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論中寒本乎內虛

丹溪,曰:中寒,有卒中天地之寒氣者,有口得寒物者,用藥主乎溫散,從補中益氣湯中加發散藥。屬內傷者十居八九,其法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必先用參、耆托住正氣,氣虛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參、耆之氣。如果氣虛者,方可用此法。若胃氣太虛,必當溫散,理中湯相宜,甚者加附子。

戴氏,曰:此中寒,謂身受肅殺之氣,口傷生冷之物,因胃氣太虛,膚腠疏豁,病者脈沉細,手足厥冷,息微身倦,雖身熱亦不渴,倦言動者是也。宜急溫之,遲則不救矣。與熱證若相似而實不同。凡脈數者,或飲水者,煩躁動搖者,皆熱病。寒熱二證,若水火然,不可得而同治,誤則殺人。

蔭按: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陰也。寒為天地殺厲之氣,多由氣體虛弱之人,或調護失宜,沖斥道路,一時為寒氣所中,則昏不知人,口噤失音,四肢強直,拘急疼痛者。先用熱酒、薑汁各半盞灌服,稍蘇後進理中湯。

李氏,曰:內傷勞役,感寒困倦,補中益氣湯加薑、附。如內傷生冷,感寒腹痛,附子理中湯。如內傷房室,感寒厥冷,四逆湯。脈脫,三建湯,煉臍法。

白話文:

【丹溪】表示:所謂中寒,一種是突然受到外界的寒冷侵襲,另一種是因為攝入了冰冷的食物。治療上主要使用溫暖和散寒的藥物,可從補中益氣湯中添加一些散寒的藥物。屬於內傷導致的情況佔八九成,原則上,病邪聚集的地方,必定是氣血虛弱處。必須先使用人參、黃耆等藥物來穩定正氣,對於氣血非常虛弱的人,可以少量添加附子,以幫助人參、黃耆的效果。只有在氣血虛弱的情況下,這種方法才適用。若胃氣非常虛弱,就必須使用溫暖和散寒的藥物,理中湯是個好選擇,嚴重者可以加入附子。

【戴氏】認為:這類的中寒,指的是身體遭受寒冷侵襲,或是口腹攝入生冷食物,由於胃氣過度虛弱,皮膚毛孔開放,患者會出現脈搏細微,手腳冰冷,呼吸微弱,身體疲倦,即使身體發熱也不會感到口渴,且說話和動作都顯得無力。應該立即進行溫暖治療,否則可能無法挽回。這種情況和熱證看似相似,實際上完全不同。凡是脈搏快速,或者喜歡喝水,容易焦躁不安的人,都是熱病。寒證和熱證,就像水和火一樣,不能同時治療,一旦錯誤,可能危及生命。

進一步解釋:中寒,指的是寒邪直接侵襲三陰經絡。寒氣是天地間的殺戮之氣,多發生在氣體虛弱的人身上,或是因為保護不當,在外出時被寒氣侵襲,一時間被寒氣所困,就會出現昏迷,口齒緊閉,四肢僵硬,肌肉緊繃疼痛。首先應使用熱酒和薑汁各半杯灌服,待患者稍微恢復意識後,再服用理中湯。

【李氏】說:如果因為勞累而感受寒氣,導致疲倦,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薑和附子。若因食用生冷食物,感受寒氣導致腹痛,應使用附子理中湯。若是性生活過度,感受寒氣導致四肢冰冷,可用四逆湯。若脈象消失,可使用三建湯,並採用臍部熱敷的方法。

2. 論寒中三陰

李氏,曰: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陰也。倉卒難分經絡,急煎姜附理中湯救之。次審中脘疼痛,此寒中太陰也,理中湯,甚者加附子。若脈沉足冷,此中少陰也,四逆湯加吳茱萸。或臍腹疼痛,五積散加吳茱萸。若小腹疼痛,此中厥陰也,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或五味子。如陰盛煩躁,熱藥冷飲,或加些涼藥為引。溫中散冷,補暖下元,陽氣復而寒自消矣。切忌吐下。方兼補血者,寒泣血故也。

白話文:

李氏說,所謂中寒,指的是寒邪直接侵襲到人體的三陰經脈。在這種情況下,很難立即分辨出具體是哪條經絡受影響,所以應立即煎煮姜附理中湯來急救。

如果接下來發現上腹部有疼痛感,這就是寒邪侵入了太陰經脈,應該服用理中湯,病情嚴重時可加入附子。

如果脈搏沉弱,腳部冰涼,這是寒邪進入了少陰經脈,應該服用四逆湯,並添加吳茱萸。

或者肚臍周圍有疼痛感,可以服用五積散,再加入吳茱萸。

如果小腹疼痛,這是寒邪進入了厥陰經脈,應該服用當歸四逆湯,加入吳茱萸,或者五味子。

如果體內寒氣過盛,出現煩躁,熱性的藥物可以用冷飲的方式服用,或者加入一些涼性藥物做為引導。

溫暖中焦,驅散寒氣,補充和溫暖下焦的元氣,等到陽氣恢復,寒氣自然就會消失。千萬要避免嘔吐和瀉下。

在處方中加入補血的藥物,是因為寒氣會讓血液凝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