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六十五 (18)
卷六十五 (18)
1. 治七傷方
上件同煎服。
蔭按:腎者水臟,濕其類也,故感之易入而易傷。凡人呼吸之氣,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腎傷則吸微,故令短氣。腰者腎之府,腎傷而腰痛者,其勢也。濕為陰,其氣寒,陰並於下,則陽格於上,故厥逆而下冷。尺為陰,陰脈微者,下部寒也。乾薑、附子,熱物也,可以回陽燥濕。
師曰:太陽中天則寒者溫,濕者燥,故姜附可以治寒濕。蔥白辛溫,可使通腎氣,人尿豬膽性寒而質陰,用之者,一可以制姜附之熱,而不使其燥烈於上焦無病之分;一可以同寒濕之性,而引姜附直達下焦受病之區。此佐以所利,和以所宜,乃兵家之嚮導也。
玉屏風散,六曰風雨寒濕傷形,形傷則皮膚枯槁,宜此方主之。
黃耆,防風(各一兩),白朮(二兩)
上水煎服。
蔭按:外冒風雨,則寒濕不免矣。以外得之,故令傷形而皮膚枯槁。然皮膚之間,衛氣之所居也。《靈樞經》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者也。故峻補其衛氣而形斯復矣。黃耆甘溫,補表之聖藥也,得防風而功愈速,故以防風等之。白朮益脾,脾主肌肉,故以白朮倍之。
三藥者,皆補氣之品。《內經》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此之謂也。方名曰玉屏風,亦是以其補益衛氣,足以為吾身之倚襲耳。
升陽益胃湯,七曰大怒恐懼傷志,志傷則恍惚不樂,宜此方主之。
羌活,獨活,防風,柴胡,白朮,茯苓,黃耆,人參,半夏,甘草,陳皮,黃連,澤瀉,白芍藥
上水煎服。
蔭按:怒則氣上,恐則氣下,一怒一恐,拂於膻中,則志意不得舒暢,故曰傷志。志者腎之所主,而暢於膻中。膻中者,兩乳之間,心君之分也。神心者,神明之所出,故令不樂。下者舉之,郁者達之,故用羌獨活、防風、柴胡升舉之品。氣乖於中,脾胃受病,故用參耆苓朮橘半甘芍調胃之品。
白話文:
治七傷方
上面藥材一起煎煮服用。
腎臟屬水,性質潮濕,因此容易受到濕邪侵害而損傷。人體呼吸的氣息,呼氣經過心肺,吸氣經過腎肝。腎臟受損,吸氣就會微弱,所以會氣短。腰部是腎臟的府邸,腎臟受損導致腰痛,這是很自然的現象。濕邪屬陰,氣寒,陰邪在下,則陽氣被阻於上,所以會出現厥逆(四肢厥冷)和下半身冰冷的症狀。尺脈屬陰,陰脈微弱,表示下焦寒冷。乾薑、附子是溫熱的藥物,可以回陽祛濕。
老師說:太陽當空,則寒者需溫,濕者需燥,所以乾薑、附子可以治療寒濕。蔥白辛溫,可以通暢腎氣,人尿、豬膽性寒質陰,使用它們可以:一、制約乾薑、附子的熱性,使其不至於燥烈傷及上焦無病的部位;二、可以與寒濕的性質相合,引導乾薑、附子直達下焦受病的部位。這是輔佐藥物發揮作用,調和藥物性質,如同軍事上的先鋒部隊一樣。
玉屏風散:第六種情況是風雨寒濕侵襲身體,身體受損則皮膚枯槁,宜用此方治療。
黃耆、防風(各一兩)、白朮(二兩)
用水煎煮服用。
外受風雨,寒濕之邪不可避免。因為外感寒濕,所以導致身體受損,皮膚枯槁。然而,皮膚之間是衛氣居住的地方。《靈樞經》說:衛氣是用來溫暖肢體,充實皮膚,滋潤肌膚組織,並主管開合的。所以要峻猛補益衛氣,身體就能恢復。黃耆甘溫,是補益表氣的良藥,配合防風則功效更快,所以用量相同。白朮益脾,脾臟主肌肉,所以用量加倍。
這三味藥都是補氣的藥物。《內經》說:形體不足的,用溫補之氣來溫養它,這就是這個道理。方名叫做玉屏風散,也是因為它可以補益衛氣,足以作為我們身體的依靠。
升陽益胃湯:第七種情況是大怒恐懼傷及心志,心志受損則精神恍惚,心情不愉快,宜用此方治療。
羌活、獨活、防風、柴胡、白朮、茯苓、黃耆、人參、半夏、甘草、陳皮、黃連、澤瀉、白芍藥
用水煎煮服用。
大怒則氣往上衝,恐懼則氣往下沉,一怒一恐,衝擊到膻中(胸部),則心志不能舒暢,所以說傷及心志。心志是腎臟所主宰的,而暢達於膻中。膻中,就是兩乳之間,是心臟的部位。心神是精神明智的發源地,所以會導致心情不愉快。下陷的要把它舉起來,鬱結的要把它疏通,所以用羌活、獨活、防風、柴胡這些升舉的藥物。氣機在中間失調,脾胃受損,所以用人參、黃耆、茯苓、白朮、陳皮、半夏、甘草、白芍藥這些調和脾胃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