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一 (4)
卷十一 (4)
1. 論傷酒
東垣,曰: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矣。其次莫如利小便,乃上下分消其濕。今之病酒者,往往服酒症丸,大熱之藥下之。又有用牽牛、大黃下之者。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酒性大熱,已傷元氣,而復重瀉之,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血氣俱為不足,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以元氣銷鑠,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酒疸下之,久則為黑疸,慎不可犯,宜以葛花解醒湯主之。
海藏,曰:治酒病宜發汗,若利小便,炎焰不肯下行,故曰火鬱則發之。以辛溫散之,是從其體性也。是知利小便,則濕去熱不去。若動大便,尤為疏陋。蓋大便者,有形質之物。酒者,無形之水。從汗發之,濕熱俱去,是為近理。故治以苦溫,發其火也。佐以苦寒,除其濕也。
白話文:
東垣曰:
酒性大熱,含有毒性,氣味皆屬陽性,是無形之物。若因飲酒而傷身,應當以發散之法治療,汗出則可痊癒。其次,可考慮利小便,讓濕氣從上下分消。如今患酒病者,常服酒症丸,以大熱之藥下瀉。還有人用牽牛、大黃等藥物下瀉。殊不知酒病傷的是無形元氣,反用有形陰血去下瀉,實屬錯誤。酒性大熱,已傷元氣,再用重瀉之法,更會損傷腎水真陰,導致有形血氣皆不足。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而增強陰火,最終導致元氣衰竭,折損壽命。若不及時治療,則會造成虛損之病。酒疸下瀉,時間久了會變成黑疸,切不可犯此錯誤,應當以葛花解醒湯為主治療。
海藏曰:
治療酒病應當發汗,若利小便,則炎熱之氣無法下行,故曰「火鬱則發之」。以辛溫之藥散之,是順應酒的特性。由此可知,利小便只能去除濕氣,無法去除熱氣。若動大便,更是愚蠢之舉。因為大便是有形之物,酒卻是無形之水。從汗發之,濕熱皆可去除,纔是符合道理的。所以治療酒病應以苦溫之藥發其火,佐以苦寒之藥除其濕。
準繩,云:按酒之為物,氣熱而質濕,飲之而昏醉狂易者,熱也,宜以汗去之,既醒則熱去而濕留,止宜利小便而已。二者宜酌而用之,大抵葛花解醒湯備矣。
又,云:傷酒惡心嘔逆,吐出宿酒,昏冒眩暈,頭痛如破,宜沖和湯、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加乾葛七分,或用末子理中湯和縮脾飲。酒渴,縮脾湯或煎乾葛湯調五苓散。久困於酒,遂成酒積,腹痛泄瀉,或暴飲有灰酒,亦能致然,並宜酒煮黃連丸。多飲結成酒癖,腹中有塊,隨氣上下,沖和湯加蓬朮五分。酒停胸膈為痰飲者,枳實半夏湯加神麯、麥芽各五分,沖和湯加半夏一錢,茯苓七分。解酒毒無如枝矩子之妙。一名枳椇,一名木蜜,俗呼癩漢指頭,北人名曰爛瓜,江南謂之白石樹,杭州貨賣,名蜜屈立,詩所謂南山有枸是也。樹形似白楊,其子著枝端,如小指,長數寸,屈曲相連,春生秋熟,經霜後取,食如餳美。以此木作屋柱,令一室之酒味皆淡薄。趙以德治酒人發熱,用枝矩子而愈,即此也。
白話文:
酒性溫熱且濕,喝多了會昏醉狂躁,這是因為酒熱,可以用發汗的方式去除熱氣。酒醒後,熱氣消退,但濕氣仍然存在,就應該利尿來排出濕氣。兩種方法要適當運用,總之葛花解醒湯是個不錯的選擇。
