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四十一 (20)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一 (20)

1. 治積補攻法

上加生薑一片,水煎,食前熱服。

上諸方皆補藥與磨積藥相半兼服之,蓋為體虛者設也。即實人攻下後,亦宜用此法補之。附外治貼藥:

三聖膏

用風化石灰半斤為末,細篩過,瓦器中炒,令淡紅色,提出候熱稍減,次下大黃末一兩,就爐外炒,候熱減,入桂心末五錢,略炒,入米醋攪熬成黑膏,厚紙攤貼患處。

琥珀膏,貼塊。

方見癰疽。

一方,貼積聚塊。

大黃,朴硝(各一兩)

上為末,大蒜搗膏和勻貼之。一方有阿魏一兩。

又方,貼塊。

白鴿糞(二兩),白芷(三兩),硫黃,白蘞,木鱉子肉(各一兩)

上為末,用面水調和,敷患處。

神應比天膏,專貼男子婦人氣聚左右脅下及胸(伏梁),或血塊,或氣結,酒色過度,有傷五臟致死,精神短少,肢體羸弱,並小兒大人一切痞疾,並皆治之。

黃芩(枯者),黃耆,青皮(各五錢),陳皮(去白,三錢),烏梅(去核,八個),訶子皮(二兩,火炮),木鱉子(十六枚,去殼),山楂子(十六個),桃仁(二十四個),蘇木(五錢),麝香(少許),三稜(火煨,三錢半),莪朮(火煨,三錢半),檳榔,白豆蔻,黃柏,牙皂(各三錢,去皮弦子),當歸尾(一兩),沒藥(三錢半),乳香(二錢半),昆布(五錢),巴豆霜(五分),甘草(二錢半),穿山甲(十六個,用醋炙黃焦)

上二十四味,除麝香、沒藥、乳香、巴豆霜不入,將群藥不見鐵器,為細末,用清香油十四兩,黃蠟二兩,熬至數沸,方將群藥末下入砂鍋內,熬滴水不散為度,方下麝香等四味,用瓷罐盛了,量疾小大攤藥貼敷,遇癢時用木梳往來搔之。不及三七,大有效驗。

貼痞膏

錦紋大黃,皮硝,梔子仁(各三錢),乳香,沒藥(各一錢),老蔥(二枝),酒糟(三四匙),蜂蜜(量用)

上共搗一處成膏,攤絹上,照疾大小貼之,用手帕護住,一日一換。

貼痞積塊

朴硝(三兩),雄黃(一兩),明礬(六錢),飛面(一合)

上為細末,醋調敷塊上,不嘔吐下,即瀉之。

集驗熨症方

吳茱萸三升碎之,以酒和煮,熱布熨症上,冷更炒,更番用之,症移走逐熨之,候得乃止。

白話文:

治積補攻法

服用藥物前,加一片生薑,用水煎煮,趁熱服用。

所有上述處方都包含一半的補藥和一半的攻積藥,這是針對體虛者制定的。即使是實證患者在攻下之後,也應該用這種方法來補益身體。

以下是一些外治貼藥:

三聖膏

取半斤風化石灰研磨成粉,過篩,放在瓦器中炒至淡紅色,取出稍涼後,加入一兩大黃粉,在爐子外繼續炒至稍涼,再加入五錢桂心粉,略炒,加入米醋攪拌熬成黑色膏藥,用厚紙攤開貼在患處。

琥珀膏,貼於腫塊處。(處方見癰疽相關記載)

一方,貼於積聚腫塊處。

大黃、朴硝各一兩,研磨成粉,用搗爛的大蒜泥調勻後敷貼。另一方藥物中另加一兩阿魏。

又一方,貼於腫塊處。

白鴿糞二兩、白芷三兩、硫黃、白蘞、木鱉子肉各一兩,研磨成粉,用麵粉水調和,敷於患處。

神應比天膏,專門用於治療男女因氣滯積聚於左右脅下及胸部(伏梁),或血塊、氣結,或因飲酒過度、房事過度損傷五臟,導致精神不振、肢體羸弱,以及大小兒一切痞疾。

藥材包括:黃芩(枯的)、黃耆、青皮(各五錢)、陳皮(去白,三錢)、烏梅(去核,八個)、訶子皮(二兩,炮製)、木鱉子(十六枚,去殼)、山楂子(十六個)、桃仁(二十四個)、蘇木(五錢)、麝香(少許)、三稜(火煨,三錢半)、莪朮(火煨,三錢半)、檳榔、白豆蔻、黃柏、牙皂(各三錢,去皮弦子)、當歸尾(一兩)、沒藥(三錢半)、乳香(二錢半)、昆布(五錢)、巴豆霜(五分)、甘草(二錢半)、穿山甲(十六個,用醋炙至黃焦)。

將上述二十四味藥材(除麝香、沒藥、乳香、巴豆霜外),避免使用鐵器研磨成細粉,用清香油十四兩、黃蠟二兩熬至沸騰數次,再將藥粉放入砂鍋中熬製至滴水不散,然後加入麝香等四味藥,盛入瓷罐中。根據病情輕重攤開藥膏敷貼,如果發癢,可用木梳來回搔刮。一般三天七天內就會有明顯療效。

貼痞膏

錦紋大黃、皮硝、梔子仁(各三錢)、乳香、沒藥(各一錢)、老蔥(二枝)、酒糟(三四匙)、蜂蜜(適量),搗爛混合成膏,攤在絹布上,根據患處大小敷貼,用毛巾護住,一天換一次。

貼痞積塊

朴硝三兩、雄黃一兩、明礬六錢、飛麵一合,研磨成細粉,用醋調和敷在腫塊上,如果不嘔吐下瀉,就需要服用瀉藥。

集驗熨症方

取吳茱萸三升搗碎,用酒拌勻煮沸,用熱布熨燙患處,冷卻後再炒熱繼續熨燙,反覆使用,隨著症狀移動而移動熨燙位置,直到症狀消失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