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五 (2)
卷十五 (2)
1. 脈法
脈弦而滑,兩手或浮而弦,或浮而滑,或沉而遲,或緊而洪,或洪而數,或沉而遲,胸中有寒飲。洪數者,痰熱在膈間,時吐酸水,欲成胃反也。
白話文:
脈搏強勁且流暢,雙手可能出現浮動、彈性或光滑的情況,或者深沈緩慢,或是緊繃高亢,或是高亢快速,或是深沈緩慢。胸部有寒冷的液體。那些高亢快速的人,可能是因為肺部積聚了痰和熱氣,在喉嚨之間不時地會吐出酸性的液體,這可能會導致胃逆轉現象。
2. 治濕熱作酸方
清郁二陳湯,治酸水刺心,及吞酸嘈雜。
陳皮,半夏(薑汁炒),茯苓,香附,黃連(炒),梔子(炒,各一錢),蒼朮(制),川芎,枳實(炒,各八分),白芍藥(炒,七分),神麯(炒,五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此方名為「清鬱二陳湯」,用於治療胃酸上湧,刺痛心口,以及吞酸嘈雜等症狀。
藥材配方
- 陳皮、半夏(用薑汁炒制)、茯苓、香附、黃連(炒制)、梔子(炒制),各一錢
- 蒼朮(制)、川芎、枳實(炒制),各八分
- 白芍藥(炒制),七分
- 神麴(炒制),五分
- 甘草,三分
備註
- 此處的「錢」和「分」為古代重量單位,現代常用克或毫克來衡量。
- 藥材的具體用量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 建議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水煎服。或為丸服,尤效。
清胃湯,治胃熱吐酸。
黃連(用吳茱萸同炒,去吳茱萸不用),陳皮(各三錢),茯苓,蒼朮,黃芩(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食前服。
蒼連湯,治吐酸。
蒼朮(米泔制),黃連(薑汁炒),陳皮,半夏(薑汁炒),茯苓,神麯(炒,各一錢),吳茱萸(炒),砂仁(各五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取一劑份量,加入生薑三片,用水煎煮服用。也可以製成丸劑服用,效果更佳。
清胃湯用於治療胃熱導致的嘔吐酸水。
配方:黃連(用吳茱萸同炒,去吳茱萸不用),陳皮(各三錢),茯苓,蒼朮,黃芩(各一錢),甘草(五分)
將藥材切碎,用水煎煮,飯前服用。
蒼連湯用於治療嘔吐酸水。
配方:蒼朮(米泔水浸泡),黃連(薑汁炒),陳皮,半夏(薑汁炒),茯苓,神麴(炒,各一錢),吳茱萸(炒),砂仁(各五分),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加減平胃散,治吞酸,吐酸。
蒼朮,陳皮,香附,砂仁,黃連(炒),梔子(炒),吳茱萸(各一錢),甘草(三分)
上銼,加生薑,煎服。
茱連丸(一名咽醋丸),治胃中濕熱抑遏肝火,令人吞酸。
吳茱萸(湯泡),陳皮(去白),黃芩(炒,各五錢),黃連(陳壁土炒,一兩),蒼朮(米泔浸,七錢半)
一方加茯苓、半夏、桔梗,名九味茱連丸。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津液嚥下。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加三片生薑,水煎煮,溫熱服用。
加減平胃散可以治療吞酸、吐酸。
藥材包括:蒼朮、陳皮、香附、砂仁、炒黃連、炒梔子、吳茱萸(各一錢)、甘草(三分)。
將藥材切碎,加生薑煎服。
茱連丸,又稱咽醋丸,可以治療胃中濕熱抑制肝火,導致吞酸的症狀。
藥材包括:湯泡吳茱萸、去白陳皮、炒黃芩(各五錢)、陳壁土炒黃連(一兩)、米泔浸蒼朮(七錢半)。
其中一種方劑還加了茯苓、半夏、桔梗,稱為九味茱連丸。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神麴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顆,用津液送服。
回令丸(一名佐金丸),瀉肝火,行濕,為之反佐;開痞結,治肝邪,可助補脾藥。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
上為末,粥丸服。一方茱、連二味,隨時令寒熱,迭為佐使。寒月倍茱萸,熱月依本方。
參萸丸,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又云:治濕熱滯氣者,濕熱甚者,用之為嚮導。
吳茱萸(水浸一宿,焙),黃連(薑汁炒),甘草(各一兩),滑石(六兩)
上為末,飯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白湯下。一方無黃連。
白話文:
回令丸(一名佐金丸)
回令丸,又名佐金丸,能瀉肝火,行濕氣,屬於反佐之法;也能開解痞結,治療肝邪,有助於補脾藥物。
組成:
- 黃連(六兩)
- 吳茱萸(一兩)
製法:
將黃連和吳茱萸研磨成粉末,製成粥丸服用。
用法:
有一種用法是根據季節寒熱,調整黃連和吳茱萸的比例。寒月(冬季)時,吳茱萸的比例增加一倍;熱月(夏季)則依本方比例服用。
參萸丸
參萸丸,上可治療吞酸,下可治療自利(腹瀉)。亦有說法認為,此方可治療濕熱滯氣,對於濕熱較重者,可作為嚮導方。
組成:
- 吳茱萸(水浸泡一夜,焙乾)
- 黃連(薑汁炒)
- 甘草(各一兩)
- 滑石(六兩)
製法: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製成飯丸,大小如桐子。
用法:
每次服用七八十丸,飯後用白湯送服。亦有方劑不含黃連。
3. 治食積作酸方
加味平胃散,治吞酸,或宿食不化。
蒼朮(生用),陳皮,厚朴(生用),甘草(炙),神麯(炒),麥芽(炒,各一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水煎服。
