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2)
卷五 (2)
1. 論
蔭按: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味,陰也。補精以陰,求其本也。然味乃如谷粟菜果,出於天賦自然沖和之味,故有食入補陰之功。非榼醬烹飪偏厚之味,出於人為者也。經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非天賦之味乎。曰:人之五宮,傷在五味,非人為之味乎。善攝生者,不可謂味以補精,而遂恣於口腹,以自速其禍也。
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溫,養也。溫存以養,使氣自充,則形完矣。曰補,曰溫,各有其旨,《局方》悉以溫熱佐輔藥名曰溫補,豈旨也哉。又曰,人年老,或虛損,精血俱耗,陰不足以配陽,孤陽幾於飛越,天生胃氣,尚爾流連,又藉水穀之陰,故羈縻而定耳。《局方》用溫劑劫虛,蓋脾得溫則食進,故亦漸可。
質有厚薄,病有淺深,設或失手,何以收效。吾必稍遲,計出萬全,溫劑決不可用。人年老虛損,但覺小水短少,即是病進,宜以人參、白朮為君,牛膝、芍藥為臣,陳皮、茯苓為佐,春加川芎,夏加黃芩、麥門冬,冬加當歸身、生薑。一日或一帖,或二帖。小水之長若舊乃止,此卻病之捷法也。
虛勞不受補者不治。補氣用參,然蒼黑人服多,恐反助火邪而爍真陰,可以術代之,肥白人多服最好,又必以陳皮同用。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陰長也。多服參耆,勿服附子。竹瀝,本草云大寒,泛觀之,似與石膏、芩、連等同類。而諸方治胎產及金瘡口噤,與血虛自汗,消渴尿多,皆是陰虛之病,無不用之。
產後不礙虛,胎前不損子,何世俗因大寒二字,遂棄之而不用。經曰:陰虛則發熱,竹瀝味甘性緩,能除陰虛之有火熱者,寒而能補,正與病對。蓋大寒言其功,非以氣言也。人終世食筍,未有因其寒而病之者。瀝即竹之液,況假於火而成,何寒如此之甚耶。王節齋曰:人之一身,陰常不足,陽常有餘。
況節欲者少,過欲者多,精血既虧,相火必旺,火旺則陰愈消而勞瘵咳嗽、咯血、吐血等證作矣。故宜常補其陰,使陰與陽齊,則水能制火,而水升火降,斯無病矣。故丹溪先生髮明補陰之說,謂專補左尺腎水也。古方滋補藥兼補右尺相火,不知左尺原虛,右尺原旺,若左右平補,依舊火勝於水。
只補其左,制其右,庶得水火相平也。右尺相火固不可衰,若果相火衰者,方宜補火。但世之人,火旺致病者,十居八九。火衰成疾者,百無二三。且人在少年,腎水正旺,似不必補。然欲心正熾,妄用太過。至於中年,欲心雖減,然少年斲喪既多,焉得復實。及至老年,天真漸絕,只有孤陽,故補陰之藥,自少至老,不可缺也。
丹溪先生髮明先聖之旨,以證千載之訛,其功盛哉。今立補陰丸方,備加減於後。又曰,凡酒色過度,損傷肺腎真陰,咳嗽,吐痰,衄血,吐血,咳血,咯血等證,誤服參耆等甘溫之藥則病日增,服之過多則死,不可治也。蓋甘溫助氣,氣屬陽,陽旺則陰愈消。前項病證,乃陰血虛而陽火旺,宜服苦甘寒之藥,以生血降火。
白話文:
論
古籍記載:「精氣不足者,可用味來補充。味,指的是陰氣。以陰氣來補充精氣,是治病求本的根本方法。」然而,所謂的「味」,是指穀物、蔬菜、水果等,這些食物來自於天地自然,具有平和的性質,所以能滋補陰氣。並不是指那些經過醃製、烹飪,味道厚重的食物,那些是人工製作的。古籍還記載:「陰氣的產生,根本在於五味,難道不是指天然的食物嗎?人的五臟六腑的損傷,也來自於五味,難道不是指人工製作的食物嗎?」善於養生的人,不會因為想以味道來補充精氣,就縱情於口腹之慾,而加速禍患的到來。
