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四十一 (19)
卷四十一 (19)
1. 治積補攻法
丹溪和胃湯
方提領,年五十六,冬因飲酒後受怒氣,於左脅下與臍平作痛,自此以後漸成小塊,或起或不起,起則痛,痛止則伏,面黃口乾,無力食少,吃此物,便噯此味,轉惡風寒,脈之左大於右,弦澀而長,大率左甚,重取則全弦。此得熱散太多,以致胃氣大傷,陰血下衰,且與和胃湯,以補胃氣,滋養陰血,並下保和丸,助其化粕,伺胃實陰稍充,卻用消塊。
人參(三錢),白朮(一錢半),陳皮(一錢),芍藥(五分),乾葛(三分),歸身(五分),紅花(豆大),甘草(炙,二錢)
上作一帖,下保和丸二十五丸,龍薈丸十五丸。
丹溪方,治一人心痛,膈有塊。
白朮(二錢),青皮,芍藥,木通,川芎,蒼朮(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作一帖,下保和丸三十粒。
丹溪方,治一人左脅下,因瘧後食肉與酒而成塊。
白朮(一錢),柴胡(醋炒,一錢),茯苓(二錢),枳殼(麩炒,五分),人參(五分)
上作湯送下,阿魏五,保和廿,抑青十,與點十,攻塊五。
丹溪方,治一人因酒,多年濕病,脅上有塊,腹滑泄,小便黃。
滑石(一兩),白朮,三稜(各六錢),陳皮(五錢),黃連,豬苓(各三錢),黃芩,木通(各二錢),防風(一半),乾薑(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分七帖煎下保和丸二十。
丹溪方,治一丈夫肚左邊帶脅上有塊,先吃匾食牛乳者,成氣痛,又因酒肉,塊大如桃,食減三分之一。
滑石(半兩),白朮(四錢),陳皮,三稜(各三錢),蘿蔔子,連翹,黃連(各一錢),乾葛(二錢半),桃仁(二十個),黃芩(一錢),甘草(炙,一錢半)
上分四帖,水煎服。
丹溪方,治婦人脅下有塊,大如掌,脈澀,時有熱。此虛中有氣積,先與補虛,次與磨積藥。
白芍藥,歸鬚(四錢),陳皮,白朮(各三錢),青皮,川芎,木通(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白水煎,熱服。
磨積藥
三稜(醋煮,一錢),枳實,青皮,桃仁(各五錢),大黃(五錢),桂枝(一錢半),海藻(醋煮,三錢)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
一方,治一婦人左脅下有塊,漸長大,脈弦而大稍數,詢之近亦發熱,食亦減,倦怠。先與補之,次攻此塊。
陳皮,柴胡,歸頭,青皮(各五錢),白朮(一兩半),甘草(一錢),木通(三錢半)
上作八帖服。
次與攻塊方
青皮(醋炒),三稜(醋炒,各一兩半),桃仁(五錢),桂枝(三錢半),海藻(酒洗,三錢)
上為末,醋打神麯糊為丸。
又方,治一婦瘧後左脅有塊,小便少。
厚朴,柴胡(各二錢),三稜(一錢半),甘草(五分),木通(五錢),白朮(六錢半),青皮(五分)
白話文:
治積補攻法
朱丹溪治療積塊的經驗,多採用先補後攻,或補攻兼施的方法。他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選用不同的方劑,有的先用補益胃氣、滋養陰血的方劑,待胃氣陰血稍充後,再用消積散結的藥物;有的則補攻兼施,同時服用補益藥和攻下藥。 以下列舉數則丹溪治療積塊的處方:
第一方:治療因飲酒後怒氣攻心導致左脅下疼痛,漸成小塊的病例。此方以和胃湯補益胃氣、滋養陰血,並配合保和丸助消化,待病情好轉後再用消塊藥物。
第二方:治療心痛,膈下有積塊的病例。此方以健脾燥濕為主,並配合保和丸。
第三方:治療因瘧疾後飲食不節導致左脅下積塊的病例。此方以疏肝理氣、消積散結為主。
第四方:治療因多年濕病及飲酒導致脅下有積塊,並伴腹瀉、小便黃的病例。此方以利水滲濕、健脾化濕為主。
第五方:治療因飲食不節導致左脅下有積塊,且伴有氣痛的病例。此方以利水滲濕、化瘀散結為主。
第六方:治療婦人脅下有積塊,伴脈澀、時有發熱的病例。此方先用補虛藥,然後再用磨積藥。
第七方:磨積藥:此為消積散結的藥物。
第八方:治療婦人左脅下有積塊,伴發熱、食慾減退、倦怠的病例。此方先用補益藥,然後再用攻積藥。
第九方:攻塊藥:此為消積散結的藥物。
第十方:治療婦女瘧疾後左脅下有積塊,伴小便少的病例。此方以疏肝理氣、利水消腫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