八味平胃散,治飲食傷於胃脘,每晨吐清酸水數口,或膈間常如酸折。
厚朴(去皮,薑汁炒),升麻,射干(米泔浸),茯苓(各一兩半),大黃(蒸),枳殼(去穰,麩炒),甘草(炙,各一兩),芍藥(半兩)
白話文:
加味平胃散用於治療吞酸或宿食不化。藥方包括生蒼朮、陳皮、生厚朴、炙甘草、炒神麴、炒麥芽各一錢。將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五錢,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八味平胃散用於治療飲食傷及胃脘,表現為早晨吐出少量清酸水,或胸膈常有酸脹感。藥方包括去皮薑汁炒厚朴、升麻、米泔浸射干、茯苓各一兩半,蒸大黃、去穰麩炒枳殼、炙甘草各一兩,芍藥半兩。
上銼,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熱服。
曲術丸,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痛,或口吐清水。
神麯(炒,三兩),蒼朮(米泔浸炒,一兩半),陳皮(去白,一兩)
上為細末,生薑汁另煮,神麯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薑湯下。《三因方》有砂仁一兩。
丹溪方,治因外感涼氣與宿食相搏,心下酸戚,吐清水。
青皮(三錢),人參,紫蘇,枳殼,木通,甘草(各二錢),黃芩,桔梗(各一錢半),麻黃(五分)
上銼,水煎服。
白話文:
每服藥粉四錢,用一杯水煎煮,煎到剩下七分,空腹的時候趁熱服用。
「曲術丸」可以治療胃脘積食留下的食物殘渣和水液,導致的胸口酸痛,或者嘔吐清水的症狀。
將神麴炒至三兩,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至一兩半,陳皮去除白色部分,取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另外用生薑汁煮沸,將神麴糊成丸子,大小如同桐子一般,每次服用七十丸,用薑湯送服。《三因方》中記載,此方還可以使用砂仁一兩。
「丹溪方」可以治療因外感寒氣與胃內積食相互作用,導致的胸口酸痛,嘔吐清水的症狀。
青皮三錢,人參、紫蘇、枳殼、木通、甘草各二錢,黃芩、桔梗各一錢半,麻黃五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用水煎服。
4. 治痰火作酸方
加味二陳湯,治痰火停食,腐化酸水,吐出黃臭,或醋心不安。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山楂,神麯,桔梗,南星,枇杷葉,黃連,竹茹
上銼,加生薑煎,臨熟入薑汁一匙,調服。
清痰丸,治吞酸嘈雜。
白話文:
加味二陳湯
功效: 治痰火停食,腐化酸水,吐出黃臭,或醋心不安。
藥材:
- 陳皮
- 半夏
- 茯苓
- 甘草
- 山楂
- 神麴
- 桔梗
- 南星
- 枇杷葉
- 黃連
- 竹茹
用法:
- 將上述藥材切碎。
- 加生薑水煎煮。
- 快煮熟時加入一匙薑汁。
- 調勻服用。
清痰丸
功效: 治吞酸嘈雜。
蒼朮(三兩),香附子(一兩半),半夏,瓜蔞仁(各一兩),黃連,黃芩(各五錢)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茶清下。
黃連清化丸,治吞酸挾瘀血者。
黃連(一兩),吳茱萸(洗,炒,一錢),半夏(一兩半),陳皮(半兩),桃仁(二十四個,研)
上為末,神麯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生薑湯下。
白話文:
方劑一
- 蒼朮(三兩)
- 香附子(一兩半)
- 半夏(一兩)
- 瓜蔞仁(一兩)
- 黃連(五錢)
- 黃芩(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後用清茶送服。
此方名為「黃連清化丸」,主治吞酸且伴有瘀血者。
方劑二
- 黃連(一兩)
- 吳茱萸(洗淨,炒,一錢)
- 半夏(一兩半)
- 陳皮(半兩)
- 桃仁(二十四個,研磨成粉)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神麴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百丸,用生薑湯送服。
火鬱越鞠丸,治七情怫鬱,吞酸,小便赤,脈來沉數。
蒼朮(米泔浸),山梔子(黑炒),香附(童便浸),撫芎,神麯(炒),青黛(飛)
上為末,水丸服。
一方,治中風,痰涎眩瞑,嘔吐酸水,頭痛惡心。
半夏(二兩),南星,白附子(各一兩,俱生用)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以生曲裹衣,陰乾,服十丸至二十丸,生薑湯下。
白話文:
火鬱越鞠丸,用來治療七情鬱結,胸口泛酸,小便發黃,脈象沉而數的症狀。
藥方如下: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山梔子用黑豆炒制,香附用童子尿浸泡,川芎,神麴炒制,青黛研磨成粉。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製成丸藥服用。
另一方,用來治療中風導致的痰涎阻塞、頭昏眼花、嘔吐酸水、頭痛噁心的症狀。
藥方如下:半夏兩錢,南星、白附子各一錢,都是生用。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滴水丸,大小如桐子般,用生麵裹衣,陰乾後,每次服用十到二十顆,用生薑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