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三 (2)
卷十三 (2)
1. 診法
噦聲頻密相連者,為實,可治。若半時噦一聲者,為虛,難治,多死在旦夕。或云病久脾胃衰敗而發呃逆,額上出汗,連聲不絕者,最為惡候不治之證也。
白話文:
[診斷方法]
如果打嗝的聲音頻繁且連續,這表示病情是實證,可以治療。但如果每隔半小時纔打一次嗝,這表示病情是虛證,較難治療,病人很可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去世。
有人說,長期患病導致脾胃功能衰退而產生的打嗝,加上額頭上冒汗,並且打嗝聲連綿不斷,這是極其惡劣的病徵,通常代表著無法治癒的情況。
2. 脈法
心脈小甚,為噦。肺脈散者,不治。
脈浮而緩者,易治。弦急而按之不鼓者,難治。脈結或促或微,皆可治。脈代者,危。右關脈弦者,木乘土位,難治。肺脈散者,是心火刑于肺也,不治。
白話文:
心臟相關的脈象如果過於細小,可能表示有噦(打嗝)的症狀。若肺部的脈象呈現散亂,通常情況較難治療。
脈象浮且緩慢的,病情相對容易治療。然而,脈象緊繃且在按壓下不跳動的,則病情較難以控制。脈象出現結、促或微弱的情況,大多數情況下是可以治療的。但脈象呈現間歇性的,即為危險徵兆。右手關脈若呈現弦緊,代表肝氣過旺影響脾胃,病情較難治療。肺部的脈象散亂,這通常是由於心臟的火氣過旺影響到肺,這種情況很難治療。
3. 治胃虛呃逆方
橘皮竹茹湯,治吐利後胃虛膈熱而呃逆者,並治傷寒餘熱未解。
陳皮(四錢,去白),竹茹,人參(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上銼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
倍陳湯,治胃虛呃逆,有效。
陳皮(四錢),人參(二錢),甘草(四分)
上銼,水煎服。
橘皮半夏生薑湯,治氣虛有痰發呃。
陳皮(去白),半夏(湯泡七次),乾生薑,人參(各一錢),木通(七分)
上銼,水煎,溫服。
六君子湯,治痰挾氣虛發呃。
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銼作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新汲水煎服。一方加竹茹,名參朮竹茹湯。
十味小柴胡湯(一名人參白朮湯)治氣虛不足呃逆。
人參,黃芩,柴胡,乾薑,山梔(各七分半),白朮,防風,半夏,甘草(各五分),五味子(九粒)
上㕮咀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寶鑑炙甘草湯,治許伯威中氣本弱,病傷寒八九日,醫見其熱甚,以涼藥下之,又食梨三枚,冷傷脾胃,四肢冷,時發昏憒,其脈動而中止,有時自還,乃結脈也。心亦悸動,呃逆不絕,色變青黃,精神減少,目不欲開,蜷臥,惡人語,以此藥治之。
甘草(炙),生薑,桂枝,人參,生地黃(減半),阿膠,麥門冬,麻子仁,大棗(各等分)
上銼,水煎服。
成無己云:補可以去弱。人參、大棗之甘以補不足之氣,桂枝、生薑之辛以益正氣。五臟痿弱,榮衛涸竭,濕劑所以潤之,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之甘潤經益血,復脈通心也。加以人參、桂枝急扶正氣,生地黃減半,恐損陽氣,銼一兩服之,其證減半,再服而安。
白話文:
【治療胃虛呃逆的方子】
- 橘皮竹茹湯,適用於嘔吐或腹瀉後胃虛及膈熱導致的呃逆,也能治療傷寒後殘留的熱度未消解。
配方: 陳皮四錢(去除內層白色部分),竹茹,人參各二錢,甘草一錢(炒過)。
製法: 將所有藥材切碎成一份,加入三片生薑和一顆大棗,用水煎煮後服用。
- 倍陳湯,對於胃虛引起的呃逆非常有效。
配方: 陳皮四錢,人參二錢,甘草四分。
製法: 將所有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
- 橘皮半夏生薑湯,適用於氣虛且有痰導致的呃逆。
配方: 陳皮(去除內層白色部分),半夏(用水浸泡七次),乾生薑,人參,木通各一錢。
製法: 將所有藥材切碎,用水煎煮,溫熱時服用。
- 六君子湯,用於治療因痰與氣虛共同導致的呃逆。
配方: 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各一錢,甘草五分(炒過)。
製法: 將所有藥材切碎做成一份,加入三片生薑和一顆大棗,使用新鮮的井水煎煮後服用。另一種配方會添加竹茹,稱為參朮竹茹湯。
- 十味小柴胡湯(又名為人參白朮湯),適用於氣虛不足的呃逆。
配方: 人參,黃芩,柴胡,乾薑,山梔各七分半,白朮,防風,半夏,甘草各五分,五味子九粒。
製法: 將所有藥材切碎做成一份,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
- 寶鑑炙甘草湯,適用於中氣原本就虛弱,感染風寒後,被誤用涼性藥物治療,又吃了三個梨子,導致脾胃受寒,四肢冰冷,偶爾出現頭暈,脈搏跳動時有間歇,面色轉青黃,精神減退,眼睛不想睜開,蜷縮著躺著,不喜歡聽到聲音的情況。
配方: 甘草(炒過),生薑,桂枝,人參,生地黃(份量減半),阿膠,麥門冬,麻子仁,大棗(各等分)。
製法: 將所有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
