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1)
卷五 (1)
1. 卷四十五
2. 癇證
3. 論
樓氏,曰:癲癇,即頭眩也。痰在膈間則眩微不僕,痰溢膈上,則眩甚,仆倒於地而不知人,名之曰癲癇。然與中風、中寒、中暑、屍厥等仆倒不同。凡癲癇僕時,口中作聲,將省時吐涎沫,省後又復發,時作時止而不休息。中風、中寒、中暑、屍厥之類,則僕時無聲,省時無涎沫,省後不復再發,間有發者,亦如癲癇之常法也。又曰:凡癲癇,及中風、中寒、中暑、中濕、氣厥、屍厥而昏眩倒僕,不省人事者,皆由邪氣逆上陽分,而亂於頭中也。癲癇者,痰邪逆上也。中風寒暑濕,及氣厥、屍厥者,亦風寒暑濕等,邪氣逆上也。邪氣逆上,則頭中氣亂,頭中氣亂,則脈道閉塞,孔竅不通,故耳不聞聲,目不識人,而昏眩無知,仆倒於地也。治之者,或吐痰而就高越之;或鎮墜痰而從高抑之;或內消痰邪,使氣不逆,或隨風寒暑濕之法,用輕劑發散上焦;或針灸頭中脈絡而導其氣,皆可使頭巔脈道流通,孔竅開發而不致昏眩也。
吳氏,曰:癇疾之原,得之於驚。或在母腹之時,或在有生之後,必以驚恐而致疾,故曰驚癇。蓋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恐氣歸腎,驚氣歸心,並於心腎,則肝脾獨虛,肝虛則生風,脾虛則生痰,蓄極而通,其發也暴,故令風痰上湧而癇作矣。
虞氏,曰:《內經》謂巨陽之厥,則踵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是蓋陽氣逆亂,故令人卒然暴僕而不知人,氣復則蘇,此則癇之類也。病獨主乎痰(眴音縣,目搐也,昏亂之貌)。《原病式》曰:風癇之作者,由熱甚而風燥,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爍而瘛瘲昏冒僵仆也。
孫真人,云:病先身熱掣瘲驚啼,叫喚而後發癇,脈浮者為陽癇,病在六腑,外在肌膚,猶易治也。病先身冷不驚掣,不啼呼,而病發時脈沉者為陰癇,病在五臟,內在骨髓,難治也。
丹溪,曰:癇證,大率屬痰與驚,不必分五等。大法行痰為主,用黃連、南星、瓜蔞、半夏,尋火尋痰,分多少而治,無不愈者。有熱者以涼藥清其心,有痰者必用吐法,吐後用東垣安神丸,及平肝之藥青黛、柴胡、川芎之類。(諸先生講癇,理甚詳明,惟彥修先生之語,真金石也。蔭平昔尊此法,治愈者不少,並未分五癇之說)
戴氏,曰:癇有五,無非痰涎壅塞迷悶孔竅,發則頭旋顛倒,手足搐搦,口眼相引,胸背強直,叫吼吐沫,食頃乃蘇,宜星香散加全蠍。
趙氏,曰:諸書有以病因風驚食為三癇者,有以癇象馬牛羊雞豬為五癇者。夫三癇專主小兒言,故有夫該盡者。五癇雖有分配五臟之說,於經概無所據,而立方施治,又未見有五者之分。此丹溪所以云,不必分五也。
葉氏,曰:或問癇有陰陽,何也?陽癇不因吐下,由其有痰熱客於心胃之間,因聞大驚而作。若熱盛,雖不聞驚,亦自作也。宜用清熱化痰之藥以攻治之。陰癇亦本於痰熱所作,醫以寒涼攻下大過,損傷脾胃,因而成陰,宜用溫平補胃燥痰之藥治之。癇病豈本自有陰寒者哉。
白話文:
論癲癇
