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回本書目錄

1. 卷十四

2. 噫氣

3. 論噫為火土氣鬱

準繩,云:《內經》所謂噫,即今所謂噯氣也。「宣明五氣論」曰:心為噫。「痹論」曰: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至真要大論」曰:太陽司天,少陰之復,皆為噦噫。「刺禁論」: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陰陽別論」: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脈解」:太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此乃噫從心出者也。「至真要大論」曰:厥陰在泉,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玉版論」:太陰終者善噫。「靈樞」云:足太陰是動,病腹脹善噫。又云: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仲景謂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是故能噫(衛出上焦)。又云:上焦不歸者,噫而酢酸(不歸.不至也。上焦之氣不至其部,則物不能傳化,故噫而吞酸)。由是觀之,噫者是火土之氣鬱而不得發,故噫而出。王註解心為噫之義,象火炎上,煙隨焰出,如痰閉膈間,中氣不得伸而噯者,亦土氣內郁也。

白話文:

根據醫學典籍《準繩》所述,《內經》所提及的「噫」,即今日我們常說的「噯氣」。

在《宣明五氣論》中提到,噯氣是由心臟功能異常所導致。《痹論》則進一步解釋,當心臟功能障礙,脈絡運行不暢,會出現心下悸動、突然上氣喘息、咽喉乾燥以及頻繁噯氣等症狀。《至真要大論》指出,在特定的氣候環境下,如太陽司天或少陰復發時,人體容易出現噯氣的現象。

《刺禁論》中警示,若針灸不慎傷及心臟,患者可能在一日內死亡,且臨死前可能會出現噯氣的徵兆。《陰陽別論》則描述,當二陽一陰的病態發生,主要表現為驚恐、背部疼痛、頻繁噯氣與打哈欠,這被命名為風厥。

《脈解》進一步闡釋,噯氣由太陰經脈引起,當陰氣過盛向上衝擊陽明經脈,由於陽明經絡與心臟相連,因此噯氣會從心臟處發出。這顯示噯氣源於心臟。《至真要大論》還指出,在厥陰之氣旺盛的情況下,腹部腫脹且頻繁噯氣,排便或放屁後,症狀會有所緩解。

《玉版論》提到,太陰經脈的終結階段,會有噯氣的症狀。《靈樞》亦指出,足太陰經脈失調,會導致腹部脹滿及頻繁噯氣。此外,當寒氣侵入胃部,會造成氣血逆流,自下而上擴散,再次進入胃部,進而產生噯氣。

仲景認為,上焦部位受到中焦部位的影響,如果無法達到和諧狀態,便無法正常消化,因而產生噯氣。同時他還表示,當上焦部位的功能失調,會出現噯氣伴隨酸澀的症狀,這表明上焦部位的氣血無法順利運行至其應有的位置,導致食物無法正常轉化,進而產生噯氣及吞酸。

由此可見,噯氣是由火氣與土氣鬱積無法正常發散所導致,最終通過噯氣的方式釋放出來。王氏對心臟引發噯氣的解釋,類似火焰上昇時,煙霧跟隨著火焰溢出。如同痰液阻塞在膈膜之間,中氣無法順利運行而產生噯氣,這同樣反映出土氣在體內鬱積的狀況。

4. 論噫氣雜治法

仲景,云:痞而噫,旋覆代赭湯主之。《本事方》心下蓄積痞悶,或作痛,多噫敗卵氣,枳殼散主之。丹溪云: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故成噯氣,用二陳湯加香附、梔子仁、黃連、蘇子、前胡、青黛、瓜蔞,或丸或湯服之。又云:噫氣吞酸,此係食鬱有熱,火氣衝上,用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多加青黛。李氏曰:氣盛實噯,食罷噯轉腐氣,甚則物亦噯轉,多傷食,濕熱所致。二陳湯加蒼朮、神麯、麥芽、姜炒黃連,或保和丸。不因飲食常噯者,虛也。蓋胃有濁氣,膈有濕痰,俱能發噯。六君子湯加沉香為君,厚朴、蘇子為臣,吳茱萸為使。久者勻氣丸,或蘇合香丸。甚者,靈砂以鎮墜之。葉氏曰:亦有食才下咽,未及運化,胃氣抑而作噯一兩聲者,此氣升也,不須治。

