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2)
卷五 (2)
1. 論
李氏,曰:汗者,元氣真液。因飲食、驚恐、房勞、行動出汗者,曰多汗。不問昏醒,朝夕浸浸出汗者,曰自汗,乃陽氣不足榮護。發熱者,補中益氣湯加麻黃根、浮小麥,但升、柴俱宜蜜水炒過,以殺其升發之性,又欲其引參耆至肌表,故不可缺也。發厥者,古耆附湯、順元散。間有氣血俱虛者,黃耆建中湯。痰證自汗,頭眩嘔逆,宜川芎、白朮、陳皮、甘草水煎服。多汗身軟者,濕也。心主熱,脾主濕,濕熱相搏,如地之濕蒸氣為雲霧為雨,各臟皆令有汗,獨心與脾胃,為濕熱主耳,宜調衛湯、玉屏風散。火炎上蒸,胃濕作汗者,涼膈散。胃熱者,二甘湯。是知自汗亦有實者,故外感初證,亦多自汗。風證,桂枝湯加附子。寒證,古桂附子湯。暑證,五苓散。風濕相搏,防己黃耆湯。凡自汗久用參耆附子不效,宜養心血。或汗乾仍熱者,必外感風,宜參蘇飲,病止住服,是反治也。盜汗全是陰虛,兼腎火、脾濕、心勞,睡著汗出,醒則漸收。蓋睡則胃氣行於里而表虛,醒則氣散於表而汗止。心火炎盛,以致肺失衛護者,當歸六黃湯。陰虛火動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兼氣虛者,加參、耆、白朮。腎火動甚者,正氣湯。脾濕者,四制白朮散。肝熱者,用防風、龍膽草,等分為末,米飲調服。心虛者,用人參、當歸各二錢半,先用豬心血煮湯澄清,以汁煎藥服。思慮過度,以致心孔獨有汗出者,用艾湯調下茯苓末一錢,或用青桑第二葉,帶露採陰乾,火焙為末,米飲調服。或古芷砂散通用,黃耆六一湯加浮小麥、牡蠣、麻黃根,外用五倍子、白礬為末,津液調封臍中,一宿即止。或用牡蠣、麥麩、麻黃根、藁本、糯米、防風、白芷等分為末,周身撲則更效。
蔭按:夫自汗盜汗之證,為病雖一,其源不同。自汗者,乃陽虛氣虛有濕也。陽氣虛則不能衛護肌表,故醒時津津然而汗出矣。盜汗者,乃陰虛血虛有火也。陰血虛則不能榮養於中,故睡時湊湊然而汗出矣。何以知之?如古方用玉屏風散治自汗效者,其間防風、黃耆所以實表氣,白朮所以燥內濕也。
用當歸六黃湯治盜汗效者,當歸、黃耆、生熟地黃所以補陰血,黃芩、黃連、黃柏所以去內火也。藥性與病情相對,豈有不愈者乎。
葉氏,曰:人之一身,負陰抱陽,平則安,偏則病。陰虛陽必湊,故發熱汗出,如水瀉而湧。陽虛陰必乘,故發厥汗出,如水溢而流。要之,汗者血之異名,陽主氣為衛,陰主血為榮,氣血二者,俱不可一日餒也。若汗出發潤,一不治也;汗出如油,二不治也;汗凝如珠,三不治也。是故君子宜辨之於早。
吳氏,曰:有因而自汗,非病也。所謂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乃陰陽和而雨澤降也。惟無因而自汗,則為病矣。汗孔謂之鬼門,故盜汗不止,久久令人喪魄。《素問》有病身熱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名曰酒風。酒風,一名漏風。蓋飲酒入風,則為漏風。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惰,喘息,惡風衣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
白話文:
論
