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

1.

世人不識,往往服參耆以為補,予見服此而死者多矣。

續醫說,云:凡人血病,則當用血藥。若氣虛血弱。又當從氣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能生陰血也。東垣曰:血脫益氣,古聖人之良法。補胃氣以助生髮之氣,故曰陽生陰長。用諸甘劑為之先務,舉世皆以為補氣,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理也,故先理胃氣。人之身,內以穀氣為主。近世醫者,多執王節齋《明醫雜著》云:陰虛誤服甘溫之劑,則病日增,服之過多則死,由是一切脾胃飲食勞倦之證認為陰虛,惟用四物湯加苦寒之藥,吾恐地黃、當歸,多能戀膈,反傷胃氣。所謂精氣,血氣,何由而生,血未見生而穀氣先有所損矣。昔一士人,形肥而色白,因見《明醫雜著》所載補陰丸,服之數年,形瘦短氣。蜀醫韓天爵用辛熱劑,決去其滯積,而燥其重陰,然後和平無恙。此則未達方書而輕率自誤,可不戒哉。

張子和戒補論,曰:至約之法,其治有三。所用之藥,其品有六。其治三,汗下吐。其品六,則辛甘鹹淡酸苦也。雖不云補,理實具焉。予考諸經,檢諸方,夫人有無病而補者,有有病而補者。無病而補,輕則草木而已,草木則蓯蓉、牛膝、巴戟天、菟絲之類。重則金石而已、金石則丹砂、起石、硫黃之類。吾不知以此為補而補何臟,以為補心而心為丁火,其經則手少陰,熱則瘡之類生矣。以為補肝而肝為乙木,其經則足厥陰,熱則掉眩之類生矣。脾為己土,而經則足太陰,以熱補之,則病腫滿。肺為辛金,而經則手太陰,以熱補之,則病憤郁。心不可補,肝不可補,脾不可補,肺不可補,莫非為補腎乎。人皆知腎為癸水,而不知經則子午君火焉。補腎之火,火得熱而益熾;補腎之水,水得熱而益涸。既熾其火,又涸其水,上接於心之丁火,火獨用事,肝不得以制脾土,肺金不得以制肝木,五臟之極,傳而之六腑,六腑之極,遍而之三焦,則百病交起,萬疾俱生,小不足言,大則可懼。不疽則中,不中則暴喑而死矣。(瘍音陽,頭創也,傷也。疽音苴,久之癰也。疽深而惡,癰淺而大。喑音音,不能言也,唵然無聲也)

虞氏,曰:《內經》曰: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又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若夫七情五臟之火飛越,男女聲色之欲過淫,是皆虛損之所致也。《機要》曰:虛損之疾,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損陽,陽虛則陰盛,損自上而下,一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虛少,不能榮於臟腑,婦人則月水不通。三損損於胃,飲食不為肌膚,治宜以辛甘淡。過於胃,不可治矣。感熱則損陰,陰虛則陽盛,損自下而上,一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二損損於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於脾,飲食不能消克。治宜以苦酸鹹。過於脾,則不可治矣。又曰:心肺損而色憊,腎肝損而形痿。《難經》曰:治損之法,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補其榮血。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是皆虛損病因、治法之大要也,學者詳之。

白話文:

