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六十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五 (5)

1. 治冷勞方

補火丸,冷勞病脊,血氣枯竭,齒落不已,四肢倦怠,語言不足者,此方主之。

生硫黃(一斤),豬臟(二尺)

上將硫黃為細末,盡實臟中,爛煮三時取出,去臟,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日漸加。

蔭按:吳氏曰:凡人之身有真火焉,寄於右腎,行於三焦,出入於甲膽,聽命於天君,所以溫百骸,養臟腑,充於七竅者,皆此火也。是火也,萬物之父,故曰天非此火,不足以生萬物;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若此火一熄,則萬物無父,故肉衰而瘠,血衰而枯,骨衰而齒落,筋衰而肢倦,氣衰而言微矣。硫黃,火之精也,故用之以補火,然其性過熱有毒,故用豬臟爛煮以解之。

或曰:世方以寒涼之品治勞,而硫黃又世人罕用,今治勞而用之,誰不驚異。余曰:寒因熱用,熱因寒用,有熊氏之經也。《湯液》云:硫黃亦號將軍,能破邪歸正,返滯還清,挺出陽精,消陰化魄而生魂,則先醫亦嘗頌之矣。戴元禮氏,丹溪之高弟也,有言曰:諸寒涼皆滯,惟有黃連寒而不滯;諸熱藥皆燥,惟有硫黃熱而不燥,則戴氏亦嘗頌之矣。奈何拂吾心之理,而求同俗乎。

昔仁和吏早衰,服之年逾九十,此往昔之驗也,表之類編。它如范文正公之金液丹,得效之玉真丸,和劑之來復丹、半硫丸、靈砂丹,百選之二氣丹,活人之返陰丹,楊氏之紫霞丹,往往皆用之,但其所主者,各有攸當,茲不贅耳。凡服硫黃者,忌豬羊牛血,及諸禽獸之血,慎之。

補真丸,治房勞過度,真火衰弱,不能熏蒸脾土,致中州不運,飲食不進,胸膈痞塞,或不食脹滿,或已食不消,大腑溏泄,肌肉消瘦。古人雖云補腎不如補脾,其實補脾不如補腎也。

胡蘆巴,香附,陽起石,川烏,肉蓯蓉,菟絲子,沉香,肉豆蔻,五味子(各五錢),鹿茸,巴戟,鍾乳粉(各一兩)

上為細末,用羊腰子兩對,以蔥椒酒煮爛,和酒糊搗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鹽湯任下。

鹿茸大補湯,治諸虛不足,元陽虛冷。

鹿茸(酒炙),黃耆(蜜炙),肉蓯蓉(酒浸),杜仲(炒去絲),白茯苓,當歸(酒浸,各一錢),白芍(酒炒),附子(炮),肉桂,石斛(酒蒸,焙),五味子,白朮(煨),半夏(制),人參(各七分半),甘草(炙,五分),熟地(酒浸,一錢半)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一鍾,食前服。

白話文:

【治療體寒勞損的處方】

「補火丸」主要用於治療因體內火氣衰弱導致的脊椎及全身血氣乾涸、牙齒持續鬆動脫落、四肢疲憊無力,以及說話聲音微弱的患者。

配方為生硫磺一斤與豬腸二尺。首先將硫磺磨成細粉,填滿豬腸內,然後將豬腸煮至極為軟爛後取出,去掉腸子,再加入蒸餅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日從十粒開始服用,逐漸增加。

根據吳氏所說,人體內藏有一種真火,寄居在右腎,流轉於三焦,出入肝膽,受腦部控制,這股火氣可以溫暖身體、滋養臟腑,並充滿於五官七竅。這種火氣是萬物的根本,天若無此火,萬物無法生長;人若無此火,生命將難以維持。一旦此火熄滅,肉體會衰弱消瘦,血液會減少而導致皮膚乾燥,骨骼會衰退而掉牙,筋脈會衰弱而四肢疲倦,氣息會減弱而語音低弱。硫磺是火氣的精華,因此用來補充火氣,但其性質過熱且有毒,因此使用豬腸煮燉來緩和其毒性。

有人認為,通常都使用寒涼的藥材來治療勞損,而硫磺在一般情況下很少被使用,現在卻用來治療勞損,肯定讓人感到驚訝。然而,寒涼藥物應在身體過熱時使用,熱性藥物則在身體過寒時使用,這是古人的智慧。硫磺又被稱為將軍,能擊退邪氣,恢復正氣,消除陰氣,使身體回歸平衡。戴元禮也曾說過,大多數的寒涼藥材都會造成身體停滯,只有黃連寒涼卻不會導致停滯;大多數的熱性藥材都會造成身體乾燥,只有硫磺熱性卻不會導致乾燥。既然如此,為什麼要違背自己的理念,而去追求世俗的認可呢?

