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

1.

又因傷風犯胃,飧泄久而濕毒成澼,注於大腸,傳於少陰,名曰腸澼,俗呼血箭,因其便血,即出有力,如箭射之遠也。又有如篩,四散漏下者。初起濕熱,或發當長夏者,當歸和血散、涼血地黃湯,加木香、檳榔。久而色紫黑者,濕毒甚也,升陽除濕和血湯、升陽補胃湯,或補中益氣湯去柴、陳,加芥、連、川芎、槐角、枳殼。

內傷飲食,腹必脹滿,糟粕與血同來,平胃散加槐角、枳殼、當歸、烏梅、甘草,或通玄二八丹。虛者,六君子湯加芎、歸、神麯或六神丸。內傷勞傷,元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脫肛者,榆砂湯。內傷中氣虛弱者,四君湯,或單人參湯加炒乾姜少許,古卷柏散、烏荊丸、剪紅丸。

陽虛甚者,礬附丹。內傷陰虛血弱者,四物湯加乾薑、龜柏丸、活龜丸。內傷脈絡下血者,古連殼丸,虛者十全大補湯主之。內傷憂思,怔忡,少寢,有汗者,歸脾湯。或寒熱脅痛,小便悶墜拘急者,逍遙散、六君子湯,俱加柴胡、山梔,或木香少許。以上糞前俱加吳茱萸,糞後俱加黃連,二味須用熱湯同浸拌濕,再頓滾湯半日久,令藥氣相合方妙。各揀出,若生則偏寒偏熱。

初起和血,祛風濕,當歸和血散,或涼血地黃湯。實者槐角丸、黃連阿膠丸,虛者加味槐角丸、四物坎離丸。通用四物湯,隨證加余藥。又古芎歸湯,調血上品,加別藥用之。婦人胎前患者,古芩術湯、芎歸湯、六一散三方合服。產後患者,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萸、黃連,或八物湯,隨證選用。

久用補脾,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厚朴煎。蓋精氣血,皆生於穀氣,胃氣一復,血自循軌。不受補者,宜澀劑,香梅丸,腸風黑散。單方,糞前,酸石榴為末一錢,荔枝煎湯下。糞後,艾葉為末,生薑汁下。或乾柿燒灰為末,米飲下,亦好。抑考腸風臟毒,血自腸臟中來。

蟲痔之血,肛門傍生小竅,射如血線來。肛門既脫,腐血侵淫,化為蟲蠹,蝕傷腸口,滴血淋瀝,當以蕪荑、艾葉、苦楝根等化蟲,或燒鰻鱺骨薰之。內服黑玉丹(鰻音瞞,鱺音黎,魚也。鰻鱺似鱔而腹大)。

白話文:

傷風感冒侵犯胃部,久瀉導致濕毒積聚,流注到大腸,再傳到少陰經,稱為腸澼,俗稱血箭,因為大便出血,噴射有力,像箭一樣射得很遠。也有些像篩子一樣,血液四處散落。初期濕熱,或發生在長夏季節,可用當歸和血散、涼血地黃湯,再加木香、檳榔。久病出血顏色紫黑,表示濕毒很重,可用升陽除濕和血湯、升陽補胃湯,或補中益氣湯(去柴胡、陳皮),再加芥菜子、連翹、川芎、槐角、枳殼。

內傷飲食,腹部必然脹滿,糟粕和血液一起排出,可用平胃散加槐角、枳殼、當歸、烏梅、甘草,或通玄二八丹。虛弱者,可用六君子湯加川芎、當歸、神麴或六神丸。內傷勞損,元氣下陷者,可用補中益氣湯。脫肛者,用榆砂湯。內傷中氣虛弱者,用四君子湯,或單用人參湯加少許炒乾薑,以及古卷柏散、烏荊丸、剪紅丸。

陽虛嚴重者,用礬附丹。內傷陰虛血弱者,用四物湯加乾薑、龜柏丸、活龜丸。內傷脈絡下血者,用古連殼丸,虛弱者則用十全大補湯。內傷憂思,心悸怔忡,睡眠少,出汗者,用歸脾湯。或寒熱脅痛,小便閉塞不通,感覺沉重急迫者,用逍遙散、六君子湯,都加上柴胡、山梔子,或少許木香。以上藥方,大便前服用的藥物都加吳茱萸,大便後服用的藥物都加黃連,這兩種藥必須用熱水浸泡拌濕,再用沸水煮半日,讓藥物充分混合才好。然後將藥渣挑出來,如果藥性偏寒或偏熱,就應注意調整。

初期治療要和血、祛風濕,可用當歸和血散,或涼血地黃湯。實證者用槐角丸、黃連阿膠丸,虛證者加味槐角丸、四物坎離丸。常用四物湯,根據病情加用其他藥物。另外,古方芎歸湯,是調血的上品,可加其他藥物一起使用。婦女妊娠期患者,可用古芩術湯、芎歸湯、六一散三方合服。產後患者,用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萸、黃連,或八物湯,根據病情選擇使用。

長期服用補脾藥物,可用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厚朴煎。因為精氣血都來自於谷氣,胃氣恢復了,血液自然就能正常運行。若藥物療效不好,應考慮使用澀劑,如香梅丸、腸風黑散。單方治療方面,大便前服用石榴皮研末一錢,用荔枝煎湯送服;大便後服用艾葉研末,用生薑汁送服;或用乾柿子燒成灰研末,用米湯送服,效果也不錯。總而言之,腸風臟毒,出血都是來自腸臟。

蟲痔出血,肛門旁長出小孔,像血線一樣流出。肛門脫出後,腐敗的血液浸潤,變成蟲蛀,損傷腸口,滴血不止,應使用蕪荑、艾葉、苦楝根等藥物化蟲,或用燒烤的鰻鱺魚骨熏烤患處。內服黑玉丹(鰻音瞞,鱺音黎,魚也。鰻鱺似鱔而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