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六十五 (23)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五 (23)

1. 附水丘先生紫庭治瘵秘方

又歌訣,云:

水丘道人年一百,煉得龍精並虎魄,

流傳此法在人間,聊向三天助陰德。

扶危起死莫蹉跎,此藥於人有效多,

不問陰陽並冷熱,先將脾胃與安和。

脾經虛冷易生寒,最是難將熱藥攻,

閉卻大便並上氣,為多厚朴與蓯蓉。

此法精關兩道方,病人入口便知良,

但須仔細看形候,莫向陰中錯用陽。

涕唾稠黏小便赤,乾枯四體無筋力,

烏龍膏子二十丸,便似焦枯得甘滴。

遺精夢泄腹膨高,咳嗽陰痛為患勞,

此病是陰須認識,便當急下玉龍膏。

嗽里痰涎仰臥難,陰陽交併候多端,

卻須兼服訶黎散,治取根源病自安。

七寶丸,瀉骨蒸傳屍邪氣,陽病可服。

黃連四兩為細末,用豬肚一個,洗淨,入藥末,線縫之,用童便五升,文火煮令爛干為度,以肚細切,同藥搗研,置風中吹乾,丸如桐子大,硃砂、麝香為衣,空心麥冬水下。或用陽病開關散嚥下。無硃砂亦可。

陽病開關散

柴胡(去蘆),桔梗(炒),秦艽,麥冬(去心),木通(各半兩),當歸,芍藥,木香,澤瀉,桑白皮(蜜炙),地骨皮(各一兩),甘草(炙,一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空心溫服。小便多,即病去也。

陰病開關散

當歸,赤芍,肉桂,白芷,甘草(炙,各半兩),枳殼(三錢),木香(二錢),天南星(去皮,一錢,薑汁浸一宿,焙)

上㕮咀,每服三錢,姜三片,煎七分,入無灰酒三分盞,童便三分盞,又煎七分,溫服。

起胃散,陰陽二候皆用。

黃耆(炙,二兩),白朮(炒),山藥(各一兩),人參,白芷(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加木瓜煎。或加沉香、茯苓、甘草各半兩。先服此起胃散,一二日後不問退否,兼玉龍膏服之。

烏龍膏

烏梅(去核),柴胡,紫菀,生乾地黃,木香(各一兩),秦艽(實好者),貝母(麩炒,去心),防風(各二錢),杏仁(五兩,麵炒)

上為末,皂角六十片,二十片去黑皮,醋炙為末,二十片燒灰存性,二十片湯浸,去黑皮,用精豬肉剁爛如泥,同皂角一處,入水五升,細揉汁,入童便三升,無灰酒一升,並熬如膏,和前藥末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麥門冬湯下,甚者二十日效。

玉龍膏

青蒿子,柴胡,白檳榔(各二兩),人參,生乾地黃,肉蓯蓉(酒浸一宿,炙),虎頭骨(斫開、酒炙黃赤),鱉甲(湯煮去皮裙,酒浸,炙黃赤色,各一兩),龜甲,白朮,白茯苓,木香,牡蠣,地骨皮(各半兩),當歸(三錢),硃砂(一錢),豆豉心(二合)

又加烏梅肉、枳殼。

上為末,卻以杏仁五升,壯者以童便浸,春夏七日,秋冬十日,和瓶日中曬,每日一換新者,日數足,以清水淘去皮尖,焙乾,別以童便一升,於銀石器內,以文火煎至隨手爛,傾入砂盆,用柳木槌研爛為膏,細布濾過,入酥一兩,薄荷自然汁二合,攪勻和藥,用槌擂五百下,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湯下十五丸,加至三十丸。如覺熱,減丸數服,熱少還添。

白話文:

附水丘先生紫庭治瘵秘方

水丘道人活到一百歲,煉成了龍精虎魄的功夫,將這方法傳於人間,藉此增長陰德。 拯救危急生命,不要蹉跎時間,此藥對人有效的多,不論陰陽虛實冷熱,都要先調和脾胃。脾經虛寒容易產生寒邪,最忌用溫熱藥攻治,若大便不通、氣上逆,多用厚朴和肉蓯蓉。此法精妙之處在於兩方藥劑,病人服下即知其效,但須仔細觀察病人的症狀,切勿陰虛錯用陽藥。

若病人涕唾黏稠,小便赤澀,四肢乾枯無力,服用烏龍膏二十丸,便如同枯木逢春。若病人遺精、夢泄、腹部膨脹,咳嗽、陰部疼痛,這是陰虛的病症,應當服用玉龍膏。若病人咳嗽痰多,仰臥困難,陰陽交錯,症狀複雜,則需服用訶黎散,以根治疾病。

七寶丸:瀉骨蒸,治傳屍邪氣,陽病可服用。取黃連四兩研成細末,用一個豬肚洗淨,放入藥末縫合,用童便五升,小火慢煮至乾燥為度,將豬肚切碎,和藥一起搗碎研磨,放在風中吹乾,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以硃砂、麝香為藥衣,空腹用麥冬水送服。或用陽病開關散送服。沒有硃砂也可以。

陽病開關散:柴胡(去蘆)、桔梗(炒)、秦艽、麥冬(去心)、木通(各半兩)、當歸、芍藥、木香、澤瀉、桑白皮(蜜炙)、地骨皮(各一兩)、甘草(炙,一錢)。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空腹溫服。小便增多,則病情好轉。

陰病開關散:當歸、赤芍、肉桂、白芷、甘草(炙,各半兩)、枳殼(三錢)、木香(二錢)、天南星(去皮,一錢,薑汁浸泡一夜,焙乾)。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加入無灰酒三分盞,童便三分盞,再煎至七分,溫服。

起胃散:陰陽虛實皆可用。黃耆(炙,二兩)、白朮(炒)、山藥(各一兩)、人參、白芷(各五錢)。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木瓜煎服。或加沉香、茯苓、甘草各半兩。先服用此起胃散一至二日,不論病情是否好轉,再配合玉龍膏服用。

烏龍膏:烏梅(去核)、柴胡、紫菀、生地黃、木香(各一兩)、秦艽(質量好的)、貝母(麩炒,去心)、防風(各二錢)、杏仁(五兩,麵炒)。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皂角六十片,其中二十片去黑皮醋炙研末,二十片燒成灰,二十片水浸去黑皮,用精瘦豬肉剁成泥,與皂角混合,加水五升,充分攪拌取汁,加入童便三升、無灰酒一升,熬製成膏,與藥末混合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用麥門冬湯送服,病情嚴重者,二十日可見效。

玉龍膏:青蒿子、柴胡、白檳榔(各二兩)、人參、生地黃、肉蓯蓉(酒浸一夜,炙)、虎骨(敲碎,酒炙至黃赤色)、鱉甲(水煮去皮裙,酒浸,炙至黃赤色,各一兩)、龜甲、白朮、白茯苓、木香、牡蠣、地骨皮(各半兩)、當歸(三錢)、硃砂(一錢)、豆豉心(二合),另加烏梅肉、枳殼。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杏仁五升(體質強壯者用童便浸泡,春夏七日,秋冬十日,每天換新,曬一天),清水淘洗去尖,焙乾。再用童便一升,銀器或石器中,小火慢煎至軟爛,倒入砂盆,用柳木杵搗爛成膏,用細布過濾,加入酥油一兩,薄荷汁二合,攪拌均勻,再用杵搗五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空腹溫水送服十五丸,可加至三十丸。如有發熱,則減少丸藥劑量,熱退後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