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上 (21)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上 (21)

1. 脈法

脈弦而滑,兩手或浮而弦,或浮而滑,或沉而遲,或緊而洪,或洪而數,或沉而遲,胸中有寒飲。洪數者,痰熱在膈間,時吐酸水,欲成胃反也。

白話文:

脈象如果呈現弦而且滑,雙手的脈象可能呈現浮且弦,或者浮且滑,或者沉且遲,或者緊且洪,或者洪且數,或者沉且遲,這表示胸中有寒涼的水分積聚。

如果脈象洪且數,這表示痰和熱氣積聚在膈肌之間,可能會不定時吐出酸水,有形成胃部反流的傾向。

2. 治濕熱作酸方

清郁二陳湯,治酸水刺心,及吞酸嘈雜。

陳皮,半夏(薑汁炒),茯苓,香附,黃連(炒),梔子(炒,各一錢),蒼朮(制),川芎,枳實(炒,各八分),白芍藥(炒,七分),神麯(炒,五分),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水煎服。或為丸服,尤效。

清胃湯,治胃熱吐酸。

黃連(用吳茱萸同炒,去吳茱萸不用),陳皮(各三錢),茯苓,蒼朮,黃芩(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食前服。

蒼連湯,治吐酸。

蒼朮(米泔制),黃連(薑汁炒),陳皮,半夏(薑汁炒),茯苓,神麯(炒,各一錢),吳茱萸(炒),砂仁(各五分),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加減平胃散,治吞酸,吐酸。

蒼朮,陳皮,香附,砂仁,黃連(炒),梔子(炒),吳茱萸(各一錢),甘草(三分)

上銼,加生薑,煎服。

茱連丸(一名咽醋丸),治胃中濕熱抑遏肝火,令人吞酸。

吳茱萸(湯泡),陳皮(去白),黃芩(炒,各五錢),黃連(陳壁土炒,一兩),蒼朮(米泔浸,七錢半)

一方加茯苓、半夏、桔梗,名九味茱連丸。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津液嚥下。

回令丸(一名佐金丸),瀉肝火,行濕,為之反佐;開痞結,治肝邪,可助補脾藥。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

上為末,粥丸服。一方茱、連二味,隨時令寒熱,迭為佐使。寒月倍茱萸,熱月依本方。

參萸丸,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又云:治濕熱滯氣者,濕熱甚者,用之為嚮導。

吳茱萸(水浸一宿,焙),黃連(薑汁炒),甘草(各一兩),滑石(六兩)

上為末,飯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白湯下。一方無黃連。

白話文:

【治療濕熱引起的酸性反應的處方】

清鬱二陳湯,適用於治療因酸水刺激心臟,以及吞酸和混亂的症狀。

成分包括:陳皮,半夏(薑汁炒過),茯苓,香附,黃連(炒過),梔子(炒過,每種一錢),蒼朮(經過處理),川芎,炒過的枳實(每種八分),炒過的白芍藥(七分),炒過的神麯(五分),甘草(三分)。

將以上成分製成一劑,再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也可以製成丸狀服用,效果更佳。

清胃湯,用於治療胃熱導致的吐酸。

成分有:黃連(用吳茱萸同炒,但最終只使用黃連),陳皮(各三錢),茯苓,蒼朮,黃芩(各一錢),甘草(五分)。

將這些成分製成一劑,用水煎煮,飯前服用。

蒼連湯,用於治療吐酸。

成分有:蒼朮(米泔水浸泡處理),黃連(薑汁炒過),陳皮,半夏(薑汁炒過),茯苓,炒過的神麯(各一錢),炒過的吳茱萸,砂仁(各五分),甘草(三分)。

將這些成分製成一劑,再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溫服。

加減平胃散,用於治療吞酸,吐酸。

成分有:蒼朮,陳皮,香附,砂仁,炒過的黃連,炒過的梔子,吳茱萸(各一錢),甘草(三分)。

將這些成分製成一劑,再加入生薑,煎煮後服用。

茱連丸(也稱為咽醋丸),用於治療胃中的濕熱抑制肝火,使人吞酸。

成分有:吳茱萸(用水浸泡),陳皮(去除白色部分),炒過的黃芩(各五錢),陳壁土炒過的黃連(一兩),米泔水浸泡的蒼朮(七錢半)。

另一種配方還添加了茯苓、半夏、桔梗,被稱為九味茱連丸。

將這些成分磨成細粉,用神麯糊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三十丸,以唾液吞下。

回令丸(也稱為佐金丸),可以降肝火,行濕,作為反佐;打開痞結,治療肝邪,有助於補脾藥。

成分有: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

將這些成分磨成粉末,用粥製成丸子服用。另一種配方在不同季節根據寒熱程度,交替使用茱萸和黃連。在寒冷月份,茱萸的用量加倍,在炎熱月份則按照原配方。

參萸丸,上方可治療吞酸,下方可治療自利。另一種說法是:對於治療濕熱滯氣,濕熱嚴重時,可以用它作為引導。

成分有:水浸一晚並烘焙的吳茱萸,薑汁炒過的黃連,甘草(各一兩),滑石(六兩)。

將這些成分磨成粉末,用飯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八十丸,飯後用白湯送下。另一種配方不含黃連。

3. 治食積作酸方

加味平胃散,治吞酸,或宿食不化。

蒼朮(生用),陳皮,厚朴(生用),甘草(炙),神麯(炒),麥芽(炒,各一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水煎服。

