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論暑熱傷氣為痿厥諸證

東垣,曰:夫脾胃虛弱,必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熱盛,損傷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軟,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乃陰陽氣血俱不足也。或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沉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痞悶,小便黃而少,大便溏而頻。或利出黃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氣不病也。其脈中得洪緩,若濕氣相搏,必加之以遲遲,病雖互換少差,其天暑濕令則一也,宜以清燥之劑治之。或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不能勝火,則骨枯髓虛,足不任身,發為骨痿者,生於火熱也。此濕熱成痿,令人骨乏無力,或熱厥而陰虛,或寒厥而氣虛。厥者,四肢如在火中為熱厥,四肢寒冷者為寒厥。寒厥則腹中有寒,熱厥則腹中有熱,為脾主四肢故也。

按:宗厚曰:此論暑熱證候即同冬月傷寒,傳變為證之不一也。彼為寒邪傷形,此則暑熱傷氣,若真氣元氣虛甚,必有於一時不救者,與傷寒陰毒頃刻害人實同。故東垣啟是病例,大開後人之盲聵矣。學者當審究其機宜,與痿門兼看。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當脾胃功能虛弱時,上半身的能量必然不足。在夏季酷熱的情況下,元氣會受到損傷,使人感到疲憊想睡,四肢無力,精神萎靡,雙腳軟弱無力。早晚天氣轉涼時,四肢會感覺冰冷,但到了日照充足的時候,身體又像火燒一樣熱,這顯示身體的陰陽氣血都處於不足的狀態。

可能出現四肢乏力,精力減退,行動遲緩,胸口悶脹,呼吸急促,關節沉重疼痛。也可能會呼吸困難,身體熱且煩躁,胃部悶堵,小便黃且量少,大便稀且頻繁。或者排泄物呈現黃色糊狀,或者像米泔水一樣,可能口渴也可能不渴,食慾不振,身體沉重且自汗,或者出汗不多,這表示血液已經生病,但氣還未生病。如果脈象呈現洪緩,且濕氣過重,脈象會變得更慢。病情雖然可能偶爾有些好轉,但是夏天的酷熱和濕氣依然存在,應使用清燥的藥物來治療。

若長途跋涉或勞累後,在極熱的天氣下口渴,口渴表示體內的陽氣被消耗,消耗後,熱度會積聚在腎臟。腎臟是主管水份的器官,如果不能承受火熱,就會導致骨頭乾枯,骨髓虛弱,雙腳無法支撐身體,進而產生骨痿的症狀,這是因為火熱引起的。這是因濕熱導致的痿症,讓人感到全身無力,或因熱度過高導致陰虛,或因寒冷導致氣虛。四肢像在火中燒灼的狀況稱為熱厥,四肢冰涼的狀況稱為寒厥。寒厥表示腹部有寒氣,熱厥表示腹部有熱氣,這都是因為脾臟主管四肢的原因。

根據宗厚先生的解釋:這段討論說明瞭夏季的熱度對人體的影響,就像冬季的寒風一樣,會導致各種不同的症狀。冬季的寒風會傷害身體的外在,而夏季的熱度則會傷害身體的氣。如果真氣和元氣非常虛弱,可能會在一瞬間無法挽救,這和冬季的寒風對人體的危害是一樣的。因此,東垣先生提出的這個案例,大大地開闡了後人的視野。學習者應該深入研究其中的原理,並同時參考其他相關的疾病。