世人不懂得辨證施治,常服用人參、黃耆等藥物以為可以補身,我卻見過許多人因為服用這些藥物而喪命。

《續醫說》說:凡是血虛的疾病,就應該用補血的藥物治療。如果兼有氣虛血弱的情況,就應該先從補氣入手,用人參來補益,因為陽氣旺盛才能夠生養陰血。東垣先生說:「血虛則益氣」,這是古聖先賢的良方。補益胃氣可以幫助生髮之氣,所以說「陽生陰長」。使用甘味藥物是治療的先務,世人都認為甘味藥物可以補氣,卻不知道甘味藥物可以生血,這就是「陽生陰長」的道理,所以要先調理胃氣。人體內以谷氣為本。近世的醫生多執著於王節齋《明醫雜著》中所說:「陰虛的人誤服甘溫的藥物,病情會日益加重,服用過多還會導致死亡。」因此,他們把一切脾胃虛弱、飲食勞倦的症狀都歸咎於陰虛,只用四物湯加一些苦寒的藥物來治療。我擔心地黃、當歸等藥物容易停滯於胃膈,反而會損傷胃氣。所謂的精氣、血氣,從哪裡來的呢?血還沒見到生成,谷氣就已經受損了。從前有一個士人,身材肥胖,面色白皙,因為看到《明醫雜著》裡記載的補陰丸,服用了好幾年,結果身材消瘦,呼吸短促。蜀地醫生韓天爵用辛熱的藥物,去除他體內的停滯之物,使他體內過盛的陰寒之氣得以乾燥,然後他的病情才得以平復。這個例子說明了沒有深入研讀醫書就輕率地自行用藥,會造成很大的危害,實在應該引以為戒。

《張子和戒補論》說:最簡要的治療方法,有汗、下、吐三種;所用的藥物,有辛、甘、鹹、淡、酸、苦六種味道。雖然沒有明確提到補益,但其中卻包含了調理身體的道理。我研讀經方,考證諸方,發現人體的補益,有疾病而補,和無病而補兩種情況。無病而補,輕的用草木類藥物,比如蓯蓉、牛膝、巴戟天、菟絲子等;重的用金石類藥物,比如丹砂、牡蠣、硫磺等。我不知道用這些藥物來補益,究竟是補益哪個臟器。如果用來補心,心屬火,經脈是手少陰心經,則會出現瘡瘍等熱症。如果用來補肝,肝屬木,經脈是足厥陰肝經,則會出現眩暈等熱症。脾屬土,經脈是足太陰脾經,用熱性的藥物來補益,則會導致腫脹滿悶。肺屬金,經脈是手太陰肺經,用熱性的藥物來補益,則會導致氣鬱憤悶。心、肝、脾、肺都不能亂補,難道都是為了補腎嗎?大家都知道腎屬水,卻不知道腎經與心經相通,有子午相通的關係。補腎的火,火遇到熱則更加熾盛;補腎的水,水遇到熱則更加乾燥。既使火熾盛,又使水乾燥,上接於心火,火獨盛而無制,肝木不能制約脾土,肺金不能制約肝木,五臟的病氣傳到六腑,六腑的病氣遍及三焦,則百病交侵,萬疾叢生,輕則不足道,重則危及生命,甚至會導致癰疽、中風、暴喑而死。(瘍:瘡瘍,頭部創傷;疽:久不癒合的癰腫,癰疽深而惡;喑:不能說話)

虞氏說:《內經》說:飲食過飽,汗出於胃;驚恐失神,汗出於心;負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動身體勞累,汗出於脾。又說: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至於七情過度損傷五臟,男女聲色過度淫亂,這些都是導致虛損的原因。《機要》說:虛損的疾病,是因虛弱而感受寒熱所致。感受寒邪則損傷陽氣,陽虛則陰盛,損傷從上往下,一損傷到肺,則皮膚粗糙,毛髮脫落;二損傷到心,則血脈虛少,不能滋養臟腑,婦女則月經不通;三損傷到胃,則飲食不能化生為肌膚,治療宜用辛甘淡藥物,如果損傷過於嚴重,則不可治癒。感受熱邪則損傷陰氣,陰虛則陽盛,損傷從下往上,一損傷到腎,則骨骼痿弱,不能起床;二損傷到肝,則筋脈鬆弛,不能自主收縮;三損傷到脾,則飲食不能消化吸收,治療宜用苦酸鹹藥物,如果損傷過於嚴重,則不可治癒。又說:心肺受損則面色萎黃,腎肝受損則形體消瘦。《難經》說:治療虛損的方法,肺受損則益氣;心受損則補血;脾受損則調飲食,適寒溫;肝受損則使之舒緩;腎受損則益精。這些都是虛損病因和治療方法的大綱,學習者應該仔細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