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治方

人參,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白朮,甘草(炙),木香,丁香(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湯食前送下。

胡椒理中丸

白朮(五兩),陳皮(去白),良薑,蓽撥,乾薑,甘草(炙),款冬花,細辛,胡椒(各四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湯、酒、米飲任下。

沉香桂附丸,治中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等證。

沉香,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良薑(炒),官桂(去粗皮),茴香(炒),川烏(炮,去皮臍),吳茱萸(酒浸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醋煮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下,空腹食前,日進二服。忌生冷硬物。

真武湯,治傷生冷飲食,數日以後發熱腹痛,頭目昏沉,四肢疼痛,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澀,或嘔或咳,並宜服之。或已經發汗不解,仍發熱者,心下悸,頭眩暈,肉瞤動,振振欲擗地者。此由飲食停留中脘所致。

白朮,白茯苓,白芍藥(各一兩),附子(炮,一枚)

上銼,每服五錢,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前溫服。小便利者,去茯苓;大便利者,去芍藥,加乾薑;咳,加五味子、細辛、乾薑;嘔,去附子,加生薑汁。

鐵刷湯

良薑,茴香(各二兩),甘草(炙,一兩),蒼朮(米泔浸一宿,八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三片、鹽一捻,水煎,溫服,或熱酒調下。

霹靂散

用附子一枚及半兩者,炮熟取出,用冷灰培之,細研,入真臘茶一大錢同和,分二服。每服水一盞煎六分,臨熟入蜜半匙,放溫服之。

大己寒丸

蓽撥,肉桂(各四兩),乾薑(炮),良薑(各六兩)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粒,食前米飲下。

搐鼻奪命散,治陰證及中風不省人事,大效。

藜蘆,石菖蒲,穀精草,東平薄荷,頭荊葉(各二錢),川芎,細辛(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先令患者吃蔥茶一盞,後噙水在口,次以蘆管吹藥入鼻中,即時痰唾涕噴見效。一方無細辛,名通神散。

一方,治陰毒傷寒。

用烏豆一合,炒令黑煙起,入水中,煎三五沸服,候汗出回陽,立瘥。

灸陰證法,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丹田在臍下二寸,關元在臍下三寸,用艾火灸二七壯,但手足溫暖,脈至知人事,無汗要有汗,汗出即生,不暖不省者死。

熨法,治三陰中寒,一切虛冷厥逆,嘔噦,陰盛陽虛,及陰毒傷寒,四肢厥冷,臍腹痛,咽喉疼,嘔吐下利,身背強,自汗,脈沉細,唇青面黑,諸虛冷證,皆宜用之。

肥蔥(細切),麥面(各三升),鹽(二兩)

用水和勻,分作二次,於鐺鍋內炒令其熱,用重絹包之,乘熱熨臍上,冷更易一包。蔥包既冷,再用鹽水拌濕炒焦,依前用之。至煤爛不用,別取蔥面,日夜相續,熨之不住,至身體溫熱,脈壯,陽氣復來而後止。如大小便不通,用此亦可行其勢。

白話文:

[治方]

胡椒理中丸: 配方比例為白朮五兩,陳皮(去白)、良薑、蓽撥、乾薑、炙甘草、款冬花、細辛、胡椒各四兩。研磨成粉末,用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溫水、酒或米湯皆可服用。

沉香桂附丸: 治療因寒邪導致的中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等症狀。配方比例為沉香、炮附子(去皮臍)、炮乾薑、炒良薑、去粗皮官桂、炒茴香、炮川烏(去皮臍)、酒浸炒吳茱萸各等份。研磨成細粉,用醋煮成的麵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米湯送服,空腹飯前服用,每日兩次。忌食生冷硬物。

真武湯: 治療因食用生冷食物數日後出現發熱腹痛、頭昏眼花、四肢疼痛、大便溏瀉、小便或通或不通、嘔吐或咳嗽等症狀。也適用於已經發汗但症狀未解,仍然發熱,心悸、頭暈目眩、肌肉抽搐、身體顫抖,想在地上打滾等情況(此乃飲食停滯中脘所致)。配方比例為白朮、白茯苓、白芍藥各一兩,炮附子一枚。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加生薑五片,水煎服,飯前溫服。小便過多者,去除茯苓;大便過多者,去除白芍藥,加乾薑;咳嗽者,加五味子、細辛、乾薑;嘔吐者,去除附子,加生薑汁。

鐵刷湯: 配方比例為良薑、茴香各二兩,炙甘草一兩,蒼朮(米泔水浸泡一夜)八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加生薑三片、鹽少許,水煎溫服,或用熱酒調服。

霹靂散: 取炮熟附子一枚及半兩,用冷灰煨過,研磨成細粉,加入真臘茶一大錢混合,分兩次服用。每次用一盞水煎至六分,臨熟時加入半匙蜜糖,放溫服。

大己寒丸: 配方比例為蓽撥、肉桂各四兩,炮乾薑、良薑各六兩。研磨成細粉,用開水煮麵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粒,飯前用米湯送服。

搐鼻奪命散: 治療陰證及中風昏迷,療效顯著。配方比例為藜蘆、石菖蒲、穀精草、東平薄荷、頭荊葉各二錢,川芎、細辛各二錢半。研磨成細粉。服用方法:先讓患者喝一盞蔥茶,然後含水在口中,再用蘆葦管將藥粉吹入鼻中,很快就會見效(另一方無細辛,名為通神散)。

一方(治陰毒傷寒): 取烏豆一合,炒至冒黑煙,放入水中,煎煮三五沸後服用,待汗出回陽,即可痊癒。

灸陰證法: 氣海穴位於肚臍下一寸五分,丹田位於肚臍下二寸,關元位於肚臍下三寸,用艾火灸二七壯(十四壯)。灸至手腳溫暖,脈搏有力,神志清醒,無汗者需出汗,汗出則病情好轉,若身體未溫暖,神志仍不清醒則預後不良。

熨法: 治療三陰中寒、一切虛冷厥逆、嘔吐、陰盛陽虛、陰毒傷寒、四肢厥冷、臍腹疼痛、咽喉痛、嘔吐腹瀉、背部強直、自汗、脈沉細、嘴唇青紫、面色黑等一切虛寒症狀。方法:將細切肥蔥、麥麵各三升,鹽二兩用水調勻,分兩次,在鍋中炒熱,用厚絹布包裹,趁熱熨貼肚臍,冷了就換新的。蔥包冷了之後,再用鹽水拌濕炒焦,重複使用,直到蔥和麵糊都炒爛不用為止。日夜不停地熨貼,直到身體溫暖,脈搏有力,陽氣恢復才停止。如果大小便不通,也可採用此法。

(人參,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白朮,甘草(炙),木香,丁香(各等分)): 人參、炮附子(去皮臍)、乾薑、白朮、炙甘草、木香、丁香各等份。研磨成細粉,用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六七十丸,飯前用白開水送服。 (此方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