酒後噁心嘔吐,吐出宿酒,昏沉頭暈,頭疼欲裂,可以服用沖和湯、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加乾葛,也可以用末子理中湯和縮脾飲。酒後口渴,可以喝縮脾湯或煎乾葛湯調五苓散。長期飲酒導致酒積,腹痛腹瀉,或大量飲用濁酒,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都應該服用酒煮黃連丸。長期飲酒導致酒癖,腹中積塊,隨氣上下浮動,可以服用沖和湯加蓬朮。酒停留在胸膈形成痰飲,可以用枳實半夏湯加神麴、麥芽,或沖和湯加半夏、茯苓。解酒毒最有效的是枝矩子,別名枳椇、木蜜,民間俗稱癩漢指頭,北方叫爛瓜,江南稱白石樹,杭州販售的名稱是蜜屈立,詩經中所說的南山有枸就是它。枝矩子樹形像白楊,果實長在枝端,像小指,長幾寸,彎曲連接在一起,春天開花秋天結果,霜降後採收,味道像蜜餞一樣好吃。用這種樹木做房柱,可以讓整間房子的酒味都變淡。趙以德曾用枝矩子治療酒後發熱的病人,效果很好,這就是枝矩子的功效。
2. 脈法
脈訣舉要,曰:氣口緊盛者,為傷於食。食不消化,浮滑而疾。
心法附錄,曰:傷食之證,右手氣口必緊盛,胸膈痞塞,噫氣如敗卵臭,亦有頭痛發熱,但身不痛為異耳。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的是有關診斷疾病的「脈訣」和「心法附錄」兩本著作中的觀點:
- 脈訣舉要: "如果在氣口處脈搏強勁且急促,表示可能受到了食物的損傷。食物無法被正常地消化,脈象呈現出輕快流暢的情況。"
- 心法附錄: "如果是因為吃多了或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所引起的症狀,在右手中指的氣口位置會出現脈搏收縮增大的現象。患者可能會感到胸部和上腹部堵塞、悶脹,打嗝時排出的氣味像腐爛蛋黃一樣惡臭。此外也可能伴有頭痛和發燒等症狀,但是與其他疾病不同的是身體不會疼痛。"
總結以上,這段古文主要描述瞭如何通過脈搏來判斷是否因飲食過量或食用難消化的食物導致胃腸道問題的方法。其中提到了一些常見的症狀,例如胸腹堵塞感、噁心嘔吐、打嗝排出口臭氣以及可能伴隨的頭痛和發燒等。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只是古人的經驗之談,並非現代科學研究結果,因此不能完全依賴此方法進行確診。如果你有任何健康疑慮,應該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3. 治傷食消導兼補方
枳朮丸,治痞,消食強胃。
白朮(二兩),枳實(去穰,麩炒,一兩)
上為末,荷葉裹煨飯法,用粳米淘淨,量以熟水和,取生荷葉三四層包之,上撮其口,埋於灰火中,露出上口撮余荷葉,勿令泄水,以飯熟為度。如無生荷葉,以乾者浸濕,包飯煨之,搗爛,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用白湯送下。此藥久服,能使人胃氣強實,雖過食而不復傷也。
若加陳皮一兩,名橘皮枳朮丸,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臟腑不調,心下痞悶;若加半夏一兩,名半夏枳朮丸,治因冷食內傷;若加神麯、大麥櫱麵炒各一兩,名曲櫱枳朮丸,治勉強多食,心腹滿悶不快;若加木香一兩,名木香枳朮丸,破滯氣,消飲食,開胃進食。此上四方製法,俱同本方,但各量所傷服之。
白話文:
枳朮丸
功效: 治理痞症,消食健胃。
配方:
- 白朮(二兩)
- 枳實(去穰,麩炒,一兩)
製法:
將白朮與枳實研磨成細末,用荷葉包裹進行煨飯。方法是取洗淨的粳米,加入適量熟水混合,用生荷葉三到四層包裹,封住荷葉口,埋入灰燼中,只露出荷葉口,避免水分流失,以飯熟為度。如果沒有生荷葉,可以用乾荷葉浸濕後包裹米飯煨熟。將煨熟的米飯搗碎,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用白湯送服。