八味平胃散,治飲食傷於胃脘,每晨吐清酸水數口,或膈間常如酸折。

厚朴(去皮,薑汁炒),升麻,射干(米泔浸),茯苓(各一兩半),大黃(蒸),枳殼(去穰,麩炒),甘草(炙,各一兩),芍藥(半兩)

上銼,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熱服。

曲術丸,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痛,或口吐清水。

神麯(炒,三兩),蒼朮(米泔浸炒,一兩半),陳皮(去白,一兩)

上為細末,生薑汁另煮,神麯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薑湯下。《三因方》有砂仁一兩。

丹溪方,治因外感涼氣與宿食相搏,心下酸戚,吐清水。

青皮(三錢),人參,紫蘇,枳殼,木通,甘草(各二錢),黃芩,桔梗(各一錢半),麻黃(五分)

上銼,水煎服。

白話文:

【治療食物積滯導致胃酸的處方】

第一個處方是加味平胃散,適用於治療胃酸反流或消化不良的情況。具體配方如下:使用生的蒼朮、陳皮、生的厚朴、炙甘草、炒過的神麯和麥芽(每種一錢)。將這些材料切碎後,每次服用五錢,再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

第二個處方為八味平胃散,適用於因飲食傷害胃部,導致每天早晨吐出幾口清酸水,或者胸膈之間經常感到痠痛的症狀。配方包括:去皮並薑汁炒的厚朴、升麻、米泔浸的射干、茯苓(各一兩半)、蒸過的大黃、去穰並麩炒的枳殼、炙甘草(各一兩)以及芍藥(半兩)。將這些材料切碎後,每次服用四錢,用水煎至剩七分,空腹時熱服。

第三個處方是曲術丸,針對中上腹部有食物殘留和飲水積聚,導致心口疼痛或口吐清水的情況。配方為:炒過的神麯(三兩)、米泔浸炒的蒼朮(一兩半)以及去白的陳皮(一兩)。將這些材料磨成細粉,再用生薑汁煮,神麯糊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七十丸,用薑湯送服。在《三因方》中,還有砂仁一兩。

最後一個處方是丹溪方,適用於因感受冷空氣與食物殘留相鬥,導致心口痠痛,吐清水的症狀。配方包括:青皮(三錢)、人參、紫蘇、枳殼、木通、甘草(各二錢)、黃芩、桔梗(各一錢半)、麻黃(五分)。將這些材料切碎後,用水煎煮後服用。

4. 治痰火作酸方

加味二陳湯,治痰火停食,腐化酸水,吐出黃臭,或醋心不安。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山楂,神麯,桔梗,南星,枇杷葉,黃連,竹茹

上銼,加生薑煎,臨熟入薑汁一匙,調服。

清痰丸,治吞酸嘈雜。

蒼朮(三兩),香附子(一兩半),半夏,瓜蔞仁(各一兩),黃連,黃芩(各五錢)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茶清下。

黃連清化丸,治吞酸挾瘀血者。

黃連(一兩),吳茱萸(洗,炒,一錢),半夏(一兩半),陳皮(半兩),桃仁(二十四個,研)

上為末,神麯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生薑湯下。

火鬱越鞠丸,治七情怫鬱,吞酸,小便赤,脈來沉數。

蒼朮(米泔浸),山梔子(黑炒),香附(童便浸),撫芎,神麯(炒),青黛(飛)

上為末,水丸服。

一方,治中風,痰涎眩瞑,嘔吐酸水,頭痛惡心。

半夏(二兩),南星,白附子(各一兩,俱生用)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以生曲裹衣,陰乾,服十丸至二十丸,生薑湯下。

白話文:

【治療痰火引起的胃酸方】

一、加味二陳湯:適用於因痰火阻滯、食物腐化生成酸水,導致吐出的物質呈現黃色並帶有臭味,或是感到心口像有醋在燒灼般不舒服。

藥材包括: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山楂、神麯、桔梗、南星、枇杷葉、黃連、竹茹。將這些藥材混合後,加入生薑一同煎煮,快熟時再加入一匙薑汁,攪拌後服用。

二、清痰丸:用於治療胃中有酸性分泌物,且感覺胃部嘈雜不適。

藥材包括:蒼朮(3兩)、香附子(1兩半)、半夏、瓜蔞仁(各1兩)、黃連、黃芩(各5錢)。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50粒,飯後用淡茶水送服。

三、黃連清化丸:適用於胃酸分泌過多且伴有瘀血的情況。

藥材包括:黃連(1兩)、吳茱萸(洗淨炒過,1錢)、半夏(1兩半)、陳皮(半兩)、桃仁(24個,研碎)。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用神麯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100粒,用生薑湯送服。

四、火鬱越鞠丸:用於治療情緒鬱悶、胃酸反流,以及小便顏色偏紅、脈搏沉而快速的情況。

藥材包括:蒼朮(米泔水浸泡)、山梔子(黑炒)、香附(童便浸泡)、撫芎、神麯(炒)、青黛(飛)。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用水做成丸狀服用。

五、一種配方:用於治療中風後,因痰涎過多導致視線模糊,同時伴隨嘔吐酸水和頭痛惡心。

藥材包括:半夏(2兩)、南星、白附子(各1兩,皆生用)。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滴水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外層用生麯包裹,陰乾後,每次服用10至20粒,用生薑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