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3)
卷五 (3)
1. 論
海藏,云:頭汗出,齊頸而還,血證也。額上偏多,何也?曰:首者,六陽之會也。故熱熏蒸而汗出也。額上偏多,以部分,左頰屬肝,右頰屬肺,鼻屬中州(頤屬腎,額屬心),三焦之火,涸其腎水,溝瀆之餘,迫而上入於心之分,故發為頭汗。而額上偏多者,屬心之部而為血證也。飲酒飲食,頭汗出者,亦血證也。至於雜證,相火迫腎水上行,入於心為盜汗,或自汗傳而為頭汗出者,或心下痞者,俱同血證例治之,無問傷寒、雜病、酒積。下之而心下痞者,血證也。何以然?曰:下之亡陰,亡陰者則損脾胃而亡血,氣在胸中,以亡其血,陷之於心之分也,故心下痞。世人以血病用氣藥導之,則痞病愈甚,而又下之,故變而為中滿膨脹,非其治也。如此然當作何治,獨益中州脾土,以血藥治之,其法無以加矣。
又,云:一男子手足汗,醫用芩、連、柏並補劑皆不效,又足汗常多,後以八物、半、苓為君,白附、川烏佐使,其汗自無。
經,云: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血與汗非兩種,但血主營,為陰為里;汗屬衛,為陽為表。一表一里,無可並攻,故奪血者無取其汗,奪汗者無取其血。若表裡俱奪,則不脫於陰,必脫於陽)
東垣,曰:真氣已虧,胃中火盛,汗出不休,胃中真氣已竭。若陰火已衰,無汗反燥,乃陰中之陽、陽中之陽俱衰。四時無汗,其形不久,濕衰燥旺,理之常也。其形不久者,秋氣主殺,生氣乃絕。生氣者,胃之穀氣也,乃春少陽生化之氣也。
白話文:
論
頭上出汗,汗水流到脖子就停止了,這是血證。為什麼額頭上的汗特別多呢?因為頭部是六陽交會的地方,所以容易因為熱氣蒸騰而流汗。額頭汗多,是因為左臉頰屬肝,右臉頰屬肺,鼻子屬中焦(下巴屬腎,額頭屬心),三焦的火氣耗傷了腎水,多餘的水氣被迫上行進入心臟的經絡,所以就導致頭汗。而額頭汗特別多,是屬於心的部位,也是血證。飲酒飲食後頭上出汗,也是血證。至於其他原因導致的出汗,例如相火逼迫腎水上行,進入心臟導致盜汗,或者自汗轉變成頭汗,或者心下痞悶,都應該按照血證的治療方法來處理,不論是傷寒、雜病還是酒積。瀉下之後出現心下痞悶,也是血證。為什麼呢?因為瀉下會損傷陰液,損傷陰液就會損傷脾胃,導致氣血虧虛,氣滯留在胸中,血虛則下陷於心的經絡,所以出現心下痞悶。世人治療血病,用疏通氣機的藥物,反而會讓痞症加重,又繼續瀉下,就會變成腹部脹滿,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那麼應該怎麼治療呢?只需要益氣健脾,用補血的藥物治療,方法就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
還有一種情況,一個男子手腳都出汗,用黃芩、黃連、柏樹皮以及補益的藥物治療都不見效,而且腳汗特別多,後來用附子、半夏、茯苓為主藥,白附子、川烏為輔藥,汗就止住了。
經書上說:奪血則無汗,奪汗則無血。(血和汗不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但血主宰營氣,屬陰屬裡;汗屬衛氣,屬陽屬表。表裡是不同的層次,不能同時攻伐,所以奪血就不會出汗,奪汗就不會傷血。如果表裡都攻伐,則不會損傷陰,反而會損傷陽。)
東垣大師說:真氣已經虧虛,胃中火盛,汗出不止,是胃中真氣已經耗竭。如果陰火衰弱,反而沒有汗,而是乾燥,這是陰中之陽、陽中之陽都衰弱了。四季都沒有汗,身體就不會長久,這是濕衰燥盛的正常現象。身體不久於人世,是因為秋天主殺伐,生機就會斷絕。生機就是胃裡的谷氣,是春天少陽生化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