,其他臟腑的疼痛也同樣如此。如果腹部不適而疼痛,用甘草芍藥湯治療;如果傷寒誤用瀉下藥,導致太陰經受影響,腹部脹滿疼痛,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疼痛嚴重者,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夏天肌膚燥熱,惡熱,脈象洪數而疼痛,用黃芩芍藥湯治療。還有蟲痛,例如心腹脹痛、絞痛,疼痛部位遊走不定,疼痛時有時無,腹部發熱口渴,唾液分泌,面色時青時白時紅,嘔吐清水,這是蛔蟲引起的。用手用力按住,不要讓它脫離,用針刺,長時間按住蟲子不動,再拔針。或者用《局方》的化蟲丸,以及其他驅蟲藥,根據虛實情況用藥,不可一概而論。

丹溪說:腹痛有寒邪、積熱、食積、濕痰、死血等原因。脈象弦緊的是食積,應該溫散;食物遇寒則凝滯,遇熱則消融,再配合行氣、通便的藥物,就一定能治癒。脈象滑利的是痰證,痰因為氣滯而聚積,阻塞經絡,氣血不通而疼痛,應該化痰解鬱。凡是腹痛都應該用溫散的藥物,因為它們鬱結不通,氣血運行受阻。腹痛者,氣虛用理氣藥,如木香、檳榔、香附、枳殼等;血虛用活血藥,如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等。治療腹痛,可以用川芎、蒼朮、香附、白芷研磨成粉,用薑汁熱湯調服。白芍藥只能治療血虛引起的腹痛,其他原因的腹痛則無效。因為大多數腹痛宜用辛散之品,而芍藥酸性收斂。東垣說:腹痛雖然可以用芍藥,但如果惡寒而痛,要加桂枝;如果惡熱而痛,要加黃柏。腹痛,用手可以重按的是虛證,要用人參、蒼朮、生薑、桂枝等藥;手不能按的是實證,要用大黃、芒硝瀉下。實證腹痛不能補,補則氣機不通,疼痛加重。如果受寒腹痛,要用生薑、桂枝;如果嘔吐,要加丁香。如果中暑腹痛,要用玉龍丸。如果跌撲損傷而腹痛,是瘀血,要用桃仁承氣湯,加入當歸、蘇木、紅花,再加童尿和酒,煎服。肥胖的人腹痛,大多是氣虛兼濕痰,要用半夏、人參、白朮、蒼朮等藥。飲食過度而腹痛,要用木香檳榔丸。如果氣虛的人飲食不當而腹痛,應該調補胃氣,再加消導藥,如人參、蒼朮、山楂、枳實、麥芽、木香、神麴等。如果完全不想吃東西,體質虛弱,腹部冷痛,要用養胃湯,再加桂枝、吳茱萸各半錢,木香三分,或者理中湯、建中湯,都可以,加吳茱萸效果更好。如果腹部經常發熱疼痛,這是積熱,要用調胃承氣湯瀉下。小腹實痛,用青皮理氣;小腹因寒而痛,要用肉桂、吳茱萸。絞腸痧劇烈疼痛,用樟木煎湯催吐,或者用白礬調湯催吐,鹽湯也可以催吐,並要針刺委中穴放血。臍下突然劇烈疼痛,人中發黑,大多會死亡。腹部鳴響,是熱氣衝擊水液,水液欲下,熱氣欲上,互相衝撞而發出聲音,要用二陳湯加黃連、梔子。如果臟腑寒冷,又有水濕而鳴響,要根據太陰、少陰、厥陰經的部位來治療(中脘屬太陰,臍腹屬少陰,小腹屬厥陰)。腹部覺得狹窄,要用蒼朮。如果肥胖的人覺得腹部狹窄,是濕痰流注臟腑,氣機升降失調,應該用蒼朮燥濕,用香附行氣。如果瘦弱的人覺得腹部狹窄,是熱邪熏蒸臟腑,要用黃連、蒼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