用法: 此藥長期服用,能使人胃氣強健,即使過食也不易造成損傷。
加味方:
- 橘皮枳朮丸: 在原方中加入陳皮一兩,用於治療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臟腑不調,心下痞悶等症。
- 半夏枳朮丸: 在原方中加入半夏一兩,用於治療因冷食內傷引起的病症。
- 曲櫱枳朮丸: 在原方中加入神麴和大麥芽麵各一兩,炒製後使用,用於治療勉強過食,心腹滿悶不快等症。
- 木香枳朮丸: 在原方中加入木香一兩,用於破除滯氣,消食積,開胃進食。
製法: 以上加味方的製法與枳朮丸相同,但各藥材的用量需根據患者的病情和症狀調整。
一方:如傷濕面,心腹滿悶,肢體沉重,加蘿蔔子五錢,神麯一兩,紅花三錢;傷濕熱不化,加茯苓、芩、連各三錢,澤瀉二錢,大黃一兩,神麯糊丸;若傷豆粉濕面油膩,加半夏、神麯各一兩,陳皮七錢,黃芩五錢,枯礬三錢;傷酥酪乳餅,一切冷病,加除濕丹一料,車前子、澤瀉各五錢,神麯一兩,乾生薑、半夏、紅花、甘草各三錢,茯苓七錢;如氣弱食少,加陳皮;飲食難化,疼痛泄瀉。
白話文:
如果患有傷風濕的面部症狀,伴隨心腹滿悶、肢體沉重,可以加入蘿蔔子五錢、神麴一兩、紅花三錢;若傷風濕熱而無法消散,則加入茯苓、黃芩、黃連各三錢、澤瀉二錢、大黃一兩,用神麴糊成丸劑;若是因為豆粉濕面油膩導致的症狀,則加入半夏、神麴各一兩、陳皮七錢、黃芩五錢、枯礬三錢;若因食用酥酪乳餅或其他寒涼食物導致的疾病,則加入除濕丹一料、車前子、澤瀉各五錢、神麴一兩、乾薑、半夏、紅花、甘草各三錢、茯苓七錢;如果體弱氣虛、食慾不振,可以加入陳皮;若飲食難以消化、疼痛腹瀉,則需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用藥。
加人參、白芍藥、神麯、麥櫱各一兩,砂仁、木香各五錢;痰火胸膈鬱塞,咽酸噫氣,吞酸,或酒積泄結痛,加黃連、白芍藥、陳皮各一兩,石膏、甘草各五錢,砂仁、木香各二錢,川芎四錢;痞塊,加黃連、厚朴各五錢;積堅,加莪朮、昆布各三錢;傷冷腹痛,溏瀉,加半夏一兩,砂仁、乾薑、神麯、麥芽各五錢;挾氣傷食,加川芎、香附各一兩,木香、黃連各五錢;胸膈不利,過服香燥,以致胃脘乾燥,噎膈反胃,加黃連、山梔、桔梗、甘草、石膏各五錢,白芍藥、當歸各一兩;胸膈頑痰膠結,大便燥閉,加芒硝五錢;素有痰,加半夏、陳皮、茯苓各一兩,芩、連各五錢;素有氣,加木香一兩;能食好食,食後反飽難化,此胃火旺,脾陰虛也,加白芍藥一兩五錢,石膏一兩,人參七錢,甘草五錢,黃連、香附、木香各四錢;年高人脾虛血燥,易飢易飽,便燥,加白芍藥、當歸各一兩,人參七錢,升麻、甘草各四錢,山楂、麥芽、桃仁各五錢。
白話文:
將人參、白芍藥、神麴、麥芽各一兩,砂仁、木香各五錢混合使用。若有痰火胸膈鬱塞,咽酸噫氣,吞酸,或酒積泄結痛,可加黃連、白芍藥、陳皮各一兩,石膏、甘草各五錢,砂仁、木香各二錢,川芎四錢。若有痞塊,可加黃連、厚朴各五錢。若有積堅,可加莪朮、昆布各三錢。若有傷冷腹痛,溏瀉,可加半夏一兩,砂仁、乾薑、神麴、麥芽各五錢。若有挾氣傷食,可加川芎、香附各一兩,木香、黃連各五錢。若有胸膈不利,過服香燥,以致胃脘乾燥,噎膈反胃,可加黃連、山梔、桔梗、甘草、石膏各五錢,白芍藥、當歸各一兩。若有胸膈頑痰膠結,大便燥閉,可加芒硝五錢。若素有痰,可加半夏、陳皮、茯苓各一兩,黃芩、黃連各五錢。若素有氣,可加木香一兩。若能食好食,食後反飽難化,此胃火旺,脾陰虛也,可加白芍藥一兩五錢,石膏一兩,人參七錢,甘草五錢,黃連、香附、木香各四錢。若年高人脾虛血燥,易飢易飽,便燥,可加白芍藥、當歸各一兩,人參七錢,升麻、甘草各四錢,山楂、麥芽、桃仁各五錢。