李氏說:汗液是人體元氣和精液。因為飲食、驚恐、房事過度、活動而引起的出汗,稱為多汗。不論清醒或睡著,整天都微微出汗的,稱為自汗,這是因為陽氣不足以溫煦保護肌體。發熱伴隨自汗的,用補中益氣湯加麻黃根、浮小麥,但升麻、柴胡都要用蜜水炒過,以減弱它們的升發之性,又想讓它們引導人參、黃耆的藥力到達肌膚表面,所以不可缺少。發厥伴隨自汗的,用桂枝附子湯、順氣散。有些氣血都虛弱的,用黃耆建中湯。痰證引起的伴有自汗、頭暈、嘔吐的,用川芎、白朮、陳皮、甘草水煎服。多汗且身體軟弱的,是濕邪作祟。心主熱,脾主濕,濕熱相搏,就像地上的濕氣蒸騰而形成雲霧和雨水一樣,各個臟腑都會出汗,但心和脾胃是濕熱的主要侵犯部位,因此要服用調衛湯、玉屏風散。火熱上炎,胃濕而引起的出汗,用涼膈散。胃熱的,用二甘湯。由此可知,自汗也會有實證,所以外感初期,也常出現自汗。風證,用桂枝湯加附子。寒證,用桂枝附子湯。暑證,用五苓散。風濕相搏,用防己黃耆湯。凡是自汗久服人參、黃耆、附子無效的,就要養心血。或者汗乾了還覺得發熱的,一定是外感風邪,要用參蘇飲,等病止住後就停藥,這是反治法。盜汗全是陰虛,兼有腎火、脾濕、心勞,睡著了出汗,醒來就漸漸止住。這是因為睡著時胃氣運行於內而肌表虛弱,醒來時氣散於表而汗止。心火過盛,導致肺氣不能護衛肌體的,用當歸六黃湯。陰虛火旺的,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兼有氣虛的,加人參、黃耆、白朮。腎火熾盛的,用六味地黃丸。脾濕的,用四君子白朮散。肝熱的,用防風、龍膽草等分研末,米湯送服。心虛的,用人參、當歸各二錢半,先用豬心血煮湯澄清,用湯汁煎藥服用。思慮過度,導致單獨胸前出汗的,用艾湯送服茯苓末一錢,或者用桑樹的第二片葉子,帶露採摘陰乾,焙成末,米湯送服。或者用古芷砂散,或者黃耆六一湯加浮小麥、牡蠣、麻黃根,外用五倍子、白礬研末,用唾液調勻敷貼在肚臍上,一夜就能止汗。或者用牡蠣、麥麩、麻黃根、藁本、糯米、防風、白芷等分研末,全身撲撒效果更好。
蔭氏評論:自汗和盜汗雖然都是出汗,但病因不同。自汗是陽虛、氣虛、兼有濕邪。陽氣虛弱,就不能護衛肌表,所以清醒時就微微出汗。盜汗是陰虛、血虛、兼有內熱。陰血不足,就不能滋養內臟,所以睡著時就微微出汗。怎麼知道呢?比如古方用玉屏風散治療自汗有效,是因為其中的防風、黃耆能固表氣,白朮能燥濕。用當歸六黃湯治療盜汗有效,是因為當歸、黃耆、熟地黃能補陰血,黃芩、黃連、黃柏能清內熱。藥性與病情相符,怎麼會不好呢?
葉氏說:人體陰陽調和則安,偏盛偏衰則生病。陰虛則陽氣必然亢盛,所以會發熱出汗,像水一樣湧出來。陽虛則陰寒必然佔據上風,所以會發厥出汗,像水一樣溢出來。總之,汗是血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陽主氣,氣化而為衛氣;陰主血,血行而為營血;氣血二者,都不能一日虧損。汗出而潤澤,是一種不好的征兆;汗出如油,是第二種不好的征兆;汗凝結如珠,是第三種不好的征兆。因此,君子應該及早辨別。
吳氏說:有原因引起的汗出,不算病。所謂陽氣之汗,就像天地的雨水,是陰陽調和的結果。只有無緣無故的自汗,才是病。汗孔稱為鬼門,所以盜汗不止,久了會損傷人的精氣神。《素問》中記載一種病,身體發熱無力,汗出如洗,惡風少氣,稱為酒風。酒風,又名漏風。大概是飲酒受風引起的漏風。漏風的症狀,有的是多汗,總是穿不了單衣,吃東西就出汗,嚴重的話身體無力,喘息,惡風怕冷,口乾,容易口渴,不能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