成無己說: 補養能改善虛弱。人參和大棗的甘甜可以補充不足的氣力,桂枝和生薑的辛辣能增強正常的氣力。五臟功能衰退,營養和衛氣耗盡,濕潤的藥材可以滋潤身體,如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的甘甜能滋潤經絡,增加血液,恢復脈搏,通達心臟。再加上人參和桂枝迅速補充正常的氣力,生地黃份量減半,以免損傷陽氣,服用一到兩劑後,症狀減輕一半,再次服用後就會康復。
4. 治胃寒呃逆方
加味理中湯,治吐利後胃中虛寒呃逆。
人參,白朮,乾薑(炮),甘草,附子,丁香,柿蒂
上銼,水煎服。
溫中散(一名丁香柿蒂散),治吐利及病後胃中虛寒,嘔逆至七八聲相連,收氣不回者,難治。
丁香,柿蒂,人參,茯苓,橘皮,良薑,半夏(各一兩),生薑(一兩半),甘草(炙,七錢半)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乘熱頓服。或用此藥調蘇合香丸服,亦妙。
參附湯,治陽氣虛寒,自汗惡寒,或手足逆冷,大便自利,或臍腹疼痛,呃逆不食,或汗多發痙等證。
人參(一兩),附子(炮,五錢)
上加薑、棗,水煎,徐徐服。去人參,加黃耆,名耆附湯。
丁香柿蒂散,治諸種呃噫,嘔逆痰涎。
丁香,柿蒂,青皮,陳皮(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嚴氏柿蒂湯,治胃膈痞悶,呃逆不止。
柿蒂(五錢),丁香(三錢)
上作一服,加生薑五片,水煎,食遠熱服。
柿錢散,治呃逆。
柿錢,丁香,人參(各等分)
上為細末,水煎,食後服。
丁香散,治呃逆噎汗。
丁香,柿蒂(各一錢),良薑,甘草(炙,各五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熱湯點服,不拘時。
丁香柿蒂竹茄湯,治大病後中焦氣塞,下焦呃逆。
丁香(三粒),柿蒂,竹茹(各三錢),陳皮(一錢)
上銼,水煎服。
增半湯,治胃虛中寒,停痰留飲,嘔吐呃逆。
半夏(湯泡,炒黃,三錢),藿香(三錢),人參,丁香皮(各一錢半)
上銼,加生薑七片,水煎服。
半夏生薑湯,治呃逆欲死。
半夏(湯泡,六錢),生薑(五錢)
上銼作一服,水煎,去渣,服不拘時。
橘皮乾薑湯,治噦。
人參,橘皮,桂心,乾薑,通草,甘草(炙,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服。
茯苓半夏湯,治水寒停胃發呃。
茯苓,半夏,厚朴(薑汁炒),陳皮,柿蒂(各一錢),藿香(八分),茴香(七分),乾薑,官桂,丁香,砂仁(各五分),沉香,木香,甘草(各三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羌活附子散,治吐利後胃寒呃逆。
羌活,附子(炮),茴香(炒,各五錢),乾薑(炮),木香(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二錢,加棗半個、鹽少許,水煎服。
一方去木香,用丁香。《三因方》二香並用。
蓽澄茄散,治噫氣呃逆,亦治傷寒呃逆,日夜不定。
蓽澄茄,良薑(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煎沸,投醋半盞,呷之。
草豆蔻散,治寒氣攻胃呃噫。
草豆蔻(去皮),益智仁(各一兩),乾柿蒂(二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加生薑三片,水煎,熱服。
陳皮湯
陳皮(四兩),生薑(半斤)
上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小青龍湯,治水寒相搏發呃。
麻黃,芍藥,乾薑,炙甘草,細辛,桂枝(各三兩),五味子,半夏(湯洗,各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本事方,治陰毒呃逆。
川烏頭,乾薑(炮),附子(炮),肉桂,芍藥,甘草(炙),半夏,吳茱萸,陳皮,大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姜五片煎,去濁渣,熱服。此三陰經藥也。
丁香散,治心煩呃噫。
丁香,白豆蔻(各半兩),伏龍肝(一兩)
上為末,煎桃仁吳茱萸湯,調下一錢。
三香散,治胃冷呃逆,經久不利。
沉香,紫蘇,白豆蔻(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五七分,柿蒂煎湯調下。
桂苓白朮丸,治呃逆,止咳嗽,散痞滿,通壅塞,開堅結痛悶,進飲食,調和五臟。
辣桂,乾薑(各二錢半),茯苓,半夏(湯泡,各一兩),白朮,陳皮(去白),澤瀉(各半兩)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生薑湯下,日三服。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病在中,不拘時。一方加黃柏、黃連各半兩,水丸服。
呃逆丸
花椒微炒出汗,去目,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醋湯下。
雄黃酒
雄黃一錢,酒一盞煎七分,急令患人嗅其熱氣,即止。
硫黃嗅法,治呃逆服藥無效者。
硫黃,乳香(各一錢半)
上用酒一盞煎七分,急令患人嗅其熱氣,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