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六十五 (15)
卷六十五 (15)
1. 治五勞方
枸杞酒,肝勞面目青,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者,此方主之。
枸杞子(一斗),酒(二斗)
上二味,同煎服。
蔭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故謀而不決,拂而數怒,久久則勞其肝。肝,東方之色也,病則色徵於面目,故令面目色青。口苦者,肝移熱於腑,而膽汁上溢也。肝藏魂,肝勞則邪居魂室,故令精神不守,且恐畏不能獨臥也。肝氣通於目,肝和則能辨五色矣。今肝為勞傷,故令目視不明。
經曰:味為陰,味厚為陰中之陰。枸杞味厚,故足以養厥陰之陰。煮以純酒,取其泱洽氣血而已。他如六味地黃丸,亦可主用。古謂腎肝之病同一治,又謂虛則補其母,腎是肝之母,故地黃丸亦宜。
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方,腎勞背難俯仰,小便不利,有餘瀝,囊濕生瘡,小腹裡急,便赤黃者,此方主之。
熟地黃(八兩),山茱萸(去核),山藥(各四兩),澤瀉,牡丹皮(去木),白茯苓(各三兩),黃柏(鹽水炒),知母(鹽水炒,各二兩)
上為末,地黃搗膏,同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湯溫酒任下。
蔭按:腎者,藏精之臟也。若人強力入房,以竭其精,久久則成腎勞。腎主精,精主封填骨髓,腎精以入房而竭,則骨髓日枯矣,故背難俯仰。前陰者,腎之竅,腎氣足,則能管攝小便而溲溺惟宜。腎氣怯,則欲便而不利,既便而有餘瀝,斯之謂失其開闔之常也。腎者水臟,傳化失宜,則水氣留之,水氣留,則生濕熱,故令囊濕生瘡也。
小腹裡急者,此真水枯而真火無制,真水枯則命門之相火無所畏,真火無制故灼膀胱少腹之筋膜而作裡急也。便赤黃者,亦皆火之所為。熟地、山萸,味厚者也,味厚為陰中之陰,故足以補腎門之陰血。山藥、茯苓,甘淡者也,甘能制濕,淡能滲濕,故足以去腎虛之陰濕。澤瀉、丹皮,鹹寒者也,咸能潤下,寒能勝熱,故足以去腎間之濕熱。
黃柏、知母,苦潤者也,潤能滋陰,苦能濟火,故足以服龍雷之相火。夫去其灼陰之火,滋其濟火之水,則腎間之精血日生矣。王冰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此之謂也。
白話文:
治五勞方
枸杞酒:肝勞導致臉色青白,口苦,精神不集中,容易恐懼害怕,無法獨自睡覺,視力模糊者,可用此方。
將一斗枸杞子與二斗酒一起煎煮服用。
說明:肝臟是將軍之官,主管謀略。如果思慮過多而不決斷,經常煩惱發怒,久了就會傷肝。肝臟屬東方,其色青,肝病就會反映在臉色上,所以臉色青白。口苦是因為肝火移至腑臟,膽汁逆流所致。肝藏魂魄,肝勞則邪氣侵犯魂魄,所以精神不集中,恐懼害怕,無法獨自睡覺。肝氣通於目,肝臟健康就能辨別顏色。現在肝臟受損,所以視力模糊。
經書記載:味道屬陰,味道濃郁則為陰中之陰。枸杞味道濃郁,因此能滋養厥陰之陰。用純酒煎煮,目的是使氣血調和。其他藥方例如六味地黃丸,也可使用。古人認為腎肝之病同治,又說虛則補其母,腎是肝之母,所以六味地黃丸也適用。
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方:腎勞導致背部難以彎曲,小便不利,尿頻,陰囊潮濕生瘡,小腹絞痛,大便赤黃者,可用此方。
將熟地黃八兩,山茱萸(去核)、山藥各四兩,澤瀉、牡丹皮(去木)、白茯苓各三兩,黃柏(鹽水炒)、知母(鹽水炒)各二兩,研磨成粉末,地黃搗成膏狀,再與蜂蜜混合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百丸,空腹溫開水或溫酒送服。
說明:腎臟是藏精的臟器。如果房事過度,耗竭精氣,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腎勞。腎主精氣,精氣滋養骨髓,腎精耗竭,則骨髓日漸枯竭,所以背部難以彎曲。前陰是腎的竅穴,腎氣充足,就能控制小便。腎氣不足,則小便不利,排尿後還有餘瀝,這就是開闔失常。腎臟屬水臟,如果運化失常,就會導致水氣停滯,水氣停滯就會產生濕熱,所以陰囊潮濕生瘡。
小腹絞痛是因為真水枯竭,真火失控。真水枯竭,命門之火(腎陽)就沒有約束,真火失控就會灼傷膀胱和小腹的筋膜,導致絞痛。大便赤黃也是火熱之症。熟地黃、山茱萸味道濃郁,屬陰中之陰,能滋補腎陰。山藥、茯苓味道甘淡,甘能除濕,淡能利濕,能去除腎虛引起的陰濕。澤瀉、牡丹皮性寒味鹹,鹹能潤下,寒能清熱,能去除腎間的濕熱。
黃柏、知母味苦性潤,潤能滋陰,苦能瀉火,能降伏腎陽之火。去除灼傷陰的火,滋養腎水,就能使腎精日益充足。王冰說:加強腎水的功能以制約陽氣,這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