白話文:

【討論打嗝各種治療方法】

張仲景指出,若胸腹間有脹滿感且頻繁打嗝,可用旋覆代赭湯來治療。

《本事方》提到,如果胸口有積滯、悶脹,偶爾伴有劇痛,並且經常打嗝散發出類似壞蛋的味道,應使用枳殼散來治療。

丹溪表示,胃部有實火,膈肌上有濃厚的痰液,因此會形成打嗝,可用二陳湯添加香附、梔子仁、黃連、蘇子、前胡、青黛、瓜蔞等藥材,或製成藥丸或煎煮成湯服用。

他又說,打嗝與吞酸,這是因為食物消化不良且體內有熱,火氣向上衝刺,應使用黃芩為主要成分,加上天南星、半夏、陳皮輔助,若熱氣過重可再加入青黛。

李氏認為,氣盛導致的打嗝,飯後會轉為腐臭味的打嗝,嚴重時甚至可以嘗到食物的味道,這是由於飲食過量,濕熱所導致。可用二陳湯添加蒼朮、神麯、麥芽、薑炒黃連,或保和丸來治療。

如果不是因為飲食問題而常打嗝,這可能就是虛弱的徵兆。胃部有濁氣,膈肌有濕痰,都可能引起打嗝。可用六君子湯添加沉香作為主要成分,厚朴、蘇子作為輔助,吳茱萸作為調節劑。

長期如此,可使用均氣丸或蘇合香丸。嚴重者,可用靈砂來鎮定。

葉氏提到,有些人食物剛下嚥,尚未完全消化,胃氣受到抑制而產生一兩聲打嗝,這是氣上升的現象,通常無需特別治療。

5. 脈法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寸脈緊,寒之實也。寒在上焦,胸中必滿而噫。趺陽脈微而澀,微無胃氣,澀即傷脾。寒在膈而反下之,寒積不消,胃微脾傷,穀氣不行,食已自噫。寒在胸膈,上虛下實,穀氣不通,為閉塞之病。趺陽脈微澀,及寸脈緊而噫者,皆屬寒。

太陰終者,腹脹閉,噫氣嘔逆。

白話文:

如果手腕內側的脈搏顯得弱且緩慢,這表示身體的陽氣不足。脈搏緩慢,則顯示胃氣過剩,會導致打嗝、吞酸,食物不易下嚥,因為氣滯留在膈膜上方。如果寸脈緊繃,這表明是寒氣實證。寒氣停留在上焦,會讓胸部感到滿悶並頻繁打嗝。如果小腿前側的趺陽脈搏微弱且澀滯,微弱顯示胃氣不足,澀滯則代表脾臟受損。若寒氣在膈膜處卻進行了下瀉治療,會使寒氣積聚無法消除,胃氣微弱,脾臟受損,食物消化功能失調,吃東西後容易打嗝。寒氣停留在胸膈,上半身虛弱下半身實證,食物無法順利通過,造成堵塞的病症。小腿前側趺陽脈微弱澀滯,以及手腕內側寸脈緊繃並打嗝的情況,都屬於寒氣所致。

當太陰經絡出現問題時,會產生腹部脹滿、便祕、打嗝、噁心嘔吐的症狀。

6. 治方

加味二陳湯,隨證加用。

半夏,陳皮,白茯苓,甘草(炙,各一錢)

上加生薑,煎服。痰,加南星、香附;火,加軟石膏、梔子;宿食,加山楂、枳實、蒼朮、姜炒黃連。

星半湯,治噫氣,胃中有火有痰。

南星(制),半夏,軟石膏,香附(各等分)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或薑汁浸,蒸餅作丸亦可。一方加炒梔子,或單用石膏,醋糊丸服。

枳殼散,治心下蓄積痞悶,或作痛,多噫敗卵氣。

枳殼,白朮(各半兩),香附(一兩),檳榔(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日三服,不拘時。

加味六君子湯,治胃有濁氣,膈有濕痰,不因飲食,時常虛噯。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半夏,陳皮,沉香,厚朴,紫蘇子,吳茱萸

