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4)

1. 論傷酒

東垣,曰: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矣。其次莫如利小便,乃上下分消其濕。今之病酒者,往往服酒症丸,大熱之藥下之。又有用牽牛、大黃下之者。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酒性大熱,已傷元氣,而復重瀉之,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血氣俱為不足,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以元氣銷鑠,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酒疸下之,久則為黑疸,慎不可犯,宜以葛花解醒湯主之。

海藏,曰:治酒病宜發汗,若利小便,炎焰不肯下行,故曰火鬱則發之。以辛溫散之,是從其體性也。是知利小便,則濕去熱不去。若動大便,尤為疏陋。蓋大便者,有形質之物。酒者,無形之水。從汗發之,濕熱俱去,是為近理。故治以苦溫,發其火也。佐以苦寒,除其濕也。

準繩,云:按酒之為物,氣熱而質濕,飲之而昏醉狂易者,熱也,宜以汗去之,既醒則熱去而濕留,止宜利小便而已。二者宜酌而用之,大抵葛花解醒湯備矣。

,云:傷酒惡心嘔逆,吐出宿酒,昏冒眩暈,頭痛如破,宜沖和湯、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加乾葛七分,或用末子理中湯和縮脾飲。酒渴,縮脾湯或煎乾葛湯調五苓散。久困於酒,遂成酒積,腹痛泄瀉,或暴飲有灰酒,亦能致然,並宜酒煮黃連丸。多飲結成酒癖,腹中有塊,隨氣上下,沖和湯加蓬朮五分。酒停胸膈為痰飲者,枳實半夏湯加神麯、麥芽各五分,沖和湯加半夏一錢,茯苓七分。解酒毒無如枝矩子之妙。一名枳椇,一名木蜜,俗呼癩漢指頭,北人名曰爛瓜,江南謂之白石樹,杭州貨賣,名蜜屈立,詩所謂南山有枸是也。樹形似白楊,其子著枝端,如小指,長數寸,屈曲相連,春生秋熟,經霜後取,食如餳美。以此木作屋柱,令一室之酒味皆淡薄。趙以德治酒人發熱,用枝矩子而愈,即此也。

白話文:

【討論醉酒的情況】

東垣先生說:酒是一種性質極熱且帶有毒素的物質,其氣味都是屬於陽性的,是種無形的東西。如果因喝酒過量而受傷,應當要讓身體發汗,只要出了汗就會好了。次好的方法就是利尿,這樣可以由上至下幫助身體排掉濕氣。現在那些因為喝酒而生病的人,常常會服用治療酒醉的藥丸,這種藥丸通常都是性質極熱的藥物。也有使用牽牛子、大黃等藥物來通腸道的。這是讓無形的元氣受病,卻反而去消耗有形的陰血,這是非常錯誤的。酒的性質是極熱的,已經傷害到元氣了,再進一步的瀉下,也會損耗腎臟的真陰,以及有形的血液和氣血都會變得不足,這樣下去陰血會更虛,真水也會更弱,陽性毒素的熱度會更旺盛,反而會增加體內的陰火,導致元氣消減,損害人的壽命,否則就會形成虛弱的病症。酒疸如果進行瀉下治療,長時間下來會變成黑疸,一定要小心不能輕易地做這樣的治療,應該使用葛花解醒湯來治療。

海藏先生認為:治療酒醉引起的病狀,應該讓身體發汗,如果只是利尿,火熱的氣息不會下降,所以說火氣鬱結的時候要發汗。用辛辣溫熱的藥物來散熱,這是順應了火氣的本性。由此可知,利尿只能去除濕氣,卻無法去除熱氣。如果進一步引起大便的運動,更是粗淺的療法。因為大便,是有形的物質,而酒,是無形的水。從汗腺發汗,濕氣和熱氣都可以被去除,這才合乎道理。所以治療時使用苦溫的藥物,來發散火氣,再輔以苦寒的藥物,來去除濕氣。

準繩先生表示:酒這種東西,性質熱而質地濕,喝了之後會讓人醉醺醺、精神恍惚甚至狂躁,這是因為它的熱性,適合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等到酒醒後,熱氣雖去了但濕氣仍存,此時只需要利尿即可。這兩種方式應視情況斟酌使用,大抵來說,葛花解醒湯已經足夠應付各種情況。

