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六十五 (14)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五 (14)

1. 治五勞方

犀角地黃湯,勞心動火,吐血,衄血者,此方主之。

生犀角(鎊),生地(酒炒),白芍藥,牡丹皮

上銼,水煎,溫服。

蔭按:心屬火而主脈,過勞其心則火妄動而脈湧溢,越竅而出,則為吐為衄者,熱也。經曰:治病必求其本。故以涼心之藥主之,生犀能解心熱,生地能涼心血,白芍、丹皮酸寒之物也,酸者人肝,寒者勝熱。所以心病而治肝者,肝是心之母,木能生火,故從肝而治之,乃迎奪之兵也。

四物粱米湯,心勞吐衄,久服寒涼之劑,因壞脾胃者,此方主之。

粱米,稻米,黍米(各一升),蠟(如彈丸大,後入,以化為度)

上水煮服。

蔭按:心是脾之母,脾是心之子,脾因寒涼而壞,則必盜母氣以自養,而心益病矣。求其不殆得乎,故宜調脾益胃,調脾莫如穀氣,故用稻粱黍米。復用蠟者,取其厚腸胃云爾。此療子益母之義,昔之良醫皆用之。

半夏湯,脾勞,四肢不用,五臟皆乖,脹滿肩息,舌根苦直,不能嚥唾者,此方主之。

半夏(制),宿姜(各二兩),茯苓(去皮),白朮(土炒),杏仁(去皮尖,炒),橘皮(去白),芍藥(炒,各五錢),竹葉(二十片),大棗(五枚)

上銼,水煎服。

蔭按:脾主消磨五穀,若勞倦之後,病瘥之餘,遇適口之味,過於厭飫,脾弱不能消磨,勞於運化,久久則成脾勞。脾主四肢,故令四肢不用,五臟皆受氣於脾,脾勞而傷,則五臟皆無以稟氣,故乖而失其常。經曰:脾主行氣於三陰。脾勞則三陰之氣至胸中而還,故令肩息,脾之經脈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故令舌根苦直不能嚥唾。半夏甘辛,甘則益脾,辛則散滯。

宿姜等之,一以醒脾,一以製半夏之毒。脾喜燥而畏濕,故用白朮燥脾,茯苓滲濕。脾喜通而惡塞,故用杏仁利氣,橘皮泄氣。竹葉氣清,能去土中之火。芍藥味酸,能瀉土中之木。大棗之用,取其甘而益脾爾。

補中益氣湯,勞倦傷脾,中氣不足,懶於言語,惡食溏泄,日漸瘦弱者,此方主之。

人參,甘草(炙,各一錢),黃耆(蜜炙,一錢五分),當歸,白朮(炒),陳皮(去白),柴胡(各五分),升麻(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服。

蔭按:脾主四肢,故四肢勤動不息。又遇飢餒,無穀氣以養則傷脾,脾傷故令中氣不足,懶於言語。脾氣不足以勝穀氣,故惡食,脾弱不足剋制中宮之濕,故溏泄。脾主肌肉,故瘦弱。五味入口,甘先入脾,是方也,參耆歸術甘草,皆甘物也,故可以入脾而補中氣。中氣者,脾胃之氣也。

人生與天地相似,天地之氣一升,則萬物皆生;天地之氣一降,則萬物皆死,故用升麻、柴胡為佐,以升清陽之氣,所以法象乎天地之升生也。用陳皮者,一能疏通脾胃,一能行甘溫之滯也。是證黃耆建中湯亦可主用,見傷寒門。

白話文:

治五勞方

犀角地黃湯:用於心勞動火,吐血、鼻出血者。藥方包含生犀角、生地黃(酒炒)、白芍藥、牡丹皮。將藥材切碎,水煎服,溫服。

按語:心屬火且主脈,心過勞則心火妄動,脈氣外溢,從口鼻出血,屬熱症。古籍記載:治病必求其本。因此用涼心藥為主,生犀角能解心熱,生地黃能涼心血,白芍藥、牡丹皮性酸寒,酸入肝,寒能勝熱。治療心病而治肝,是因為肝為心之母,木能生火,故從肝論治,是策略性的治療方法。

四物粱米湯:用於心勞吐血、鼻出血,久服寒涼藥物,導致脾胃受損者。藥方包含粱米、稻米、黍米(各一升),蜂蠟(如彈丸大小,後下,待融化)。水煮服。

按語:心為脾之母,脾為心之子,脾因寒涼受損,則會奪取母氣(心氣)以自養,使心病加重。為避免病情惡化,需調養脾胃,穀物最能調養脾胃,故用稻粱黍米。加入蜂蠟,是為了保護腸胃。此方是滋養子(脾)益母(心)的良方,古之名醫皆用此方。

半夏湯:用於脾勞,四肢無力,五臟功能失調,胸悶氣短,舌根苦而直,不能吞嚥唾液者。藥方包含半夏(制)、乾薑(各二兩)、茯苓(去皮)、白朮(土炒)、杏仁(去皮尖,炒)、橘皮(去白)、白芍藥(炒,各五錢)、竹葉(二十片)、大棗(五枚)。將藥材切碎,水煎服。

按語:脾主消化吸收五穀,勞累後或疾病痊癒後,如果飲食過度,脾胃虛弱難以消化,久之則成脾勞。脾主四肢,故四肢無力;五臟皆受氣於脾,脾虛則五臟皆受影響,功能失調;脾主行氣於三陰,脾虛則三陰之氣上逆於胸,故胸悶氣短;脾經脈上行於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故舌根苦直不能吞嚥唾液。半夏甘辛,甘能益脾,辛能散滯;乾薑等藥物,一是醒脾,一是解半夏毒性;脾喜燥惡濕,故用白朮燥脾,茯苓滲濕;脾喜通惡塞,故用杏仁利氣,橘皮理氣;竹葉氣清,能清脾胃之火;芍藥味酸,能瀉肝火;大棗甘味,益脾。

補中益氣湯:用於勞倦傷脾,中氣不足,倦怠乏力,厭食腹瀉,日漸消瘦者。藥方包含人參、炙甘草(各一錢)、蜜炙黃耆(一錢五分)、當歸、炒白朮、陳皮(去白)、柴胡(各五分)、升麻(三分)。一劑量,水煎服。

按語:脾主四肢,四肢過度勞動,或飢餓營養不良,則傷脾;脾虛則中氣不足,倦怠乏力;脾氣不足,則厭食;脾虛不能制約濕邪,故腹瀉;脾主肌肉,故消瘦。五味入脾,甘味先入脾,此方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甘草皆甘味藥物,能補脾益氣。中氣指脾胃之氣。

人體與天地相似,天地之氣上升則萬物生長,下降則萬物凋零,故用升麻、柴胡升舉清陽之氣,效法天地之升降;陳皮則能疏通脾胃,並能行氣化滯。此症狀,黃耆建中湯亦可應用,詳見傷寒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