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下 (22)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下 (22)

1. 治中風雜方

採紫背浮萍草,攤於竹篩內,下著水,曬乾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二丸,用黑豆淋酒化下。

蔭按:本草云:不在山兮不在岸,採我之時七月半,一任癱風與瘓風,些小微風都不算,豆淋酒內下三錢,鐵幞頭上也出汗。

烏荊丸,治諸風緩縱,言語謇澀,遍身頑麻,皮膚瘙癢,又治婦人血風,頭痛眼暈。如腸風臟毒,下血不止,服之尤效。

川烏(炮,去皮臍,一兩),荊芥穗(二兩)

上為末,醋煮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熟水任下。

加味烏荊丸,治因形寒傷風,頭痛,鼻塞聲重,或老人頭風,宿疾發而又感風寒,一切虛風,上攻頭目,咽膈不利。

荊芥(二兩),天麻,附子,白附子,烏藥,當歸,川芎(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硃砂為衣,食後細嚼一丸,茶下。

龍腦丸,治中風,身如角弓反張,不語昏悶。

龍腦(細研,一錢),麝香(研),蟬殼,牛黃(各細研,二錢半),乾蠍(炒),南星(炮),硃砂(炒),阿膠(炒),香墨,白附子(炮),防風,羚羊角屑,肉桂(去皮),羌活(各半兩),烏蛇肉(酒浸,去皮骨,炙黃,七錢半)

上為末,入別研藥和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用水酒下,不拘時。

白話文:

治中風雜方

用紫背浮萍草曬乾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彈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兩丸,用黑豆酒送服。

古方記載:這種藥草不生長在山坡或岸邊,採摘時間在農曆七月十五日,能治療癱瘓、半身不遂等各種風疾,即使是輕微的風寒也不例外。服用時,藥丸用三錢黑豆酒送服,即使是頭戴鐵盔的人也會出汗。

烏荊丸,能治療各種風症引起的肢體麻痺、語言障礙、全身麻木、皮膚瘙癢,以及婦女因血風引起的頭痛、頭暈。對於腸風、臟腑毒素引起的便血不止,也特別有效。

配方:川烏(炮製,去皮和臍,一兩)、荊芥穗(二兩)。將藥材磨成粉末,用醋煮成的麵糊做成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溫酒或熟水送服。

加味烏荊丸,能治療因體寒受風引起的頭痛、鼻塞、聲音嘶啞,或老年人頭風舊疾復發又受風寒,以及一切虛風上攻頭目、咽喉不適的症狀。

配方:荊芥(二兩)、天麻、附子、白附子、烏藥、當歸、川芎(各一兩)。將藥材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彈子般大小的藥丸,外面裹上硃砂,飯後細嚼一丸,用茶送服。

龍腦丸,能治療中風導致身體如弓狀反張、不能說話、昏迷不醒的症狀。

配方:龍腦(研磨成細粉,一錢)、麝香(研磨)、蟬殼、牛黃(各研磨成細粉,二錢半)、乾蠍(炒)、南星(炮製)、硃砂(炒)、阿膠(炒)、香墨、白附子(炮製)、防風、羚羊角屑、肉桂(去皮)、羌活(各半兩)、烏蛇肉(酒浸泡,去皮骨,炙黃,七錢半)。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混合均勻,用蜂蜜攪拌,用力搗磨三百到五百下,做成綠豆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丸,用溫水或酒送服,不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