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六十五 (13)
卷六十五 (13)
1. 治五勞方
黃耆湯,五臟皆有勞,勞其肺者,短氣虛寒,皮毛枯澀,津液不通,氣力損乏,脈來遲緩者,此方主之。
黃耆(四兩),人參,白朮,桂心(各二兩),附子(三十株),生薑(八兩),大棗(十枚)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服。
蔭按:脈主氣,久於悲哀喘咳,則成肺勞。肺勞,故令氣短而聲不長,氣為陽,陽虛則寒,故令虛寒。肺主皮毛,肺勞則無津液以充膚澤毛,故令枯澀。氣有餘則物潤,津氣不足則無以化液,故令口乾而津液不通。氣壯則強,氣餒則弱,今肺為勞傷,故氣力損乏。脈來遲者為寒,緩者為虛。
黃耆、人參,甘溫者也,故能補氣。經曰:損其肺者益其氣,是故用之。桂心、附子,辛熱者也,氣虛則陰湊之而為寒,熱能壯氣,是故用之。白朮、薑、棗,脾胃藥也。經曰虛則調其母,脾是肺之母,是故用之。是方也,以上件皆是虛寒之證,故為合宜。若肺熱脈數者,非所宜也,合主二母散。
二母散,肺勞有熱,不能服補氣之劑者,此方主之。
知母(去毛炒),貝母(去心略炒,各五錢)
上共為末,水煎服。
蔭按:治肺有二法,氣虛而陰湊之,則如前方之溫補。金衰而火乘之,則如此方之滋陰。宜溫補者易愈,宜滋陰者難療。蓋火來乘金,謂之賊邪,將作肺痿,甚是難治。是方也,二母皆苦寒之品,苦能堅金,寒能勝熱,故昔人主之。
人參固本丸,肺勞虛熱,此方調之。
人參(二兩),天冬(去心炒),麥冬(去心炒),生地(姜酒炒),熟地黃(各四兩,砂仁沉香炒)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溫湯下。
蔭按:本猶根也,肺主氣,根于丹田,肺畏火,而制火必本於腎水,故用人參益氣,二冬清氣,熟地補腎,生地涼腎。劑之為丸,用之於下,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也,非固本而何。或問補腎何以用人參,余曰:大氣周流,無臟不有,故人參之用,亦無處不宜。今得滋陰之品以君之,則亦上行而補下矣。
天王補心丹,過勞其心,忽忽喜忘,大便難,或時溏利,口內生瘡者,此方主之。
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玄參(炒),丹參(炒),遠志(炒),桔梗(各五錢),生地(酒洗,四兩),五味(炒),當歸(酒洗),麥冬(去心炒),天冬(去心炒),柏子伯(炒去油),酸棗仁(炒,各一兩,去油)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後臨臥,用燈心棗湯下。
蔭按:心者,神明之臟。過於憂愁思慮,久久則成心勞,心勞則神明傷矣,故忽忽喜忘。心主血,血濡則大便潤,血燥故大便難,或時溏利者,心火不足以生脾土也。口內生瘡者,心虛而火內灼也。
人參養心,當歸養心血,天麥冬所以益心津,生地丹玄所以解心熱,柏仁、遠志所以養心神,五味、棗仁所以收心液,茯苓能補虛,桔梗能利膈,諸藥專於補心,勞心之人宜常服也。此方之傳未考,所自偈云:昔者志公和尚日夕講經,鄧天王憫其勞也,錫以此方,因得名焉,載在經藏,今未辨其真偽,異日廣求佛典而搜之。
白話文:
治五勞方
黃耆湯,適用於五臟皆勞累,尤其肺部勞損者。症狀包括氣短、畏寒、皮膚乾燥粗糙、津液不足、體力衰竭、脈搏遲緩。
藥方組成:黃耆(四兩)、人參、白朮、桂心(各二兩)、附子(三十株)、生薑(八兩)、大棗(十枚)。 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煎服。
按語:脈象反映氣的盛衰。長期悲傷、咳嗽,會導致肺勞。肺勞則氣短、聲音低微,因氣屬陽,陽虛則寒,故而畏寒。肺主皮毛,肺勞則津液不足,使皮膚乾燥粗糙。氣盛則津液充盈,津液不足則口乾。氣足則強壯,氣虛則衰弱,肺受損傷,故體力衰竭。脈搏遲緩屬寒虛。
黃耆、人參甘溫,能補氣。經書記載:「損其肺者益其氣」,故此方用之。桂心、附子辛熱,氣虛則陰寒,熱能壯氣,故用之。白朮、薑、棗是健脾胃藥。經書記載:「虛則調其母」,脾為肺之母,故用之。此方針對肺虛寒證,故而合宜。若肺熱脈數,則不宜服用,應改用二母散。
二母散,適用於肺勞伴有熱證,不能服用補氣藥者。
藥方組成:知母(去毛炒)、貝母(去心略炒,各五錢)。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煎服。
按語:治療肺病有兩種方法:氣虛陰寒者,用溫補之法;金衰火旺者,用滋陰之法。溫補者易治癒,滋陰者療效較差。火邪乘金,稱為賊邪,將導致肺痿,非常難治。此方知母、貝母皆苦寒,苦能堅金,寒能勝熱,故古人以此方治療。
人參固本丸,適用於肺勞伴有虛熱者。
藥方組成:人參(二兩)、天冬(去心炒)、麥冬(去心炒)、生地(姜酒炒)、熟地黃(各四兩,砂仁沉香炒)。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百丸,空腹溫水送服。
按語:「本」指根本,肺主氣,根源於丹田。肺畏火,而制火必依靠腎水,故用人參益氣,天冬、麥冬清熱生津,熟地補腎,生地涼血。製成丸劑服用,壯水主以制陽火,故名固本。有人問為何補腎用人參,答曰:氣血周流,五臟皆有,故人參應用廣泛。今以滋陰藥為君,則亦能上行補下。
天王補心丹,適用於心勞過度,心神恍惚,健忘,便秘或大便溏瀉,口腔潰瘍者。
藥方組成: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玄參(炒)、丹參(炒)、遠志(炒)、桔梗(各五錢)、生地(酒洗,四兩)、五味子(炒)、當歸(酒洗)、麥冬(去心炒)、天冬(去心炒)、柏子仁(炒去油)、酸棗仁(炒,各一兩,去油)。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煉蜜為丸,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百丸,飯後睡前服用,用燈芯草煎水送服。
按語:心主神明,過度憂愁思慮,久之則心勞,心勞則神明受損,故恍惚健忘。心主血,血濡則大便通暢,血燥則便秘,或溏瀉者,是心火不足以生脾土。口腔潰瘍是心虛火旺。
人參養心,當歸養血,天冬、麥冬益心津,生地、玄參解心熱,柏子仁、遠志養心神,五味子、酸棗仁收斂心液,茯苓補虛,桔梗利膈。諸藥專補心,心勞之人宜常服。此方來源未考,傳說志公和尚日夕講經,鄧天王憫其勞累,賜予此方,故名天王補心丹,記載於經藏,真偽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