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七十二 (3)
卷七十二 (3)
1. 治寒心痛方
上銼,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大建中湯(金匱),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滿而不可觸。
蜀椒(二合,去汗),乾薑(四兩),人參(二兩)
上銼,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內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瓜蔞薤白半夏湯,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
瓜蔞實(一枚),薤白(三兩),半夏(半斤),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至四升,服一升,日三服。
烏頭赤石脂丸,治中寒,心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烏頭(炮,二錢半),附子(炮,半兩),蜀椒,乾薑(炮),赤石脂(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效,稍加服。
桂心散,治寒疝,心腹四肢逆冷,全不飲食。
桂心(二兩,去皮)
為末,熱酒調下一錢匕,不計時候。
梅硫丸,治心痛累效。
冰梅(一個,去核),生硫黃(為末)
上相和搗勻,以可丸為度作一丸,白湯下,立愈,病不再作。此方酸熱以收散寒,凡服辛劑反甚者,改服酸劑,立愈也。
二姜丸,治心腹冷痛,暖胃消痰。
乾薑(炮),良薑(去皮,各等分)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橘皮湯下。
大沉香丸,治冷氣攻衝,心腹刺痛,亦治卒暴心痛。
沉香(不見火),乾薑(炮),薑黃,辣桂,檀香(不見火,各四錢),白豆蔻仁(二兩),白芷,大臺烏藥,甘松,甘草(各四兩),香附(一斤)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錢,食前細嚼,用生薑湯送下。
四聖丹,治心痛,肚腹痛,陰證絞腸沙,神效。
五靈脂,桃仁(麩炒黃色,去皮尖),草烏(水泡,一日一換,浸七日,去皮尖,切片,新瓦焙乾,各一兩),青黛(一兩,內二錢入藥,八分為衣。)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或十七丸,用艾葉七片,炒出煙,黃酒一鍾,入鍋,去艾,取溫酒下。
三因倉卒散,治氣自腰腹間攻心,痛不可忍,腹中冰冷,自汗如洗,手足攣急厥冷。
山梔子(大者四十九個,連皮搗爛,炒),大附子(一枚,炮去皮臍)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煎八分,溫服。
九痛丸,治九種心痛。
附子(炮,三兩),生狼牙(炙香,一錢半),巴豆人參,乾薑,吳茱萸(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溫酒下。
抽刀散,治急心痛。
白姜(五兩,用巴豆霜一錢,同炒赤,去豆不用),良薑(五兩,用斑蝥二十五枚同炒黑,去蝥),菖蒲(五兩,半生半炒),糯米(六兩一分,炒黃)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下。昔一人,醉臥星夜,天明脾疼攻刺,百藥罔效,後服此,頓愈。乃知風露入脾,故用二薑、菖蒲散邪,巴豆、斑蝥借氣伐根,繼以養脾之劑調之,更不復作。
白話文:
治寒心痛方
此方彙集多種治療寒心痛的古方,詳述如下:
一、溫經散寒方: 以水煎服,溫服分三次服用。主要針對心胸寒冷疼痛,伴有嘔吐、腹寒等症狀。
二、大建中湯: 治療心胸極度寒冷,疼痛嘔吐,無法進食,腹部寒冷,寒邪上衝皮膚,出現頭足狀皮疹,腹部脹滿按壓不適。
三、瓜蔞薤白半夏湯: 治療胸部痹痛,無法平臥,心痛徹背。
四、烏頭赤石脂丸: 治療腹部寒冷,心痛如吞食大蒜般劇烈,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五、桂心散: 治療寒疝,心腹四肢冰冷,完全無法進食。
六、梅硫丸: 治療心痛,效果顯著。此方以酸熱之性收斂散寒,若服用辛味藥物無效,則改用酸味藥物,療效迅速。
七、二姜丸: 治療心腹冷痛,溫暖胃部,消痰。
八、大沉香丸: 治療寒邪入侵,心腹刺痛,以及突然發作的心痛。
九、四聖丹: 治療心痛、腹痛,陰寒證候導致的腸絞痛,療效顯著。
十、三因倉卒散: 治療氣逆從腰腹向上攻心,疼痛難忍,腹部冰冷,自汗淋漓,手足抽搐冰冷。
十一、九痛丸: 治療九種不同類型的心痛。
十二、抽刀散: 治療急性的心痛。此方治療因風露入脾導致的脾痛,使用二姜、菖蒲散邪,巴豆、斑蝥借氣伐根,再以養脾藥物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