加味枳朮丸
白朮(米泔浸一日,四兩),黑枳實(去穰,曲炒,二兩),半夏(薑湯泡七次),陳皮,神麯(炒),麥芽(炒),山楂肉(各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用新鮮荷葉數片,煮湯去葉,入老倉米,亦如尋常造飯之法,甑內以荷葉鋪蓋,方全氣味,乘熱搗爛,用細絹絞精華汁,以藥末揉拌成劑,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食遠用白滾湯送下。或只用蒸餅為丸。或胃寒,或冬月,加砂仁一兩;氣滯,加木香五錢;常有痰火,又兼胸膈痞悶,加黃連、茯苓各一兩。
白話文:
加味枳朮丸
藥方組成:
- 白朮 (用米泔水浸泡一天,取四兩)
- 黑枳實 (去掉果核,用酒麴炒,取二兩)
- 半夏 (用薑湯泡七次)
- 陳皮 (取一兩五錢)
- 神麴 (炒)
- 麥芽 (炒)
- 山楂肉 (取一兩五錢)
製作方法:
-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
- 取新鮮荷葉數片,煮湯後去除葉子,加入老倉米,以尋常造飯的方式煮熟。
- 在蒸籠內鋪上荷葉,將煮好的米飯盛入,蓋上荷葉,保持藥性。
- 待米飯熱透後搗成泥狀,用細絹布絞出米漿。
- 將藥粉與米漿混合揉搓成丸,丸如桐子大小。
- 每次服用一百丸,飯後用白滾水送服。
用法用量:
- 可用蒸餅代替米漿做丸。
- 胃寒或冬月服用時,可加入砂仁一兩。
- 氣滯者,可加木香五錢。
- 常有痰火,且伴隨胸膈痞悶者,可加黃連、茯苓各一兩。
橘半枳朮丸,理脾化痰,開胃進食。
白朮(炒,二兩),枳實(麩炒),陳皮(炒,各一兩),半夏(薑湯泡,一兩五錢)
上為末,水煮神麯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湯下。
橘連枳朮丸,補脾和胃,清熱消痰。
白朮(三兩),枳實(麩炒),陳皮(去白),黃連(酒炒,各一兩)
上為末,荷葉煨飯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溫水下。
竹瀝枳朮丸,化痰清火,健脾消食。
白朮(二兩),枳實(麩炒),莪朮(米泔浸,炒),南星(白礬、生薑、牙皂同煮乾),半夏(同南星制),白茯苓,陳皮(去白),黃芩(酒炒),山楂(去核),白芥子(炒,各一兩),黃連(薑汁炒),當歸(各五錢)
白話文:
功效
理脾化痰,開胃進食。
藥材
- 白朮(炒,二兩):白朮經過炒制,可以增強健脾益氣的功效。
- 枳實(麩炒):枳實經過麩炒,可以減輕其苦燥之性,增強消食化積的作用。
- 陳皮(炒,一兩):陳皮經過炒制,可以增強理氣健脾的作用。
- 半夏(薑湯泡,一兩五錢):半夏經過薑湯浸泡,可以減輕其燥性,增強止嘔化痰的作用。
製法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神麯糊水煮成丸子,大小如桐子。
用法
每次服用七十丸,用白湯送服。
功效
補脾和胃,清熱消痰。
藥材
- 白朮(三兩):白朮可以健脾益氣,助消化。
- 枳實(麩炒):枳實可以消食化積,理氣寬中。
- 陳皮(去白):陳皮可以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黃連(酒炒,一兩):黃連經過酒炒,可以減輕苦寒之性,增強清熱瀉火的作用。
製法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荷葉包裹煨飯製成丸子,大小如桐子。
用法
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後溫水送服。