2. 論中暑宜補真氣

東垣,曰:夫脾胃虛弱,遇六七月間,河漲霖雨,諸物皆潤,人汗沾衣,身重短氣,甚則四肢痿軟,行步不正,腳攲眼黑,此腎水與膀胱俱竭之狀也,當急救之。滋肺氣以補水之上源,又使庚大腸不受邪熱,不令汗大泄也。汗泄甚則津液亡,神無所依。經云: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津者,庚大腸所主。三伏之義,為庚金受囚也。若亡津液,汗大泄,濕令亢甚,則清肅之氣亡。燥金受囚,風木無制,故風濕相搏,骨節煩疼,一身盡痛。亢則害,承乃制也。五月常服五味子,是瀉丙火,補庚金大腸,益五臟之元氣。壬膀胱之寒,已絕於巳,癸腎水已絕於午,今更逢濕旺,助熱為邪,西方北方之寒清絕矣。聖人立法,夏月宜補者,補天元真氣,非補熱火也,令人夏食寒是也。為熱傷元氣,以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生脈。脈者,元氣也。

丹溪,曰:夏月陽氣盡出於地,人之腹屬地,氣於此時浮於肌表,散於皮毛,腹中之陽虛矣。經曰:夏氣在經絡,長夏氣在肌肉。所以表實者里必虛,世言夏月伏陰在內,此陰字,有虛之義,若作陰冷看,誤甚矣。前人治暑,有用玉龍丹、大順散、桂苓丸,單煮良薑。與縮脾飲,用草果等。蓋以涼臺水館,陰木寒泉,水果冰雪之傷,自內及外,不用溫熱,病何由安,非為伏陰而用也。火令之時,流金鑠石,何冷之有。孫真人生脈散,令人夏月服之,非虛而何。

白話文:

【討論中暑應補充真氣】

東垣先生表示,當脾胃功能較弱,尤其是在六、七月間,正值河水漲溢、雨水連綿的季節,周圍環境濕度高,人們容易出汗,導致衣物濕透,身體感到沉重且呼吸短促。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四肢乏力,行走不穩,腳步踉蹌,視線模糊的現象,這都是腎臟和膀胱機能衰竭的徵兆,必須立即施救。應該滋養肺部功能來補充水分的來源,同時讓大腸避免受到邪熱的侵襲,防止過度排汗。若排汗過多,會導致體內津液流失,使精神失去依託。根據古籍記載,津液充足,精神才能自然生成。津液主要由大腸控制。在三伏天,大腸的功能受到限制。如果津液大量流失,排汗過多,濕氣過盛,那麼清肅之氣就會消失。大腸功能受限,肝木失去控制,因此風濕兩邪相互作用,造成骨節疼痛,全身疼痛。當某種力量過度強烈時,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只有適當的調節才能達到平衡。五月時常服用五味子,可以抑制心火,補充大腸的功能,增強五臟的元氣。膀胱的寒氣在巳時已經消逝,腎臟的水氣在午時也已經耗盡,現在再遇到濕氣旺盛,助長了熱邪,西北方的寒涼之氣已經完全消失。聖賢們制定的夏季補養法,是要補充天空的真正氣息,並非補充熱氣,而是讓人們夏天食用寒涼的食物。因為熱邪會傷害元氣,所以可以使用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等藥材來生發脈動。脈動,就是元氣的表現。

丹溪先生表示,在夏季,地面上的陽氣全部散發出來,人體腹部屬地,因此在此時,腹部的氣會上升到肌膚表面,散發到皮毛之間,使得腹部的陽氣變得虛弱。古籍上說:夏季的氣候影響經絡,長夏的氣候影響肌肉。所以,外表看似強壯的人,其內部往往虛弱。有人認為夏季身體內部存在陰冷,但這裡的“陰”字,其實是指虛弱的意思,如果誤解為陰冷,那就大錯特錯了。前人治療中暑,會使用玉龍丹、大順散、桂苓丸,單獨煮薑湯或縮脾飲,這些藥方都含有草果等成分。這些藥方主要是用於因涼亭、水館、陰暗的樹木、寒冷的泉水以及冰冷的水果和雪糕等造成的內外兼受的傷害,而不是因為身體虛弱而使用的。在酷熱的季節,即使金石也會融化,哪裡還有寒冷可言。孫真人提倡的生脈散,讓人們在夏季服用,正是因為夏季人體內部虛弱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