過去有位仁和的官員因為早衰,服用補火丸後,壽命超過九十歲,這是過去的成功案例。例如范文正公的金液丹、有效的玉真丸、和劑中的來復丹、半硫丸、靈砂丹、百選中的二氣丹、活人用的返陰丹、楊氏的紫霞丹,這些處方中經常都會用到硫磺,只是各自適用的病症不同,這裡就不多做解釋了。但需要注意的是,服用硫磺的人,應避免食用豬、羊、牛的血液,以及其他禽獸的血液。

「補真丸」主要用於治療房事過度,導致真火衰弱,無法溫暖脾胃,造成脾胃運作不良,食慾不佳,胸悶堵塞,食慾不振,或者消化不良,大便稀軟,肌肉消瘦的患者。古人雖然說補腎不如補脾,實際上補脾不如補腎。

成分包括胡蘆巴、香附、陽起石、川烏、肉蓯蓉、菟絲子、沉香、肉豆蔻、五味子各五錢,鹿茸、巴戟、鍾乳粉各一兩。將以上材料磨成細粉,使用兩對羊腰子,以蔥椒酒煮至軟爛,混合酒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日空腹服用七十粒,可以搭配米湯或淡鹽水一起吞服。

「鹿茸大補湯」主要用於治療各種虛弱不足,尤其是元陽虛弱、體內寒冷的患者。

成分包括鹿茸(酒炙)、黃耆(蜜炙)、肉蓯蓉(酒浸)、杜仲(炒去絲)、白茯苓、當歸(酒浸)、白芍(酒炒)、附子(炮)、肉桂、石斛(酒蒸,焙)、五味子、白朮(煨)、半夏(制)、人參各七分半,甘草(炙)五分,熟地(酒浸)一錢半。將以上材料切碎,加水兩碗,放入三片生薑和兩枚棗子,煎至一碗,飯前服用。

2. 治虛勞方

滋陰降火湯,治陰虛火動,發熱咳嗽,吐痰喘急,盜汗口乾。此方與六味地黃丸相間服之,大補虛勞,神效。

當歸(酒洗,一錢二分),白芍(酒炒,一錢),生地(酒洗,八分),熟地(薑汁炒),天冬(去心),麥冬(去心),白朮(去蘆,各一錢),陳皮(七分),黃柏(蜜水炒),知母(酒炒,各五分),甘草(炙,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臨臥,入竹瀝、童便、薑汁少許,同服。一方加玄參、貝母、五味子,殊效。咳嗽盛,加冬花、紫菀、五味子、杏仁;喘盛,加桑白皮;痰盛,加薑製半夏、貝母、瓜蔞仁、白茯苓。潮熱盛,加地骨皮、柴胡、知母;盜汗,加酸棗仁、牡蠣、浮小麥;夢遺精滑,加龍骨、牡蠣、山萸;赤白濁,加白茯苓、黃連。

若兼衄血,咳血,出於肺也,加桑白皮、黃芩、炒梔子;兼嗽血痰血,出於脾也,加桑皮、貝母、黃連、瓜蔞仁;兼嘔血吐血,出於胃也,加山梔、黃連、乾薑、蒲黃、韭汁、薑汁;兼咯唾血,出於腎也,加玄參、桔梗、側柏葉。

王節齋加減四物湯,治色欲證。先見潮熱盜汗,咳嗽倦怠,趁早服之。

川芎,熟地,知母,天冬(去心,各一錢),白芍,當歸,白朮(各一錢三分),黃柏,陳皮(各七分),甘草(炙,各五分),乾薑(炒三分),生地黃(姜酒浸,五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二片,水煎,空心溫服。潮熱加桑白皮、沙參、地骨皮;盜汗及久病者,去川芎,加牡蠣、酸棗仁、浮小麥;咳嗽加桑白皮、馬兜鈴、瓜蔞仁、五味子;痰加貝母、半夏、瓜蔞;遺精加牡蠣、龍骨、山萸;白濁,加茯苓、黃連;衄咳血,加山梔、黃芩、桑白皮;嗽痰血,加桑白皮、貝母、黃連、瓜蔞仁;嘔吐血,加山梔、黃連、乾薑、蒲黃、薑汁、韭汁;咯唾血,加桔梗、玄參、側柏葉。

外五臟變證如腰背足脛痠疼,加杜仲、牛膝、龜板;口舌生瘡,驚惕,加黃連、胡黃連、遠志、茯神;皮枯鼻塞聲沉,加桔梗、瓜蔞、百部;脅痛夢遺,加龍膽草、青皮、青黛、竹茹;頸核,加玄參、香附、貝母;腹痛飲食無味,去知柏、麥冬、生地黃,倍白芍藥,加白朮、人參、扁豆、薏苡仁、澤瀉;腹塊加鱉甲、山楂、麥芽。此病屬火,大便多燥,然須節調飲食,勿令泄瀉。