功效
化痰清火,健脾消食。
藥材
- 白朮(二兩):白朮可以健脾益氣,助消化。
- 枳實(麩炒):枳實可以消食化積,理氣寬中。
- 莪朮(米泔浸,炒):莪朮經過米泔浸泡和炒制,可以增強其消食化積,行氣止痛的功效。
- 南星(白礬、生薑、牙皁同煮乾):南星經過白礬、生薑、牙皁同煮,可以減輕其毒性,增強其祛痰止咳的作用。
- 半夏(同南星制):半夏與南星同法制,可以增強其止嘔化痰的功效。
- 白茯苓:茯苓可以健脾利濕,寧心安神。
- 陳皮(去白):陳皮可以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黃芩(酒炒):黃芩經過酒炒,可以減輕其苦寒之性,增強清熱瀉火的作用。
- 山楂(去核):山楂可以消食化積,行氣散瘀。
- 白芥子(炒,一兩):白芥子經過炒制,可以增強其消食化痰的作用。
- 黃連(薑汁炒):黃連經過薑汁炒制,可以減輕苦寒之性,增強清熱瀉火的作用。
- 當歸(各五錢):當歸可以活血化瘀,補血養血。
製法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丸子。
用法
服用方法未記載。
注
- 方劑的配伍和用法,因人而異,請勿自行服用。
- 以上藥材的用量和製法僅供參考,實際操作需根據專業醫生的指導進行。
上為末,用神麯六兩、生薑汁一盞、竹瀝一碗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食遠白湯下。
橘半消化丸,消食化痰,開鬱下氣。
白朮(二兩),蒼朮,陳皮,半夏,白茯苓,神麯,山楂,撫芎,香附(各一兩),連翹,蘿蔔子(炒,各五錢)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服。
大安丸,脾經消導之藥,虛者宜斟酌用之。
白朮,山楂(各二兩),神麯(炒),半夏,茯苓(各一兩),陳皮,連翹,蘿蔔子(炒,各五錢)
白話文:
這段文字介紹了兩個中醫方劑:「橘半消化丸」和「大安丸」,分別針對消化不良和脾胃虛弱的症狀。
「橘半消化丸」使用神麴、生薑汁、竹瀝等食材,製成丸藥,有助於消化食物、化解痰濕、舒緩胸悶氣滯。
「大安丸」則包含白朮、蒼朮、陳皮、半夏、白茯苓、山楂、撫芎、香附、連翹、蘿蔔子等藥材,可以健脾益氣、消食化積、理氣止痛。
需要注意的是,這兩個方劑都含有神麴,是一種發酵藥材,因此虛弱者需謹慎服用,並遵醫囑使用。
上為末,神麯糊丸服。
香砂和中湯,治飲食所傷脾胃嘔吐,胸滿噯噫,或胸腹脹痛。
藿香,砂仁(各一錢二分),蒼朮(米泔浸炒,二錢),厚朴(薑汁炒),半夏,茯苓,陳皮,青皮,枳實(麩炒,各一錢),甘草(三分)
上生薑三片,水煎,食前服。如大便瀉,去枳實、青皮,加神麯、山楂。
加味二陳湯,導痰補脾,消食行氣。
陳皮,半夏,茯苓,蒼朮,白朮,香附,山楂(各一錢),川芎,神麯(炒,各七分),麥櫱(炒),砂仁(各五分),甘草(炙,三分)
白話文: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神曲糊成丸子服用,可以治療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導致的嘔吐、胸悶、噯氣,或胸腹脹痛。
藿香、砂仁各一錢二分,蒼朮(米泔水浸泡後炒制)二錢,厚朴(薑汁炒制),半夏、茯苓、陳皮、青皮、枳實(麩炒制)各一錢,甘草三分,加入生薑三片,水煎,飯前服用。如果患者大便稀溏,則去除枳實、青皮,加入神曲、山楂。
加味二陳湯,具有化痰、健脾、消食、行氣的功效。
陳皮、半夏、茯苓、蒼朮、白朮、香附、山楂各一錢,川芎、神曲(炒制)各七分,麥芽(炒制)、砂仁各五分,甘草(炙制)三分。
