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回本書目錄

1. 卷十六

2. 嘈雜

3. 論嘈雜由脾土受傷

準繩,云:嘈雜與吞酸一類,皆由肺受火傷,不能平木,木挾相火乘肺,則脾沖和之氣索矣。谷之精微不行,濁液攢聚,為痰為飲。其痰亦或從火木之成化酸,肝木搖動中土,故中土擾擾不寧而為嘈雜如飢狀,每求食以自救,苟得少食,則嘈雜亦少止,止而復作。蓋土虛不禁木所搖,故治法必當補土伐木,治痰飲若不以補土為君,務攻其邪,久久而虛,必變為反胃,為瀉,為痞滿,為眩暈等病矣。

白話文:

根據醫學典籍所述,嘈雜(胃部不適)與吞酸(胃酸逆流)屬於同一類病症,都是因為肺部受到火熱侵害,無法平衡肝臟功能,導致肝臟攜帶心火壓制肺部,進而使脾臟的調和功能受損。食物中的精華無法正常運行,濃稠的液體積聚,形成痰和水飲。

這些痰也可能在肝火的作用下轉化為酸性物質。當肝臟活動擾亂脾胃功能,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因此感到內心煩亂不安,好像飢餓一般。這種情況下,患者往往會尋找食物來緩解,只要吃一點食物,嘈雜感就會暫時減輕,但隨後又會再次出現。這主要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抵抗肝臟的影響。所以治療方法必須著重於強健脾胃、抑制肝氣,處理痰飲問題時,如果沒有以強健脾胃為主要目標,只是單純攻擊邪氣,長此以往會造成虛弱,最終可能發展成反胃、腹瀉、脹滿、頭暈等更嚴重的疾病。

4. 論嘈雜痰火為患

虞氏,曰:胃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受。若濕面魚腥,水果生冷,以及烹飪調和黏滑難化等物,恣食無節,朝傷暮損,而成清痰稠飲,滯於中宮,故為嘈雜,為吞酸,其證似飢非飢,似痛非痛,而有懊憹不自寧之況。其病或兼噯氣,或兼痞滿,或兼噁心,漸至胃脘作痛,甚則為翻胃膈噎,實痰火之為患也。治法以南星、半夏、橘紅之類消其痰,以芩、連、梔子、石膏、知母之類降其火,以蒼朮、白朮、芍藥之類建脾行濕,壯其本元,而又忌口節欲,無有不安者也。

吳氏,曰:嘈雜,火證也,而痰次之。終歲嘈雜者必夭。夭者,何也?熯萬物者,莫若火也。(熯,火盛貌。)

白話文:

虞氏說,胃就像是能接受所有食物的大海。然而,如果過量食用像是濕麵、魚腥、生冷水果,或是那些烹調後變得黏滑難以消化的食物,日積月累,就會形成濃稠的痰液在胃裡,造成胃部的不適與嘈雜感,並可能導致反酸。這種症狀感覺既不像真正的餓,又不像真正的痛,會讓人感到煩躁不安。病情可能會伴隨打嗝、脹氣、噁心,甚至胃痛,嚴重時還可能導致食物逆流,這確實是痰火造成的問題。治療方法主要是用南星、半夏、橘紅這類藥材來消除痰,用黃芩、黃連、梔子、石膏、知母這些藥材來降火,再用蒼朮、白朮、芍藥等藥材來健脾去濕,強化身體的根本,同時也要注意飲食,節制慾望,這樣就能使病情得到改善。

吳氏則認為,嘈雜主要是火熱的症狀,痰的問題則次之。如果一年到頭都處於嘈雜的狀態,必定會短命。之所以會短命,因為世上沒有什麼比火更能消耗萬物的了。"熯"這個字就是形容火勢旺盛的樣子。

5. 論嘈雜雜治法

食鬱嘈雜者,枳朮丸加山楂、麥芽,有熱加炒梔子、姜炒黃連,二味乃必用之藥也。停飲者,曲術丸。胸滿者,大安丸、保和丸。脈洪大者,火多,二陳湯加薑汁炒山梔、黃連。脈滑大者,痰多,二陳湯加南星、瓜蔞、芩、連、梔子。肥人嘈雜者,二陳湯少加撫芎、蒼朮、白朮、炒梔子。

脈弦細,身倦怠者,六君子湯加撫芎、蒼朮、白朮、薑汁炒梔子。濕痰氣滯,不喜食,用三補丸加蒼朮,倍香附。有用克伐藥過多不能食,精神漸減,四君子湯加白芍、陳皮、薑汁炒黃連。心懸懸如飢,欲食之時,勿與以食,只服三聖丸佳。心下嘈雜者,導飲丸最妙。眩暈嘈雜者,是火動其痰也,二陳湯加梔子、芩、連。

五更嘈者,思慮傷血分也,四物湯加香附、貝母、山梔、黃連、甘草。

白話文:

[討論關於胃部不適的各種治療方法]

對於因飲食引起的胃部不適,可以使用枳朮丸,並加入山楂和麥芽來調理。如果伴有熱症,則應加上炒梔子和姜炒黃連,這兩種藥物在此情況下是必要的。若是由於飲水停滯造成的,可用曲術丸。對於感覺胸部悶脹的人,可選擇大安丸或保和丸。

如果脈象呈現洪大的狀態,代表體內火氣較重,可在二陳湯中添加薑汁炒山梔和黃連。若是脈象顯示滑大,表示痰多,應在二陳湯中加入南星、瓜蔞、黃芩、黃連和梔子。對於體型偏胖且有胃部不適的人,可在二陳湯中少量加入撫芎、蒼朮、白朮和炒梔子。

