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上 (1)
卷一·上 (1)
1. 論中風形狀之異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怢,陀骨切,音突,忽忘也。慄,懼也,卒振寒貌)。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腧(風由太陽經入者,自背而下,凡臟腑之腧皆附焉,故邪必行諸脈腧),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僨䐜(昌真切,音嗔,肉脹起也)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癘者,有榮氣熱胕(腐同),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風寒客於血脈,久留不去則榮氣化熱,皮膚胕潰,氣血不清,敗壞為病,故脈要精微論曰,脈風成為癘也)。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此明風邪內至五臟也)。風中五臟六腑之腧,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自上文風氣循風府而上至此,共七種,所以明或有風也,故有其病各異,其名不同之義)。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無常方然者,言變化之多,而其致之者,則皆因於風氣耳)。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凡察病之法,皆謂之診。凡致病之害,皆謂之能)。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皏普硬切,烹上聲,淺白也)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瘥,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唇舌焦燥,津液干絕),善怒嚇(驚也),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兼唇而言),其色赤。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氣並於肺則悲,肝病而肺氣乘之,故善悲),色微蒼,嗌(音益)干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厖(莫江切,音忙,浮慘貌)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炱,隱曲(隱曲,陰道也)不利,診在肌上(肌肉本主於脾,今其風水合邪,反侮乎土,故診在肌上),其色黑。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失衣,則陽明受寒於外,故為䐜脹;食寒,則胃氣受傷於內,故為泄瀉)。診形瘦而腹大(此下當洋明六腑之病,而止言胃風者,以胃為六腑之長,即如本輸篇所謂大腸小腸皆屬於胃之意。胃病則腑在其中矣)。首風之狀(首為諸陽之會,因沐中風),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凡患首風者,止作無時,故凡於風氣將發,必先風一日而病甚,頭痛,以陽邪居於陽分,陽性先而速也,先至必先衰,是以至其風日,則病少愈。內,謂房室之內,不可出者,畏風寒也)。漏風之狀(漏風之病,因於飲酒中風),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泄風之狀(泄風者,表不固也),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漬(前知切,身半以上,汗多如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帝曰:善。
白話文:
黃帝問道:風吹到人身上,會引起不同的症狀,像是寒熱交替、內熱、內寒、癘風、偏枯,甚至只是單純的風邪。這些病症各有不同的表現,名稱也不一樣。有些風邪甚至會深入五臟六腑,讓人摸不著頭緒,實在讓人苦惱,希望岐伯能為我解惑。
