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 (4)

1.

丹溪,曰:天為陽而運於地之外,地為陰而居乎中,天之大氣舉之。日,實也,屬陽,而運於月之外。月,缺也,屬陰,稟日之光以為明。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而血常不足,乃以為無病而補之者所得也。有病而補者,嘔而補,吐而補,泄而補,痢而補,瘧而補,咳而補,勞而補,產而補。嘔吐則和胃丸、丁沉煎。瀉痢豆蔻丸、御米殼散。咳不五味則安神散。勞不桂附則山藥。產不烏金則黑神。吾不知以此為補,果何意耶。殊不知嘔得熱而愈酸,吐得熱而愈暴,泄得熱而清濁不分,痢得熱而休息繼至,瘧得熱而進不能退,咳得熱而濕不能除,勞得熱而火益燥,產得熱而血愈崩。蓋如是而死者八九,生者一二。死者枉,生者幸,幸而一生,憔悴之態,人之所不堪也。視其寒,用熱以補之。若言其補,則前所補者,此病何如。予請為言補之法,大抵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是則補之義也。陽有餘而陰不足,則當損陽而補陰。陰有餘而陽不足,則當損陰而補陽。熱則芒硝、大黃,損陽而補陰也。寒則乾薑、附子,損陰而補陽也。豈可以熱藥而云補云乎哉,而寒藥亦有補之義也。經曰:因其盛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此之謂也。或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執此溫補二字,便是溫補之法,惟用溫補之藥。且溫補二字,特為形精不足而設,豈為不病而設哉。雖曰溫之,止言其氣。雖曰補之,止言其味。曷嘗言熱藥哉。至於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實而不滿,可下而已。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滿而不實,可吐而已。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邪從外入,可汗而已。然發表不透,熱而無補之義。人之所稟,有強有弱,強而病,病而愈,愈後必能復其舊。弱而病,病而愈,愈後必不復其舊矣。是以有保養之說,熱藥亦安所用哉,慎言語,節飲食是矣。以日用飲食言之,則黍稷禾麥之餘,食粳者有幾。雞豚牛羊之餘,食血者有幾。桃杏梅李之餘,食梨者有幾。蔥韭薤蒜之餘,食葵者有幾。其助則薑桂椒蒔,其和則鹽油FF榼醬,常而粥羹,別而燋炒,異而燒炙,甚則以五辣生鮓而薦酒之餚,以姜醋羹羊而按酒之病。大而富貴,比此尤甚。小而市庶,亦得以享此。吾不知何者為寒,何物為冷,而以熱藥為補哉。日用飲食之間,已為太過矣。嘗聞人之所欲者生,所惡者死,今反忘其寒之生,甘於熱之死者,何也?由其不明《素問》造化之理,本草藥性之源,一切委之於庸醫之手。醫者曰:寒涼之藥,雖可去疾,奈何臟腑之間,不可使之久冷,脾胃不可使之久寒,保養則固可溫補之是宜。斯言方脫諸口,已深信於心矣。

白話文:

朱丹溪說:天屬陽,運行在地之外;地屬陰,居於中央,天的大氣托舉著它。太陽是實體,屬陽,運行在月亮之外;月亮是空缺的,屬陰,依靠太陽的光芒而發光。人依靠天地之氣而生,天的陽氣化為人的氣,地的陰氣化為人的血,所以氣通常有餘,而血通常不足,因此即使無病也服用補藥的人,也是基於這個道理。 有病而服用補藥的情況包括:嘔吐時補、吐瀉時補、腹瀉時補、痢疾時補、瘧疾時補、咳嗽時補、勞累時補、產後時補。嘔吐用和胃丸、丁沉煎;瀉痢用豆蔻丸、御米殼散;咳嗽不用五味消毒丸則用安神散;勞累不用桂枝附子湯則用山藥;產後不用烏金丸則用黑神丸。我不知道這些方法是怎麼算補的,其用意是什麼?殊不知,嘔吐是因為熱邪,用酸藥反而會加重;吐瀉是因為熱邪,用溫熱藥反而會更嚴重;腹瀉是因為熱邪,清濁不分;痢疾是因為熱邪,病情反覆;瘧疾是因為熱邪,熱邪難退;咳嗽是因為熱邪,濕邪難除;勞累是因為熱邪,體內燥熱更甚;產後因為熱邪,出血更多。大概這樣治療的人,十之八九會死,只有十之一二能活下來。死了就可惜了,活下來也是僥倖,就算僥倖活下來,也會很憔悴,這也是人所不能承受的。應該觀察寒邪,用溫熱的方法來治療。如果說這些是補法,那麼前面說的那些補法,又算什麼呢?

我來說說補法的真諦:總體來說,有餘的就減少,不足的就補充,這就是補的道理。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就應該瀉去陽氣而補益陰氣;陰氣有餘而陽氣不足,就應該瀉去陰氣而補益陽氣。熱症用芒硝、大黃,是瀉陽補陰;寒症用乾薑、附子,是瀉陰補陽。怎麼能用溫熱的藥就說是補呢?寒涼的藥也有補益的道理。《內經》說:「病情盛則減之,病情衰則增之」,這就是這個道理。

有人說:形體不足的,用溫熱之法來補充氣;精氣不足的,用美味的食物來補充。執著於溫補兩個字,就認為只有溫補的方法才是對的,只用溫補的藥。然而溫補兩個字,專指形體精氣不足的情況,怎麼能用於無病的情況呢?即使說溫,也只是說溫和氣;即使說補,也只是說補充精氣,怎麼會說到溫熱的藥呢?

至於天上的邪氣,入侵人體就會傷害五臟,這是實證而非虛證,可以用瀉下法治療;水穀的寒熱之邪,入侵人體就會傷害六腑,這是滿而不實,可以用嘔吐法治療;地上的濕邪,入侵人體就會傷害皮肉筋脈,邪氣從外入侵,可以用發汗法治療。但是,如果發表不透,發熱了卻沒有補益的道理。

人的體質有強有弱,體質強的人生病,病好了之後,能恢復到以前的狀態;體質弱的人生病,病好了之後,就不能恢復到以前的狀態了。所以才有保養身體的說法,哪裡還需要用溫熱的藥呢?謹慎言語,節制飲食才是正道。

從日常飲食來說,黍稷禾麥剩下的,吃大米的人有多少?雞豬牛羊剩下的,吃血的人又有多少?桃杏梅李剩下的,吃梨的人又有多少?蔥韭薤蒜剩下的,吃葵菜的人又有多少?輔助調味的有薑桂椒蒔,調和的有鹽油醬醋,平常是粥和羹,特殊情況是燒烤煎炒,更甚者,用五種辛辣食物和生魚做下酒菜,用薑醋烹羊來治療疾病。富貴人家更是如此,平民百姓也能享用這些。我不知道什麼是寒,什麼是冷,卻用溫熱的藥來補,這又是什麼道理?日常飲食已經過度了。

我常聽說,人所喜好的能使人長壽,所厭惡的能使人死亡,現在卻忘了寒涼能使人長壽,反而喜歡溫熱致死,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明白《素問》中關於造化的道理,以及本草藥性的根源,一切都交給庸醫來處理。醫生說:寒涼的藥,雖然能治病,但臟腑之間不能長期處於寒冷狀態,脾胃不能長期處於寒冷狀態,保養身體就應該溫補,這是對的。這種話一旦出口,就已經深信於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