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四十五 (1)
卷四十五 (1)
1. 論瘛瘲
河間,曰:諸熱瞀瘛皆屬於火。熱勝風搏,並於經絡,風主動而不安,風火相乘,是以瞀瘛生矣。治法祛風滌熱之劑。折其火熱,瞀瘛可愈。若妄加灼艾,或飲以發表之劑,則死不旋踵矣。學者臨證審焉。
蔭按:《綱目》云,瘛者,筋脈急也;瘲者,筋脈緩也。急則引而縮,緩則縱而伸,或伸動而不止者,名曰瘛瘲,俗謂之發搐是也。癲癇、風痙、破傷風三證,皆能瘛瘲,但癲癇則仆地不省,風痙瘛瘲則角弓反張,破傷風瘛瘲,則有瘡口。竊謂瘛者,屬肝經風熱血燥,或肝火妄動血傷。
瘲者,屬肝經血氣不足,或肝火汗多亡血,以致手足伸縮不已,抽搐不利。若因風熱血燥,用羚羊角散加鉤藤鉤、山梔。若肝火妄動,用四物湯加白朮、茯苓、柴胡、牡丹皮、鉤藤鉤、山梔。若肝經血氣不足,用八珍湯加鉤藤鉤、山梔。若肝火亡血,用逍遙散加鉤藤鉤、山梔、牡丹皮。
如不應,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生肝木為主,佐以前劑治之。若其脈長弦者,是肝之本脈也,則易治。其脈短澀者,是肺金克肝木也,則難治。其面色青中見黑者,是水生木也,當自愈。青中見白者,是金剋木也,必難愈。
樓氏,曰:筋脈相引而急,名曰瘛瘲,俗謂之搐是也。《素問》云:心脈急甚者為瘛瘲,此心火虛寒也。治宜補心,牛黃散主之。《靈樞經》云:心脈滿大,癇瘛筋攣,此心火實熱也。治宜瀉心火,涼驚丸主之。若肝脈盛者,先救脾,宜加減建中湯。《素問》云:脾脈急甚者亦為瘛瘲。此脾虛肝乘之而瘛瘲也,故宜實土瀉肝木之劑。
白話文:
【對於瘛瘲的討論】
河間先生指出:所有的熱病導致的神志不清和抽搐,都歸咎於火邪。熱邪與風邪結合,影響到經絡,風邪使身體無法安定,風火兩邪交互作用,因而產生了神志不清和抽搐的症狀。治療的方法是使用驅風清熱的藥物,抑制火熱,這樣神志不清和抽搐的症狀就能得到改善。如果錯誤地使用燒灼或艾灸的方法,或者服用發汗的藥物,患者可能很快就會死亡。學習醫學的人在臨牀診斷時必須謹慎考慮。
蔭先生解釋,《綱目》說,「瘛」是指筋脈緊繃,「瘲」則指筋脈鬆弛。筋脈緊繃會造成收縮,鬆弛則會導致拉伸,有些患者會持續地伸展和收縮,這種情況被稱為「瘛瘲」,一般俗稱為抽搐。癲癇、風痙、破傷風這三種疾病都會引起抽搐,但是癲癇患者會倒地失去意識,風痙引起的抽搐會使背部呈弓形,而破傷風患者的抽搐則會在傷口處發生。我認為,「瘛」是因為肝臟受到風熱影響,血液乾燥,或是肝火無端燃起,傷害血液所致。
「瘲」則是肝臟血氣不足,或是肝火過旺,導致大量出汗,血液流失,結果手腳不停抽動,無法控制。如果是因為風熱和血液乾燥,可以使用羚羊角散,加入鉤藤、山梔。如果是由於肝火異常,可以用四物湯,加上白朮、茯苓、柴胡、牡丹皮、鉤藤、山梔。如果是肝臟血氣不足,可用八珍湯,加入鉤藤、山梔。如果是肝火導致血液流失,則用逍遙散,加上鉤藤、山梔、牡丹皮。
如果以上治療方法無效,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來滋補腎臟和肝臟。如果患者的脈象長且有力,這是肝臟正常的脈象,比較容易治療。如果脈象短且阻塞,顯示肺金剋制肝木,治療較為困難。如果患者的臉色青中帶黑,顯示腎水滋養肝木,病情會自行好轉。但如果臉色青中帶白,表示肺金剋制肝木,病情將難以好轉。