岐伯回答:風邪藏在皮膚與肌肉之間,既不能往內滲透,也不能往外散發。風邪善於流動,而且變化多端。毛孔張開時,就會感到寒冷,毛孔閉合時,就會感到悶熱。風邪若造成寒症,就會導致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若造成熱症,就會消耗肌肉,讓人感到渾身發冷,食欲不振,這就是所謂的寒熱交替。
風邪與陽明經氣一起進入胃部,沿著經脈向上走,到達眼角。如果體型肥胖,風邪就難以向外散發,就會造成內熱,導致眼睛發黃。如果體型瘦弱,風邪就會向外散發,導致內寒,引發眼淚流出。
風邪與太陽經氣一起進入體內,會沿著經脈和穴位流動,散布在肌肉之間,與衛氣相互作用。如果經脈流通不暢,就會導致肌肉腫脹、疼痛,甚至出現瘡瘍。衛氣凝滯不通,就會導致肌肉失去知覺。
癘風是指榮氣因熱而腐敗,氣血不清淨,導致鼻樑塌陷,臉色蒼白,皮膚潰爛。風寒停留在經脈中,久久不散,這就是癘風,也稱為寒熱交替。
春季甲乙木主風,在春季受風邪侵襲,就會導致肝風;夏季丙丁火主熱,在夏季受風邪侵襲,就會導致心風;季夏戊己土主濕,在季夏受邪氣侵襲,就會導致脾風;秋季庚辛金主燥,在秋季受邪氣侵襲,就會導致肺風;冬季壬癸水主寒,在冬季受邪氣侵襲,就會導致腎風。
風邪侵犯五臟六腑的經脈和穴位,也會引起臟腑的風邪,分別進入不同的臟腑,造成不同的病症,稱為偏風。
風邪沿著風府穴向上走,就會導致腦風;風邪進入系頭穴,就會導致目風眼寒;飲酒後受風,就會導致漏風;房事後出汗受風,就會導致內風;洗完澡受風,就會導致首風;久風侵襲內臟,就會導致腸風腹瀉;風邪停留在皮膚與肌肉之間,就會導致泄風。
因此,風邪是百病之源。風邪的變化多端,會演變成各種不同的疾病。造成風邪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黃帝問道:五臟受風,各自表現出不同的症狀,希望岐伯能告訴我如何辨別這些症狀以及它們會造成什麼樣的病變。
岐伯回答:肺風的症狀,包括多汗、怕風、面色蒼白、偶爾咳嗽、呼吸急促,白天症狀減輕,晚上加重,觀察眉上,顏色發白。
心風的症狀,包括多汗、怕風、口唇乾燥、津液缺乏、容易發怒、面部發紅,病情嚴重時言語不清,觀察嘴唇,顏色發紅。
肝風的症狀,包括多汗、怕風、容易憂傷、面色青白、咽喉乾燥、容易發怒、排斥女性,觀察眼下方,顏色發青。
脾風的症狀,包括多汗、怕風、身體倦怠、四肢乏力、面色淡黃、食慾不振,觀察鼻樑,顏色發黃。
腎風的症狀,包括多汗、怕風、面色浮腫、腰背疼痛、站立不穩、面色發黑、排尿困難,觀察肌肉,顏色發黑。
胃風的症狀,包括頸部多汗、怕風、飲食不下、胸悶氣短、腹脹、脫衣服就會感到腫脹、吃冷的食物就會腹瀉,觀察身形,身體消瘦,腹部膨脹。
首風的症狀,包括頭面部多汗、怕風,在風邪發作前一天症狀加重,頭疼難忍,無法外出,等到風邪發作那天,症狀就會減輕。
漏風的症狀,包括多汗、不能單獨穿衣、吃飯時會出汗,嚴重時還會氣喘、怕風、衣服經常被汗水浸濕、口乾舌燥、無法勞動。
泄風的症狀,包括多汗、汗水浸濕衣服、口乾舌燥、上半身出汗多,像被水浸泡一樣、不能勞動、全身疼痛、感到寒冷。
黃帝說:很好!
樓氏,曰:上五臟風證,多汗惡風,其治法用仲景桂枝湯之類。孫真人皆灸本臟背腧,兼用續命湯治之。(腧,春遇切,音戍,五臟腧穴)
千金,云:岐伯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風痱,於身無痛,四肢不收;三曰風懿,奄忽不知人;四曰風痹,諸痹類風狀。
選要,云:風之為病,種類甚多,大要有四:一曰偏枯,謂血氣偏虛,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間疼痛;二曰風痱,謂神智不亂,身體無痛,四肢不舉,一臂不遂;三曰風懿,謂忽然迷僕(芳故切,音赴,僵也,僵也),舌強不語,喉中窒塞,噫噫有聲;四曰風痹,謂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其人身頑肉厚,不知痛癢,風多則走注,寒多則疼痛,濕多則重著。在筋則筋屈而不伸,在脈則血凝而不流,在肉則不仁,在骨則隆重是也。
白話文:
樓氏提到,對於五臟受到風邪影響的症狀,如多汗和畏寒,可以使用仲景的桂枝湯等方劑來治療。孫真人則主張應針灸五臟的背部腧穴,同時可以配合續命湯對症處理。