另一個觀點提到:醉酒後感到噁心想吐,吐出隔夜的酒,會有頭昏眼花、頭痛欲裂的感覺,這時應該服用沖和湯、半夏茯苓湯,或者在理中湯中加入七分乾葛,或者服用末子理中湯加上縮脾飲。如果酒醉後口渴,可以用乾葛湯調和五苓散,或者服用縮脾湯。如果長期沉溺於酒中,形成了酒積,會有腹痛、拉肚子的症狀,或者是突然大量飲酒,也會造成這種情況,這時候應該服用酒煮黃連丸。如果大量飲酒,可能會形成酒癖,肚子裡會有硬塊,會隨著氣流上下移動,這時候應該在沖和湯中加入五分蓬朮。如果酒滯留在胸膈之間形成痰飲,可以在枳實半夏湯中加入五分神麯、麥芽,或者在沖和湯中加入一錢半夏,七分茯苓。如果要解酒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枝矩子。枝矩子又稱為枳椇,俗稱癩漢指頭,北方人稱為爛瓜,江南地區稱為白石樹,杭州的商人會販賣一種名為蜜屈立的產品,這就是詩句中所說的南山有枸。枝矩子的樹形類似白楊,果實長在樹枝末端,形狀像手指,長度約幾寸,彎曲的形狀互相連接,春天生長秋天成熟,要在霜降後採收,吃起來像糖一樣甜美。如果用這種樹木做房屋的柱子,會讓房間裡的酒味道變得淡薄。趙以德治療一個因酒醉而發熱的病人,使用了枝矩子就治好了,就是這個例子。

2. 脈法

脈訣舉要,曰:氣口緊盛者,為傷於食。食不消化,浮滑而疾。

心法附錄,曰:傷食之證,右手氣口必緊盛,胸膈痞塞,噫氣如敗卵臭,亦有頭痛發熱,但身不痛為異耳。

白話文:

【脈法】

在「脈訣舉要」中提到,如果氣口的脈象緊繃且強盛,這表示有可能是因為飲食過量所導致的問題。當食物無法正常消化時,脈象會呈現浮滑且快速的特徵。

而在「心法附錄」中則進一步解釋,飲食過量的症狀,通常在右手的氣口處脈象會特別明顯,表現為緊繃且強盛。此外,患者還可能會感到胸口悶堵、打嗝時散發出類似壞蛋的臭味。有時候,這種情況甚至會伴隨頭痛與發燒,但與一般感冒不同的是,身體並不會感到疼痛。

3. 治傷食消導兼補方

枳朮丸,治痞,消食強胃。

白朮(二兩),枳實(去穰,麩炒,一兩)

上為末,荷葉裹煨飯法,用粳米淘淨,量以熟水和,取生荷葉三四層包之,上撮其口,埋於灰火中,露出上口撮余荷葉,勿令泄水,以飯熟為度。如無生荷葉,以乾者浸濕,包飯煨之,搗爛,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用白湯送下。此藥久服,能使人胃氣強實,雖過食而不復傷也。

若加陳皮一兩,名橘皮枳朮丸,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臟腑不調,心下痞悶;若加半夏一兩,名半夏枳朮丸,治因冷食內傷;若加神麯、大麥櫱麵炒各一兩,名曲櫱枳朮丸,治勉強多食,心腹滿悶不快;若加木香一兩,名木香枳朮丸,破滯氣,消飲食,開胃進食。此上四方製法,俱同本方,但各量所傷服之。

一方:如傷濕面,心腹滿悶,肢體沉重,加蘿蔔子五錢,神麯一兩,紅花三錢;傷濕熱不化,加茯苓、芩、連各三錢,澤瀉二錢,大黃一兩,神麯糊丸;若傷豆粉濕面油膩,加半夏、神麯各一兩,陳皮七錢,黃芩五錢,枯礬三錢;傷酥酪乳餅,一切冷病,加除濕丹一料,車前子、澤瀉各五錢,神麯一兩,乾生薑、半夏、紅花、甘草各三錢,茯苓七錢;如氣弱食少,加陳皮;飲食難化,疼痛泄瀉。

加人參、白芍藥、神麯、麥櫱各一兩,砂仁、木香各五錢;痰火胸膈鬱塞,咽酸噫氣,吞酸,或酒積泄結痛,加黃連、白芍藥、陳皮各一兩,石膏、甘草各五錢,砂仁、木香各二錢,川芎四錢;痞塊,加黃連、厚朴各五錢;積堅,加莪朮、昆布各三錢;傷冷腹痛,溏瀉,加半夏一兩,砂仁、乾薑、神麯、麥芽各五錢;挾氣傷食,加川芎、香附各一兩,木香、黃連各五錢;胸膈不利,過服香燥,以致胃脘乾燥,噎膈反胃,加黃連、山梔、桔梗、甘草、石膏各五錢,白芍藥、當歸各一兩;胸膈頑痰膠結,大便燥閉,加芒硝五錢;素有痰,加半夏、陳皮、茯苓各一兩,芩、連各五錢;素有氣,加木香一兩;能食好食,食後反飽難化,此胃火旺,脾陰虛也,加白芍藥一兩五錢,石膏一兩,人參七錢,甘草五錢,黃連、香附、木香各四錢;年高人脾虛血燥,易飢易飽,便燥,加白芍藥、當歸各一兩,人參七錢,升麻、甘草各四錢,山楂、麥芽、桃仁各五錢。

