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論暑火證治大法

賈元良,曰: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包絡之經,其脈虛,外證頭疼,口乾,面垢,自汗,倦怠少氣,或背寒,惡熱氣。甚者迷悶不省,而為霍亂吐利,痰滯嘔逆,腹痛瀉利,下血,發黃,生斑,皆是其證。甚者火熱制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其脈虛浮。一曰浮者風也。虛者暑也。俗名暑風證者,皆是相火甚而行令也。先以溫水化蘇合香丸,次進黃連香薷飲加羌活,或只用雙解散加香薷尤良。大抵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甚好,若自汗甚者,不可利小便,宜白虎湯清解之。次分表裡治之,如在表,頭疼惡寒,雙解散加香薷及二香散、十味香薷散之類解之。如在半表半裡者,泄瀉煩渴,飲水吐逆,五苓散治之。熱甚煩渴者,益元散清之。若表解裡熱甚,宜半夏解毒湯下神芎丸,酒蒸黃連丸等。或人平日素弱,及老人冒暑,脈微,下利渴而喜溫,或厥冷不省人事,宜竹葉石膏湯加熟附半個,冷飲。次以來復丹、五苓散治之。凡夏月暑證不可服諸熱燥劑,致斑毒發黃,小水不通,悶亂而死矣。

按:宗厚曰:此言治暑之法,可謂詳備。然云暑風相火為病,而先用蘇合香丸,至用雙解,皆當審諦脈證施治,不可少有差失。詳蘇合香,但可用於陰寒所遏,或內傷生冷太過,及氣中或中惡者,此等又不可謂之暑風相火之證矣。蓋暑證有陰陽,二者不同治法,寒熱霄壤之隔,學者慎之。

白話文:

由賈元良所述,他提到暑氣其實是由相火運行所引起的。夏季人們感受到這種熱氣,它從口腔和牙齒進入體內,傷害到心包絡的經脈,導致脈象虛弱。外部症狀包括頭疼,口乾,面部油膩,自行出汗,感到疲倦無力,或者背部寒冷,厭惡熱氣。嚴重時會感到迷糊昏沉,甚至出現霍亂嘔吐腹瀉,痰滯引起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便血,黃疸,以及皮膚出現斑點,這些都是暑熱的症狀。更嚴重的情況是火熱過度,無法平衡肝木,導致抽搐昏迷。脈象呈現虛浮的狀態。一種說法是,浮脈代表風邪,虛脈代表暑邪。民間常稱這種狀況爲“暑風”,其實都是相火過度活躍所致。首先應使用溫水溶解蘇合香丸服用,接着再進補黃連香薷飲加上羌活,或者只用雙解散加上香薷效果更佳。總的來說,治療暑熱的方法中,清心利尿的效果很好,但如果出汗過多,則不宜利尿,應該用白虎湯來清解熱氣。然後根據病症是在體表還是體內來分別治療。如果在體表,表現爲頭疼怕冷,可以用雙解散加上香薷,或者二香散,十味香薷散之類的藥物來緩解。如果病症處於半表半里狀態,表現爲腹瀉煩渴,喝水後嘔吐,可以使用五苓散來治療。如果熱氣過重,煩渴難耐,可以使用益元散來清熱。如果體表症狀緩解,但體內熱氣加重,可以使用半夏解毒湯配合神芎丸,酒蒸黃連丸等藥物。對於平時體質較弱的人,或是老年人受暑,脈象微弱,腹瀉且渴求溫熱,或者四肢冰冷,昏迷不醒,應該使用竹葉石膏湯加上熟附半個,冷飲。之後再用來復丹,五苓散來繼續治療。總之,在夏季,對於暑熱病症,絕對不可以使用各種熱性燥劑,否則會導致斑疹,黃疸,小便不通,最終因煩躁不安而死亡。

註釋:宗厚說,這裏講述的治療暑熱的方法,可以說是非常詳盡完備。然而,文中提到暑風相火引發疾病,卻先用蘇合香丸,再用雙解,這些都應當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來進行治療,絕不能有絲毫差錯。具體來說,蘇合香只能用於陰寒阻礙,或者內傷生冷過度,以及氣中或惡疾等情況,這些情況都不能稱之爲暑風相火的病症。因爲暑症有陰陽之分,治療方法自然也不同,寒熱之間差距巨大,學者們務必謹慎對待。