對於脈象呈現弦細,且常感疲倦的人,可用六君子湯,再加入撫芎、蒼朮、白朮和薑汁炒梔子。對於濕痰氣滯,不想吃飯的人,可使用三補丸,並增加蒼朮的份量,加倍香附的用量。對於因服用藥物過多導致無法進食,精神逐漸衰弱的人,可用四君子湯,加入白芍、陳皮和薑汁炒黃連。

對於有飢餓感,想吃東西但又不宜進食的時候,可以服用三聖丸。對於心下有嘈雜感的人,導飲丸效果最佳。對於有眩暈和胃部不適的人,這是因為火氣引動了痰,應在二陳湯中加入梔子、黃芩和黃連。

對於凌晨胃部不適的人,這可能是因為過度思考導致血液循環受影響,可用四物湯,並加入香附、貝母、山梔、黃連和甘草。

6. 脈法

右寸關脈緊而滑,兩寸弦滑,胸中有留飲。寸脈橫者,膈上有橫積也。右關弦急甚者,木乘土位。欲作胃反,難治。

白話文:

在脈法中,如果右側的手腕關節和手腕下方的脈象緊繃且滑順,同時兩個寸部(手腕上方)的脈象呈現弦狀且滑順,這表示胸腔內有停滯的水液。

如果寸脈呈現橫向的脈象,這可能代表膈膜上方有橫向的病變積聚。

若右關部位的脈象弦急非常明顯,這顯示肝氣過盛影響到脾的功能。這種情況可能會發展成胃反流的情況,治療起來會比較困難。

7. 治食鬱嘈雜方

消食清郁湯,治嘈雜悶亂,噁心,發熱頭痛。

陳皮,半夏(薑汁炒),白茯苓,神麯(炒),麥芽(炒),山楂(去核),香附米,川芎,枳殼(去穰,麩炒),梔子(炒),黃連(薑汁炒),蒼朮(米泔浸),藿香,甘草(各等分)

上銼,生薑三片,水煎服

香砂平胃散,治食鬱嘈雜。

蒼朮(米泔浸,炒),厚朴(薑製),陳皮(去白),甘草(炙),香附,砂仁,黃連(炒),山梔(炒),川芎,白芍藥,辰砂(各等分)

水煎服。

曲術丸,治停飲宿食,嘈雜。

神麯(炒,三兩),蒼朮(米泔炒,一兩半),陳皮(一兩)

上為末,生薑汁煮神麯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七十丸,薑湯下。

交泰丸,治胸中痞悶嘈雜,大便稀則胸中頗快,大便堅則胸中痞悶難當,不思飲食。

白朮(土炒),黃連(薑汁炒),吳茱萸(湯泡,各二兩),枳實(麩炒,一兩),歸尾(酒洗,三錢三分),大黃(用當歸、紅花、吳茱萸、乾漆各一兩煎水,浸大黃一晝夜,切碎,曬乾,仍以酒拌曬,九蒸九曬,用四兩)

上為細末,薑汁打神麯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不拘時。

安脾丸,治嘈雜及吐食,脈弦者。肝乘於脾而吐,乃由脾土之虛,宜治風安脾,無羈絆於脾,故飲食自下。

半夏(一兩),檳榔(二錢),雄黃(一錢半)

上為末,薑汁和,蒸餅為丸如桐子大,小兒丸黍米大,薑湯下,從少至多,漸加服之,以得其吐,能食為度。

白話文:

【治療飲食鬱悶混亂的處方】

「消食清鬱湯」,用來治療因飲食鬱悶所導致的混亂、噁心、發燒和頭痛。

所需藥材包括:陳皮、半夏(薑汁炒過)、白茯苓、神麯(炒過)、麥芽(炒過)、去掉核的山楂、香附米、川芎、去掉瓤的並經麩炒的枳殼、炒過的梔子、薑汁炒過的黃連、米泔浸泡過的蒼朮、藿香、甘草(所有藥材用量相同)。

將上述藥材研磨後,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服用。

「香砂平胃散」,用來治療因飲食鬱悶造成的混亂。

所需藥材包括:米泔浸泡並炒過的蒼朮、薑製的厚朴、去掉白色部分的陳皮、炙甘草、香附、砂仁、炒過的黃連、炒過的山梔、川芎、白芍藥、辰砂(所有藥材用量相同)。

用水煎煮服用。

「曲術丸」,用來治療因飲食滯留造成的混亂。

所需藥材包括:炒過的神麯(三兩)、米泔炒過的蒼朮(一兩半)、陳皮(一兩)。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生薑汁煮神麯糊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十粒,薑湯送服。

「交泰丸」,用來治療胸中鬱悶混亂,大便稀則胸中會感到輕鬆,大便硬則胸中鬱悶難受,不想進食。

所需藥材包括:土炒的白朮、薑汁炒過的黃連、湯泡的吳茱萸(各二兩)、麩炒的枳實(一兩)、酒洗的歸尾(三錢三分)、經過特殊處理的大黃(四兩)。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薑汁打神麯糊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八十粒,白湯送服,不限時間。

「安脾丸」,用來治療混亂以及嘔吐,脈搏弦的人。肝氣侵脾導致嘔吐,這是因為脾臟虛弱,應該治風安脾,不要束縛脾臟,所以飲食自然會下降。

所需藥材包括:半夏(一兩)、檳榔(二錢)、雄黃(一錢半)。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薑汁和蒸餅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小孩的話可以做成更小的黍米大小,薑湯送服,從少量開始逐漸增加,直到病人嘔吐,能夠進食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