上銼,水煎服。

勻氣丸,治氣虛濁升多噯。

草豆蔻,橘皮,沉香,人參(各五錢),益智仁,檀香,大腹子(各一兩)

上為末,飯丸如桐子大,每服八十丸,淡薑湯下。

加減理中湯,治胃寒噯氣。

白朮,陳皮,乾薑(炮),甘草(炙),木香,茴香,益智,香附,厚朴

上銼,加生薑,煎服。

破郁丹,治婦人噯氣,胸緊,連十餘聲不盡,噯出氣心頭略寬,不噯即緊。

香附米(醋煮),梔子仁(炒,各四兩),黃連(薑汁炒,二兩),枳實(麩炒),檳榔,青皮(去穰),莪朮,瓜蔞仁,蘇子(各一兩)

上為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滾水送下。

丹溪方,治宣州人,與前方,證皆除,氣上築心膈,噫氣稍寬,脈之右關弱短,左關左尺長洪大而數,此肝有熱,宜瀉肝補脾。

白朮(二錢半),青皮(一錢),木通(五分),甘草(二分)

上銼,水煎,下保和丸十五粒、抑青丸二十粒。

白話文:

[治療方法]

  1. 加味二陳湯:根據病情適度增減藥物。
  • 藥材:半夏、陳皮、白茯苓、甘草(炙過,每種一錢)。
  • 服用方式:加入生薑一起煎煮服用。若有痰,則增加南星、香附;若火氣旺盛,則加入軟石膏、梔子;若有宿食,則加入山楂、枳實、蒼朮、及用薑炒過的黃連。
  1. 星半湯:治療嘔氣,胃部有火有痰。
  • 藥材:南星(製過)、半夏、軟石膏、香附(各等量)。
  • 服用方式:切碎,加入生薑,用水煎煮服用。或者用薑汁浸泡,再以蒸餅做丸服用。另一個配方則會加入炒過的梔子,或者單獨使用石膏,以醋糊做丸服用。
  1. 枳殼散:治療胸口鬱積、悶痛,或嘔氣,胃部有敗卵氣。
  • 藥材:枳殼、白朮(各半兩),香附(一兩),檳榔(二錢)。
  • 服用方式: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調和下嚥,每天三次,無需固定時間。
  1. 加味六君子湯:治療胃部有濁氣,膈膜有濕痰,非因飲食,常常虛嘔。
  • 藥材: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半夏、陳皮、沉香、厚朴、紫蘇子、吳茱萸。
  • 服用方式:切碎,用水煎煮服用。
  1. 勻氣丸:治療氣虛導致濁氣上升,嘔氣頻繁。
  • 藥材:草豆蔻、橘皮、沉香、人參(各五錢),益智仁、檀香、大腹子(各一兩)。
  • 服用方式:磨成粉末,以飯丸的方式,做成像桐子一樣大的藥丸,每次服用八十粒,用淡薑湯吞服。
  1. 加減理中湯:治療胃寒導致嘔氣。
  • 藥材:白朮、陳皮、乾薑(炮製過)、甘草(炙過)、木香、茴香、益智、香附、厚朴。
  • 服用方式:切碎,加入生薑,煎煮服用。
  1. 破鬱丹:治療婦女嘔氣,胸部緊繃,連嘔十多聲仍不停止,嘔出氣後心頭略感寬鬆,不嘔就緊繃。
  • 藥材:香附米(醋煮)、梔子仁(炒過,各四兩),黃連(薑汁炒過,二兩),枳實(麩炒過)、檳榔、青皮(去穰)、莪朮、瓜蔞仁、蘇子(各一兩)。
  • 服用方式:磨成粉末,用水丸的方式,做成像桐子一樣大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粒,飯後以滾水送服。
  1. 丹溪方:治療宣州人,服用前面的方子後症狀都已消除,但氣往上衝,心膈間嘔氣稍微緩解,脈搏右關弱短,左關左尺長洪大且頻率快,這顯示肝臟有熱,應該要清肝補脾。
  • 藥材:白朮(二錢半)、青皮(一錢)、木通(五分)、甘草(二分)。
  • 服用方式:切碎,用水煎煮,搭配保和丸十五粒、抑青丸二十粒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