2. 論中暑證治

準繩,云:中暑之證,面垢悶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或吐或瀉,或喘或滿。以來復丹末同蘇合香丸,用湯調灌。或以來復丹研末,湯調灌之。卻暑散水調灌下亦得。其人稍蘇,則用香薷飲。香薷湯煎熟去渣,入麝香少許服。或剝蒜肉入鼻中,或研蒜水解灌之。蓋中傷暑毒,陽外陰內,諸暑藥多有暖劑,如大順之用薑桂,枇杷葉散之用丁香,香薷飲之用香薷。香薷味辛性暖,蒜亦辛暖,又蒜氣臭烈,能通諸竅,大概極臭極香之物,皆能通竅故也。熱死人切勿便與冷水,及臥冷地,正如凍死人須先與冷水,若遽近火即死。一法行路暍死人,惟得置日中,或令近火,以熱湯灌之即活。初覺中暑,即以日曬瓦或布蘸熱湯,更易熨其心腹臍下,急以二氣丹末,湯調灌下。一方用不蛀皂角,不拘多少,刮去黑皮,燒煙欲盡,用盆合於地上,周圍勿令透煙,每用皂角灰一兩,甘草末六錢,和勻,每服一錢,新汲水調下,氣虛人溫漿水調下,昏迷不省者不過二服。蓋中暑人痰塞關竅,皂角能疏利去痰故也。又有暑途一證,似中而輕,欲睡懶語,實人香薷飲加黃連一錢,虛人星香飲加香薷一錢。蘇後冷汗不止,手足尚逆,煩悶多渴者,宜香薷飲。蘇後為醫者過投冷劑,致吐利不止,外熱內寒,煩躁多渴,甚欲裸形,狀如傷寒陰盛格陽,宜用溫藥,香薷飲加附子浸冷服。渴者,縮脾飲加附子,亦浸冷服。

白話文:

【對於中暑病症的治療討論】

根據古籍記載,中暑的症狀表現為臉色污垢,精神疲憊甚至昏厥,失去意識,冷汗不斷,手腳冰冷,可能伴有嘔吐、腹瀉、呼吸困難或腹部脹滿。治療上,可用來復丹和蘇合香丸研成粉末,用熱水調和灌服。或者單獨使用來復丹粉末,用熱水調和灌服。也可以用卻暑散調水灌服。待病人稍有甦醒,再用香薷飲。

香薷湯煮好後去渣,加入少量麝香服用。或者將蒜瓣剝皮塞入鼻孔,或研磨成蒜汁灌服。因為中暑是因暑毒侵襲,身體表面是熱的,內部是寒的,所以很多治療中暑的藥方都含有溫暖的成分,例如大順方中的薑和肉桂,枇杷葉散中的丁香,香薷飲中的香薷。香薷和大蒜都屬辛辣且溫暖的食材,且大蒜味道濃烈,能通暢人體各個竅道。一般來說,極度臭或極度香的食物都能通竅。

對於熱死的人,切勿立即給予冷水或讓他躺在冷地上,這就像對凍死的人應先給予冷水,如果馬上靠近火源會導致死亡一樣。有一種方法是將暍死的人放置在太陽下,或讓他靠近火源,並用熱水灌服,他就能恢復生命。剛開始感到中暑時,可利用曬熱的瓦片或布料蘸熱水,交替熨燙心臟、腹部和肚臍下方,並立即服用二氣丹末,用熱水調和灌服。

另一種方法是使用無蟲蛀的皁角,不限量,颳去黑皮,燒到冒煙,然後用盆子覆蓋在地面上,確保四周不讓煙霧散逸。每次使用皁角灰一兩,甘草粉六錢,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一錢,用新汲取的冷水調和服用。對於氣虛的人,可以用溫熱的米漿水調和服用。對於昏迷不醒的人,通常服用兩次即可。因為中暑的人常因痰液堵塞關節竅道,而皁角能幫助疏導和去除痰液。

還有一種叫做「暑途」的病症,症狀類似中暑但較輕微,患者會想睡覺且語言懶惰。對於健康的人,可以在香薷飲中加入一錢黃連;對於體虛的人,可以在星香飲中加入一錢香薷。如果甦醒後冷汗仍然不止,手腳仍舊冰涼,且煩躁口渴,宜服用香薷飲。

如果甦醒後醫生過度使用冷藥,導致嘔吐和腹瀉不止,外熱內寒,煩躁且口渴,甚至想要裸露身體,症狀類似傷寒陰盛格陽,應該使用溫藥,可在香薷飲中加入附子,浸泡後冷服。如果口渴,可在縮脾飲中加入附子,同樣浸泡後冷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