千金醫典中提到,岐伯對中風的病症有四種類型:第一種是偏枯,表現為半身不遂;第二種是風痱,體無痛楚,四肢無法活動;第三種是風懿,突然失去意識;第四種是風痹,各種痹症皆類似風的症狀。
選要則描述,風病的種類非常多,但大致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偏枯,意味著血氣虛弱,半身不遂,肌肉萎縮,骨頭間疼痛;第二類是風痱,神智正常,但身體無痛,四肢無法動,可能一隻手無法活動;第三類是風懿,指突然失去知覺,舌頭僵硬無法說話,喉嚨感到堵塞,出現怪聲;第四類是風痹,指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痹症。這種情況下,患者的肌肉很厚,不會感到痛癢,風邪多則活動不便,寒邪多則感到疼痛,濕邪多則感到沉重。若在筋中則筋會彎曲而無法伸展,若在脈中則血液會凝滯而不流動,若在肉中則感覺麻木,若在骨中則出現隆起的症狀。
綱目,曰:仲景云: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無擇諸方論中,所謂左癱右瘓者。蓋邪氣中人,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空媧切,音跬,口戾不正也)僻不遂也。風懿者,以心悶閉不能言,但噫噫(音醫,痛傷之聲也)作聲。蓋肺氣入心則能言,邪氣中心,肺涎(徐延切)潮塞,故使然也。四肢緩縱為風痱者,以風邪散注於關節,氣不能行,故使四肢不遂也。舌強不能言者,以風入心脾經,心之別脈,繫於舌本,脾之脈,連舌本,散舌下,今風邪入其經絡,故舌不轉而不能言也。四肢拘攣者,以中風冷,邪氣入肝臟,使諸經攣急,屈而不伸也。風柔者,以風熱入於肝臟,使諸經張緩而不收也,故經曰:寒則攣急,熱則弛張。風顫(音戰)者,以風入於肝臟經絡,上氣不守正位,故使頭招面搖,手足顫掉也,風喑(音音)者,以風冷之氣客於中,滯而不能發,故使口噤而不能言也。與前所謂涎塞心肺同候,此以口噤為差耳。腲(鄔賄切,舒遲貌)腿風者,半身不遂,失音不語,臨事不前,亦偏中於心肺經所致也。
白話文:
《本草綱目》中記載:張仲景說:風邪侵入人體,導致半身不遂或僅手臂不遂,這屬於痺症,脈象微弱而數,是中風所致。不論哪種醫書論述,都將這稱為「左癱右瘓」。這是因為邪氣入侵人體,邪氣反向緩慢,而正氣則急迫,正氣牽引邪氣,導致肢體歪斜不遂。
風邪侵襲較重者,會出現心悶閉塞、不能言語,只能發出「噫噫」的聲音。這是因為肺氣入心則能言語,邪氣入侵心臟,肺部的津液阻塞心臟,因此才會如此。
四肢鬆弛無力,稱為風痱,是風邪散佈到關節處,氣血運行不暢,導致四肢不遂。
舌頭僵硬不能說話,是風邪入侵心脾經,心經的支脈連接舌根,脾經的脈絡連接舌根,並散佈到舌下,如今風邪入侵經絡,所以舌頭無法轉動,不能說話。
四肢拘攣,是中風寒邪侵入肝臟,導致經脈收縮緊繃,彎曲不能伸展。
風邪輕微者,則風熱侵入肝臟,使經脈舒張而不收縮,因此古書記載:「寒則攣急,熱則弛張」。
風顫,是風邪侵入肝臟經絡,氣血上逆,不能保持正常位置,導致頭部搖晃、面部抖動、手足顫抖。
風喑,是風寒之氣滯留體內,阻礙聲音發出,導致口閉不能言語。這與前面提到的津液阻塞心肺有相同的症狀,只是此處以口閉為主要表現。
腲腿風,指半身不遂、失聲不語、臨事猶豫不決,也偏向於心肺經受損所致。
李氏,曰:風為百病長,善行數變,為卒中昏倒,為竄視喎僻,為搐搦反張,或為寒中,或為熱中,或為癘風,入陽經則狂,入陰經則顛,入皮膚則癢,入筋則拘攣,入骨節則疼痛,入肉分與衛氣相搏則不仁,與榮氣相搏則半身不遂,入經癱瘓,入絡膚頑,入腑即不識人,入臟即舌強吐沫,挾熱則痿緩,挾寒則拘攣,挾濕則腫滿。有真中者,有兼中、似中者。陽病身熱,陰病身涼,烏附行經,不可概用。
白話文:
李氏說,風是百病的根源,善於流竄變化,會造成突然昏倒,眼球斜視,抽搐痙攣,或寒症,或熱症,或麻風病。風侵入陽經則會導致狂躁,侵入陰經則會導致癲狂,侵入皮膚則會引起瘙癢,侵入筋脈則會造成拘攣,侵入骨節則會引起疼痛,侵入肌肉與衛氣搏鬥則會導致麻木,與榮氣搏鬥則會導致半身不遂,侵入經絡則會造成癱瘓,侵入血脈則會導致皮膚粗糙,侵入腑臟則會導致神志不清,侵入臟器則會導致舌頭強硬、流口水。風挾帶熱氣則會導致痿軟,挾帶寒氣則會導致拘攣,挾帶濕氣則會造成腫脹。有真正中風的,也有兼夾其他病症、類似中風的。陽證患者身體發熱,陰證患者身體發涼,烏附藥性走竄經絡,不可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