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2)
卷五 (2)
1. 論
李氏,曰:癇與顛狂相似,但癇病時發時止,邪流五臟;顛狂經久不愈,邪全歸心。癇有陰陽,總只是痰,內傷最多,外感極少。蓋傷飲食,積為痰火,上迷心竅,驚恐憂怒,則火盛神不守舍,舍空痰塞,故發則頭旋卒倒,手足搐搦,口眼相引,胸背強直,叫吼吐涎,食頃乃醒。若神脫目瞪如愚癡者不治。癇久必歸於五臟,肝癇面青頭搖,喜驚作雞鳴狀。心癇面赤口張,搖頭馬嘶。脾癇面黃下利吐舌,羊吼。肺癇面白吐沫,腹脹,牛吼。腎癇面黑直視,如只豬叫。此五癇病狀,偶類之耳。其實痰、火與驚,三者而已。肥人多痰,動則有聲,沫出風痰,星香散加全蠍三枚,姜煎服;或追風祛痰丸、五生丸。驚痰紫石散、驚氣丸、抱龍丸、三癇丸、引神歸舍丹、壽星丸。因怒者順氣導痰湯加葛蒲、辰砂。因憂思者,妙香散。食痰,醒脾散。瘦人火盛面赤者,防風當歸飲,或小調中湯加南星、或滾痰丸、瀉青丸、牛黃清心丸、龍腦安神丸、升金龍膽湯。痰火俱盛者,豬心丸溫酒下,上吐下利,去頑痰老痰為妙,通用斷癇丹、活虎丹、蝙蝠散、控涎丸、紫金錠。癇本痰熱,挾驚,宜寒藥清心降火化痰為主,故古法用二陳湯加瓜蔞、南星、黃連探吐,吐後必服硃砂安神丸以降南方之火,當歸龍薈丸,以平東方之木。但化痰必先順氣,順氣必先調中,頑痰膠固,非辛溫熱藥為佐,何以開導。是以古方治驚癇,皆有溫劑。又如錢仲陽治小兒癇,經吐瀉及服涼藥過多,身冷閉目不食,後用益黃散,補中能食,次服腎氣丸,補北方腎水能語。此雖從權以救癇之壞證,亦可以為成法。
白話文:
論
李氏說:癇症和癲狂症很像,但癇症發作時有時無,邪氣流竄於五臟;癲狂症則久治不癒,邪氣都聚集在心臟。癇症分陰陽,但總歸是痰引起的,多半是內傷造成,外感引起的很少。大概是飲食傷了脾胃,積聚成痰火,上擾心竅,如果再遇到驚恐、憂慮、憤怒等情緒,就會火盛神不守舍,心神空虛,痰邪阻塞,因此發作時就會頭暈目眩突然倒地,手腳抽搐,口眼歪斜,胸背僵硬,哭喊並吐口水,大概一頓飯的時間就會清醒。如果神志不清,眼睛呆滯像癡呆一樣,那就沒辦法治療了。癇症久了就會影響到五臟,肝癇的面色青白,頭會搖晃,容易受驚嚇,像雞叫一樣。心癇的面色紅赤,嘴巴張開,搖頭,像馬嘶叫一樣。脾癇的面色發黃,腹瀉,吐舌頭,像羊叫一樣。肺癇的面色蒼白,吐白沫,肚子脹,像牛叫一樣。腎癇的面色發黑,眼睛直視前方,像豬叫一樣。這五種癇症的症狀,只是大致類似而已。其實,根本原因就是痰、火和驚恐這三種。肥胖的人容易有痰,動一動就會有聲音,吐白沫是風痰,可以用星香散加全蠍三枚,用薑湯煎服;或者用追風祛痰丸、五生丸。驚痰可以用紫石散、驚氣丸、抱龍丸、三癇丸、引神歸舍丹、壽星丸。因為生氣引起的,可以用順氣導痰湯加葛蒲、辰砂。因為憂思引起的,可以用妙香散。因為飲食積滯引起的痰,可以用醒脾散。瘦人火盛,面色紅赤的,可以用防風當歸飲,或者小調中湯加南星,或者用滾痰丸、瀉青丸、牛黃清心丸、龍腦安神丸、升金龍膽湯。痰火都盛的,可以用豬心丸溫酒服用,上吐下瀉,排出頑固的陳年老痰最好,也可用斷癇丹、活虎丹、蝙蝠散、控涎丸、紫金錠。癇症本質是痰熱,夾雜著驚恐,應該用寒涼的藥物清心瀉火化痰為主,所以古法用二陳湯加瓜蔞、南星、黃連來催吐,吐完後一定要服用硃砂安神丸來降伏南方之火,再用當歸龍薈丸來平復東方之木。但是化痰一定要先順氣,順氣一定要先調和脾胃,頑固的痰液凝結不動,如果不輔以辛溫的藥物,怎麼能把它化開呢?所以古代治療驚癇的方劑,都有溫性的藥物。又比如錢仲陽治療小兒癇症,經常用催吐瀉下的方法,以及服用過多的寒涼藥物,結果導致孩子身體冰冷,閉目不食,後來用益黃散來補益脾胃,讓孩子能吃東西,接著服用腎氣丸,補益北方腎水,孩子就能說話了。這雖然是權宜之計,用來救治癇症的危急情況,但也可作為一種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