樓氏認為,癲癇就是頭暈目眩。痰停留在膈膜之間,則頭暈輕微,不會跌倒;痰溢出到膈膜之上,則頭暈加劇,會倒地不起,不省人事,這就是癲癇。但它與中風、中寒、中暑、屍厥等導致昏倒的情況不同。癲癇發作時,患者口中會發出聲音,清醒時會吐出涎沫,清醒後又會再次發作,反覆發作而不停歇。而中風、中寒、中暑、屍厥等,昏倒時沒有聲音,清醒時沒有涎沫,清醒後不會再次發作,偶爾再次發作,也與癲癇的發作規律相似。又說,凡是癲癇、中風、中寒、中暑、中濕、氣厥、屍厥等導致昏眩倒地,不省人事的情況,都是因為邪氣逆衝上半身陽氣,擾亂了頭部。癲癇是痰邪逆衝上行所致;中風、寒、暑、濕,以及氣厥、屍厥,也是風、寒、暑、濕等邪氣逆衝上行所致。邪氣逆衝上行,則頭部氣機紊亂,頭部氣機紊亂,則經脈阻塞不通,孔竅閉塞,所以耳聾目盲,昏眩無知,倒地不起。治療方法,可以採用吐痰法,使之清醒;或者鎮壓痰邪,使其病情減輕;或者內服藥物消解痰邪,使氣機不再逆亂;或者根據風寒暑濕的病因,用輕劑疏散上焦;或者針灸頭部經絡,疏通氣血,都可以使頭部經脈通暢,孔竅開通,避免昏眩。
吳氏認為,癇疾的根源在於驚嚇。可能是在母體內,也可能是在出生後,都是因為驚恐而導致疾病,所以稱為驚癇。因為害怕則氣機下沉,驚嚇則氣機紊亂,害怕之氣歸於腎,驚嚇之氣歸於心,心腎兩臟同時受損,則肝脾獨虛,肝虛則生風,脾虛則生痰,積蓄到極點而發病,發病迅猛,所以導致風痰上湧而發作癇疾。
虞氏引述《內經》,說巨陽厥逆,則腳踝到頭部都感到沉重,腳不能行走,會導致昏倒。這大概是陽氣逆亂,所以導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陽氣恢復則甦醒,這也是癇疾的一種。病情主要與痰有關(眴音縣,目搐也,昏亂之貌)。《原病式》說:風癇的發生,是由於熱盛而風燥,並且兼夾痰涎溢於胸膈,燥熱而導致抽搐、昏迷、僵硬、昏倒。
孫真人說:發病前先有身體發熱、抽搐、驚恐啼哭、呼喊,然後發作癇疾,脈象浮的屬於陽癇,病位在六腑,病邪在外在肌膚,比較容易治療;發病前先身體寒冷,沒有驚恐抽搐,沒有啼哭呼喊,發病時脈象沉的屬於陰癇,病位在五臟,病邪在內在骨髓,難以治療。
朱丹溪認為,癇證大都屬於痰和驚嚇,不必區分五種。治療大法以化痰為主,使用黃連、南星、瓜蔞、半夏等藥物,尋找病灶,辨別輕重而治療,沒有不治好的。有熱症的用清熱藥物清心火,有痰症的必須用吐法,吐後服用東垣安神丸,以及平肝藥物青黛、柴胡、川芎等。(諸位先生論述癇疾,道理都非常詳盡,只有彥修先生的論述,才是真正的金玉良言。我平素尊崇此法,治愈的病人不少,從未區分五種癇疾。)
戴氏認為,癇疾有五種,但都脫離不了痰涎阻塞迷亂孔竅,發作時頭暈目眩,手足抽搐,口眼歪斜,胸背僵硬,呼喊、吐沫,過一會兒就清醒,宜用星香散加全蠍治療。
趙氏說,一些書籍根據病因將風、驚、食列為三種癇疾;一些書籍根據癇疾症狀像馬、牛、羊、雞、豬,列為五種癇疾。三種癇疾主要針對小兒而言,所以有所概括。五種癇疾雖然有分配五臟的說法,但在經典中沒有依據,而且處方治療也沒有看到五種癇疾的區別。這就是朱丹溪說不必區分五種癇疾的原因。
葉氏說:有人問癇疾有陰陽之分,為什麼?陽癇不用吐瀉治療,是因為有痰熱客於心胃之間,因為受到驚嚇而發作。如果熱盛,即使沒有受到驚嚇,也會自行發作。宜用清熱化痰的藥物治療。陰癇也是由於痰熱所致,醫生用寒涼攻下的方法過度,損傷脾胃,因而變成陰癇,宜用溫和的補益脾胃、燥濕化痰的藥物治療。癇疾豈能本來就存在陰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