又說:「形體不足者,可用溫熱來調理。溫熱,指的是溫養。溫和地加以調養,使氣血自然充盈,形體就能恢復健康。」所謂的「補」和「溫」,各有其用意,《局方》都用溫熱的藥物輔佐,稱為溫補,大概也是這個意思吧。又說,人年老了,或者身體虛損,精血都耗損了,陰氣不足以配合陽氣,孤陽幾乎要奔逸而出,先天之胃氣,也因此而衰弱,只能依靠水穀之陰來約束,才能勉強維持。因此《局方》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虛損,因為脾胃得到溫煦,則食慾增加,所以病情也能逐漸好轉。
人的體質有厚薄之分,疾病也有輕重之別,如果用藥失誤,怎麼能收到療效呢?我必須謹慎小心,周全考慮,溫熱的藥物絕對不能輕易使用。人年老體虛,如果發現小便減少,就是病情加重了,應該以人參、白朮為主藥,牛膝、芍藥為輔藥,陳皮、茯苓為佐藥,春天可以加入川芎,夏天可以加入黃芩、麥門冬,冬天可以加入當歸身、生薑。一天服用一帖或兩帖。小便恢復正常後就停止服用,這是治療疾病的捷徑。
虛勞不接受補益的病人,是不能治療的。補氣用人參,但是皮膚黝黑的人服用太多,恐怕反而會助長火邪,損傷真陰,可以用白朮代替,皮膚白皙肥胖的人服用人參最好,而且一定要與陳皮同用。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灸丹田是為了補益陽氣,陽氣生長則陰氣也會增長。可以多服用人參、黃耆,不要服用附子。竹瀝,本草書上說是大寒之物,但從整體來看,似乎與石膏、黃芩、黃連等藥物性質相似。而許多方劑治療產後疾病和金瘡口噤,以及血虛自汗、消渴尿多,這些都是陰虛的病症,都用到竹瀝。
產後不礙虛,孕期也不傷胎兒,為什麼世俗因為「大寒」兩個字,就捨棄不用呢?古籍記載:「陰虛則發熱」,竹瀝味甘性緩,能消除陰虛引起的火熱,寒而能補,正好與疾病相對應。所謂「大寒」,指的是它的功效,而不是指它的氣性。人終其一生食用竹筍,也沒有因為它寒涼而生病的。竹瀝是竹子的汁液,而且經過火候加工而成,怎麼會如此寒冷呢?王節齋說:「人體陰氣總是不足,陽氣總是過剩。」
況且節慾的人少,過度縱慾的人多,精血虧損,相火必然旺盛,火旺則陰氣更加消耗,勞瘵、咳嗽、咯血、吐血等症狀就會產生。所以應該經常補充陰氣,使陰陽平衡,則水能制火,水升火降,就不會有疾病了。所以丹溪先生創立了補陰的理論,認為是專門補充左尺脈(腎經)的腎水。古方滋補藥物同時補充右尺脈(心經)的相火,不知道左尺脈本來就虛,右尺脈本來就旺盛,如果左右都補,還是火盛於水。
只補左尺脈,制約右尺脈,才能達到水火平衡。右尺脈的相火固然不能衰弱,如果相火真的衰弱,才應該補火。但是世上的人,因為火旺而生病的,十之八九。因為火衰而生病的,百中無二三。而且人在年輕時,腎水正旺盛,似乎不必補益。但是慾望正盛,過度縱慾。到了中年,慾望雖然減少,但是年輕時損傷的精血很多,怎麼能恢復呢?到了老年,先天之氣漸漸衰竭,只有孤陽,所以補陰的藥物,從年輕到年老,都不能缺少。
丹溪先生闡明了先賢的旨意,糾正了千百年來的錯誤,他的功勞很大啊!現在制定了補陰丸的方劑,加減用藥的細節在後面說明。又說,凡是酒色過度,損傷肺腎真陰,咳嗽、吐痰、鼻出血、吐血、咳血、咯血等症狀,誤服人參、黃耆等甘溫的藥物,病情會加重,服用過多還會導致死亡,無法治療。因為甘溫之藥助長陽氣,陽氣屬陽,陽氣旺盛則陰氣更加消耗。前面提到的病症,都是陰血虛而陽火旺盛,應該服用苦寒甘涼的藥物,來滋生陰血,降伏相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