樓氏先生說:筋脈互相牽引且緊繃,這種情況被稱為「瘛瘲」,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抽搐。根據《素問》,心脈急促嚴重的情況下會出現抽搐,這是因為心火虛弱且寒冷。治療應補充心臟功能,使用牛黃散。《靈樞經》指出,心脈過於飽滿或過大,會導致癲癇、抽搐和肌肉痙攣,這是因為心火過旺。治療應降低心火,使用涼驚丸。如果肝脈過於旺盛,應先保護脾胃,使用加減建中湯。《素問》提到,脾脈過於緊急也會導致抽搐。這是因為脾虛而肝乘之,所以應使用實土瀉肝的藥物。
2. 論顫振
黃帝,曰:人之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氣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墮,筋脈懈墮則行陰,用力不復,故為顫。因其所在,補分肉間。
樓氏,曰:顫,搖也。振,動也。風火相乘,動搖之象,比之瘛瘲,其勢力緩。《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掉即顫振之謂也。又曰: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熱。鼓慄亦動搖之意也。此證多因風熱相合,亦有風寒所中者,亦有風挾濕痰者,治各不同也。
綱目,云:顫振與瘛瘲相類,但瘛瘲則手足牽引,而或伸或屈,顫振則但顫動,而不伸屈也。胃虛有痰,用參朮以補氣,茯苓、半夏以行痰。如實熱積滯,用張子和三法。
薛氏,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治法若肝木實熱,用瀉青丸。肝木虛熱,用六味丸。肺金克肝木,用瀉白散。肝木虛弱,用逍遙散加參、朮、鉤藤鉤。脾血虛弱,用六君子湯加芎、歸、鉤藤鉤。胃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鉤藤鉤。若婦人產後顫振,乃氣血虧損,虛火益盛而生風也,切不可以風論,必當大補,斯無誤矣。
白話文:
【討論顫振】
黃帝問道:人為什麼會出現顫抖的情況呢?岐伯回答:如果胃氣不足,那麼全身的脈絡就會虛弱,脈絡虛弱會導致肌肉鬆弛,肌肉鬆弛會影響到陰部的運作,當用力後無法恢復正常,所以會產生顫抖的現象。治療方法應根據病患的實際情況,對症下藥。
樓氏說:顫,是搖晃的意思;振,是抖動的意思。風火交錯,會造成身體的搖晃抖動,和瘛瘲相比,其嚴重程度較輕。《內經》上說:各種風病引起的搖晃和頭暈,都和肝臟有關。所謂的顫振就是指這種搖晃抖動。另外,《內經》還提到:各種因為過度驚嚇而引起的手腳發抖,都和體內的熱氣有關。這說明顫振可能是由風熱結合引起的,也可能由風寒或風濕痰所引起,因此,治療方法各有不同。
《本草綱目》中提到:顫振和瘛瘲很相似,但是瘛瘲會引起手腳抽搐,時而伸展時而彎曲,顫振則只有顫抖,並不會伸展或彎曲。如果胃虛有痰,可以使用人參、白朮來補氣,茯苓、半夏來化痰。如果實熱積滯,可以使用張子和的三種方法。
薛氏表示:各種風病引起的搖晃和頭暈,都和肝臟有關。如果肝臟實熱,可以使用瀉青丸;肝臟虛熱,可以使用六味丸;肺金剋肝木,可以使用瀉白散;肝臟虛弱,可以使用逍遙散加人參、白朮、鉤藤鉤;脾臟血液虛弱,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芎、歸、鉤藤鉤;胃氣虛弱,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鉤藤鉤。如果是產後婦女出現顫振,那可能是氣血虧損,虛火旺盛而產生風邪,這時候不能單純地認為是風邪引起的,必須要進行大補,這樣纔不會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