若胃氣復壞,泄瀉溏稀,則前項寒涼之藥難用矣,急宜服調理脾胃藥,用白朮、茯苓、陳皮、半夏、神麯、麥芽、甘草等藥,俟胃氣復,然後用前本病藥。(收功後,可合補陰丸常服之及用葛可久方)

六物湯,治陰虛發熱。

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酒炒),知母(酒炒),黃柏(炒)

上銼,水煎服。甚者加龜板。兼氣虛加參耆、白朮,加白馬脛骨。降陰火,帶芩連用。

白話文:

治虛勞方

滋陰降火湯,用於治療陰虛火旺,症狀包括發熱、咳嗽、痰多氣喘、盜汗、口乾。此方與六味地黃丸交替服用,可有效治療虛勞,療效顯著。

藥方組成:當歸(酒洗,1.2克)、白芍(酒炒,1克)、生地黃(酒洗,0.8克)、熟地黃(薑汁炒,1克)、天冬(去心,1克)、麥冬(去心,1克)、白朮(去蘆,1克)、陳皮(0.7克)、黃柏(蜜水炒,0.5克)、知母(酒炒,0.5克)、甘草(炙,0.3克)。

用法:以上藥物共研磨成一劑,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臨睡前服用,並加入竹瀝、童便、薑汁少許同服。另有加玄參、貝母、五味子的改良方,療效更佳。若咳嗽嚴重,加冬花、紫菀、五味子、杏仁;喘息嚴重,加桑白皮;痰多,加薑製半夏、貝母、瓜蔞仁、白茯苓;潮熱嚴重,加地骨皮、柴胡、知母;盜汗,加酸棗仁、牡蠣、浮小麥;夢遺滑精,加龍骨、牡蠣、山茱萸;赤白帶下,加白茯苓、黃連。

若伴隨鼻衄、咳血,屬肺部出血,加桑白皮、黃芩、炒梔子;伴隨咳嗽帶血痰,屬脾部出血,加桑白皮、貝母、黃連、瓜蔞仁;伴隨嘔血吐血,屬胃部出血,加山梔子、黃連、乾薑、蒲黃、韭汁、薑汁;伴隨咯血,屬腎部出血,加玄參、桔梗、側柏葉。

王節齋加減四物湯,用於治療因縱欲引起的疾病。早期症狀為潮熱、盜汗、咳嗽、倦怠,應及時服用。

藥方組成:川芎、熟地黃、知母、天冬(去心,各1克)、白芍、當歸、白朮(各1.3克)、黃柏、陳皮(各0.7克)、甘草(炙,各0.5克)、乾薑(炒,0.3克)、生地黃(薑酒浸,0.5克)。

用法:以上藥物共研磨成一劑,加生薑二片,水煎服,空腹溫服。潮熱加桑白皮、沙參、地骨皮;盜汗及久病者,去川芎,加牡蠣、酸棗仁、浮小麥;咳嗽加桑白皮、馬兜鈴、瓜蔞仁、五味子;痰多加貝母、半夏、瓜蔞仁;遺精加牡蠣、龍骨、山茱萸;白濁加茯苓、黃連;鼻衄咳血加山梔子、黃芩、桑白皮;咳嗽帶血痰加桑白皮、貝母、黃連、瓜蔞仁;嘔吐血加山梔子、黃連、乾薑、蒲黃、薑汁、韭汁;咯血加桔梗、玄參、側柏葉。

其他五臟相關症狀,如腰背足脛痠痛,加杜仲、牛膝、龜板;口舌生瘡,驚悸,加黃連、胡黃連、遠志、茯神;皮膚乾燥,鼻塞,聲音低沉,加桔梗、瓜蔞仁、百部;脅肋疼痛,夢遺,加龍膽草、青皮、青黛、竹茹;頸部淋巴結腫大,加玄參、香附、貝母;腹痛,飲食無味,去知母、柏子仁、麥冬、生地黃,白芍藥加倍,加白朮、人參、扁豆、薏苡仁、澤瀉;腹部腫塊加鱉甲、山楂、麥芽。此病屬熱症,大便多乾燥,但需節制飲食,避免腹瀉。

若胃氣虛弱,腹瀉稀溏,則上述寒涼藥物不宜使用,需先服用調理脾胃的藥物,如白朮、茯苓、陳皮、半夏、神麴、麥芽、甘草等,待胃氣恢復後再服用原方。(療程結束後,可服用補陰丸或葛可久方以鞏固療效)

六物湯,用於治療陰虛發熱。

藥方組成: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黃(酒炒)、知母(酒炒)、黃柏(炒)。

用法:以上藥物共研磨,水煎服。病情嚴重者加龜板。若伴隨氣虛,加人參、黃耆、白朮,及白馬骨。若要降陰火,可配合黃芩、黃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