上除神麯、麥櫱面細研,炒另包,余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成,調入神麯、麥櫱服。
化食養脾湯,治或先因勞役而後傷於飲食,或先傷飲食而後犯於房勞,此皆不足之中,兼乎有餘,宜此湯治之。
人參(一錢),白朮(一錢五分),白茯苓,陳皮,神麯(炒),半夏(薑湯泡),麥芽(炒),山楂(各一錢),砂仁(八分),甘草(炙,三分)
上姜三片,水煎,食前服。胸腹痞脹甚者,加厚朴、枳實各一錢;胃脘痛,加草豆蔻仁一錢;氣滯痰盛者,去參,加香附一錢,半夏倍之。
白話文:
將神麴、麥芽面研磨成細粉,炒熟後另外包好,剩下的藥材切碎做成一劑,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後,再加入炒好的神麴、麥芽粉服用。此方名為化食養脾湯,用於治療因勞役後飲食不節,或飲食不節後房勞過度所致的脾胃虛弱,兼有食積的情況。 藥材包括人參、白朮、白茯苓、陳皮、炒神麴、薑湯泡半夏、炒麥芽、山楂、砂仁、炙甘草。 加入生薑三片,水煎,飯前服用。若胸腹痞脹嚴重,可加厚朴、枳實各一錢;若胃脘疼痛,可加草豆蔻仁一錢;若氣滯痰盛,可去人參,加香附一錢,半夏加倍。
溯原散(一名除原散)
凡傷食物,以致惡寒發熱久不愈,或傷寒後食諸物,致食復潮熱不已,必詢問其先食何物所傷,即以原食之物,燒存性一兩,細研為末,別用生韭菜連根葉一握搗汁調服,過一二時,以東垣枳實導滯丸百餘粒催之,其所傷之宿食即下,熱退而愈。
法制陳皮,消食化氣,寬利胸膈,美進飲食。
茴香(炒),甘草(炙,各二兩),青鹽(炒,一兩),乾生薑,烏梅肉(各五錢),白檀香(二錢五分)
白話文:
溯原散(一名除原散)
用法:
凡是因食物中毒而導致惡寒發熱久治不愈,或傷寒病癒後食用某些食物,導致食復潮熱反覆發作,必須先詢問患者最初吃了什麼食物而導致中毒。然後將導致中毒的食物燒成炭灰,研成細末,再取生韭菜連根葉一把搗碎取汁,調和炭灰末服用。一到兩個小時後,服用東垣枳實導滯丸百餘粒催促排泄,將食物殘渣排出體外,發熱症狀就會消退痊癒。
方中藥材:
陳皮:法制陳皮,能夠消食化氣,寬利胸膈,增進食慾。
茴香:炒製,甘草:炙製,青鹽:炒製,各二兩。
乾生薑,烏梅肉:各五錢。
白檀香:二錢五分。
上六味為末,外以陳皮半斤,湯浸去白,淨四兩切作細條子,用水一大碗煎藥末三兩,同陳皮條子一處慢火煮、候陳皮極軟,控干,少時用干藥末,拌勻焙乾,每服不拘多少,細嚼,溫薑湯下,無時。
法制檳榔,治酒食過度,胸膈膨滿,口吐清水,一切積聚。
雞心檳榔(一兩,切作小塊),縮砂(取仁),白豆蔻(取仁),丁香(切作細條),粉草(切作細塊,各一兩),橘皮(去白,切作細條),生薑(各半斤,切作細條)
白話文:
將六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另取陳皮半斤,用湯浸泡去除白色部分,留下乾淨的四兩,切成細條。用一大碗水煎煮藥粉三兩,與陳皮條一起以小火慢煮,直到陳皮軟化,瀝干水分。稍待片刻,將干藥粉與煮好的陳皮拌勻,烘乾備用。每次服用不限多少,細細咀嚼,用溫薑湯送服,無需限制時間。此方主治酒食過度、胸膈飽脹、口吐清水,以及各種積聚。
藥材包括:雞心檳榔一兩切成小塊,縮砂取仁,白豆蔻取仁,丁香切成細條,粉草切成小塊,橘皮去白切成細條,生薑切成細條,各取半斤。
上件用河水二碗浸一宿,次日用慢火砂鍋內煮乾,焙乾入新瓶收。每服一撮,細嚼,酒下,或為細末,湯調服,亦可。
白話文:
以上的方法是:先取兩碗水浸泡一夜,第二天在砂鍋裡慢慢加熱至水分蒸發完畢,再烘烤乾燥後放入新的瓶子保存。每次服用一小撮,慢慢地咀嚼,然後用酒送服;或者研磨成粉末狀,用水沖泡飲用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