加味枳朮丸

白朮(米泔浸一日,四兩),黑枳實(去穰,曲炒,二兩),半夏(薑湯泡七次),陳皮,神麯(炒),麥芽(炒),山楂肉(各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用新鮮荷葉數片,煮湯去葉,入老倉米,亦如尋常造飯之法,甑內以荷葉鋪蓋,方全氣味,乘熱搗爛,用細絹絞精華汁,以藥末揉拌成劑,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食遠用白滾湯送下。或只用蒸餅為丸。或胃寒,或冬月,加砂仁一兩;氣滯,加木香五錢;常有痰火,又兼胸膈痞悶,加黃連、茯苓各一兩。

橘半枳朮丸,理脾化痰,開胃進食。

白朮(炒,二兩),枳實(麩炒),陳皮(炒,各一兩),半夏(薑湯泡,一兩五錢)

上為末,水煮神麯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湯下。

橘連枳朮丸,補脾和胃,清熱消痰。

白朮(三兩),枳實(麩炒),陳皮(去白),黃連(酒炒,各一兩)

上為末,荷葉煨飯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溫水下。

竹瀝枳朮丸,化痰清火,健脾消食。

白朮(二兩),枳實(麩炒),莪朮(米泔浸,炒),南星(白礬、生薑、牙皂同煮乾),半夏(同南星制),白茯苓,陳皮(去白),黃芩(酒炒),山楂(去核),白芥子(炒,各一兩),黃連(薑汁炒),當歸(各五錢)

上為末,用神麯六兩、生薑汁一盞、竹瀝一碗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食遠白湯下。

橘半消化丸,消食化痰,開鬱下氣。

白朮(二兩),蒼朮,陳皮,半夏,白茯苓,神麯,山楂,撫芎,香附(各一兩),連翹,蘿蔔子(炒,各五錢)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服。

大安丸,脾經消導之藥,虛者宜斟酌用之。

白朮,山楂(各二兩),神麯(炒),半夏,茯苓(各一兩),陳皮,連翹,蘿蔔子(炒,各五錢)

上為末,神麯糊丸服。

香砂和中湯,治飲食所傷脾胃嘔吐,胸滿噯噫,或胸腹脹痛。

藿香,砂仁(各一錢二分),蒼朮(米泔浸炒,二錢),厚朴(薑汁炒),半夏,茯苓,陳皮,青皮,枳實(麩炒,各一錢),甘草(三分)

上生薑三片,水煎,食前服。如大便瀉,去枳實、青皮,加神麯、山楂。

加味二陳湯,導痰補脾,消食行氣。

陳皮,半夏,茯苓,蒼朮,白朮,香附,山楂(各一錢),川芎,神麯(炒,各七分),麥櫱(炒),砂仁(各五分),甘草(炙,三分)

上除神麯、麥櫱面細研,炒另包,余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成,調入神麯、麥櫱服。

化食養脾湯,治或先因勞役而後傷於飲食,或先傷飲食而後犯於房勞,此皆不足之中,兼乎有餘,宜此湯治之。

人參(一錢),白朮(一錢五分),白茯苓,陳皮,神麯(炒),半夏(薑湯泡),麥芽(炒),山楂(各一錢),砂仁(八分),甘草(炙,三分)

上姜三片,水煎,食前服。胸腹痞脹甚者,加厚朴、枳實各一錢;胃脘痛,加草豆蔻仁一錢;氣滯痰盛者,去參,加香附一錢,半夏倍之。

溯原散(一名除原散)

凡傷食物,以致惡寒發熱久不愈,或傷寒後食諸物,致食復潮熱不已,必詢問其先食何物所傷,即以原食之物,燒存性一兩,細研為末,別用生韭菜連根葉一握搗汁調服,過一二時,以東垣枳實導滯丸百餘粒催之,其所傷之宿食即下,熱退而愈。

法制陳皮,消食化氣,寬利胸膈,美進飲食。

茴香(炒),甘草(炙,各二兩),青鹽(炒,一兩),乾生薑,烏梅肉(各五錢),白檀香(二錢五分)

上六味為末,外以陳皮半斤,湯浸去白,淨四兩切作細條子,用水一大碗煎藥末三兩,同陳皮條子一處慢火煮、候陳皮極軟,控干,少時用干藥末,拌勻焙乾,每服不拘多少,細嚼,溫薑湯下,無時。

法制檳榔,治酒食過度,胸膈膨滿,口吐清水,一切積聚。

雞心檳榔(一兩,切作小塊),縮砂(取仁),白豆蔻(取仁),丁香(切作細條),粉草(切作細塊,各一兩),橘皮(去白,切作細條),生薑(各半斤,切作細條)

上件用河水二碗浸一宿,次日用慢火砂鍋內煮乾,焙乾入新瓶收。每服一撮,細嚼,酒下,或為細末,湯調服,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