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四十一 (18)
卷四十一 (18)
1. 治諸蟲瘕方
蟯瘕
《史記》曰:臨淄女子薄吾,病甚,眾醫以為寒熱,為當死。臣意診其脈曰:蟯瘕為病,腹大,上膚黃粗,循之慼慼然。臣意飲以芫花一撮,即出蟯可數升,病已三十日如故,蟯得以之於寒濕。寒濕氣鬱篤不發,化為蟲,所以知薄吾病者,切其脈,循其尺,索剌粗而毛焦拳發,是蟲氣也。其色澤者,中臟無邪氣及重病。
雞子致積
北齊褚澄善醫術,建元中,為吳郡太守,民有李道念者,以公事自郡,澄遙見謂曰:汝有奇疾,道唸曰:某得冷疾五年矣。澄診其脈曰:非冷也,由多食雞子所致。令取蒜一升,服之即吐物如升許,涎裹之動,挾涎出視,乃一雞雛,翅距已具而能走。澄曰:未也,盍服其餘。從之,凡吐十三枚,疾乃瘳。
發瘕
劉宋時,徐文伯篤好醫術。明帝宮人患腰痛牽心,發則氣絕,眾醫以為肉瘕。文伯視之曰:此發瘕也,以油灌之,即吐物如發,引之長三尺,頭已成蛇,又能搖懸柱上,水瀝盡,惟餘一發而已。遂愈。《唐書》:甄權弟立言,善醫,時有尼明律年六十餘,患心腹膨脹,身體羸瘦,已經二年。
立言診其脈曰:腹內有蟲,當是誤食發為之耳。因令服雄黃,須臾吐一蛇,如人手小指,唯無眼,燒之獨有發氣,其疾乃愈。
蛇瘕
隋有患者,嘗飢而吞食,下至胸便即吐出。醫作噎疾、膈氣、翻胃三疾,治之無驗。有老醫任度視之曰:非此三疾,蓋因食蛇肉不消而致斯,但揣心腹上有蛇形是也。病者曰:素有大風,當求蛇肉食,風稍愈,行患此疾。遂以芒硝大黃(一作雄黃)合而治之,微泄利則愈。
鱉瘕
宋有溫革郎中者,自少壯健無疾,孰不信醫,見方書有云:食鱉不可食莧者,故並啖之,自此苦腹痛,每作時,幾不知人,始疑鱉莧所致,而未審也。復以二物,令小蒼頭並食之,遂得疾與革類,而委頓尤劇,未幾遂死。舁其屍,置馬廄未斂也。忽小鱉無數,自上下竅湧出,散走廄中,惟遇馬溺,化為水,革聞自視之,掊聚眾鱉以馬溺灌之,皆化為水。革乃自飲馬溺,其疾亦愈。
巢元方亦謂:有患鱉瘕者,死其主破其腹,得一白鱉,鱉乃活,有乘白馬來看者,白馬遂尿,灌之,隨化為水。
米瘕
乾德中,江浙間有慎道恭者,肌瘦如癆,唯好食米,闕之,則口中清水出,情似憂思,食米頓便如常,眾醫不辨。後遇蜀僧道廣處方以雞屎及白米各半合,合共炒為末,以水一中盞,調頓服。良久,病者吐出如米形,遂瘥。病源謂米瘕是也。
白話文:
[治療各種寄生蟲疾病的方子]
在《史記》中記載,臨淄的一個名叫薄吾的女子,病情嚴重,許多醫生認為她是得了寒熱病,認為她會因此死亡。然而,一位醫生通過診斷她的脈搏,發現她患的是由寄生蟲引起的疾病。她的腹部腫大,皮膚泛黃且粗糙,觸摸起來令人感到不適。醫生讓她喝下一撮的蕪花,隨後她就排出大量寄生蟲,病情在30天後恢復正常。這些寄生蟲是由寒冷和潮濕環境引起的。當寒冷和潮濕的氣候積壓不散,就會轉變為寄生蟲。醫生能夠判斷薄吾的病情,是因為他通過診斷她的脈搏,發現她手腕的脈搏粗硬且毛髮捲曲,這是寄生蟲的特徵。她的臉色良好,說明她的內臟沒有邪氣,也沒有重病。
在北齊時代,褚澄是一位出色的醫生。在建元年間,他擔任吳郡太守。當時,一個名叫李道唸的人因為公事到達郡城,褚澄遠遠地看著他說:你患有奇怪的疾病。李道念回答說:我得了寒病已經五年了。褚澄診斷他的脈搏,告訴他:這不是寒病,而是因為過量食用雞蛋導致的。他讓李道念服用一升的大蒜,不久後,李道念就吐出了一團像一升那麼大的東西,被口水包裹著,動彈不得。當他們把口水擦掉,竟然發現那是一隻小雞,已經長出了翅膀和腳趾,並且還能走路。褚澄說:這還不算完,再服用剩下的大蒜吧。李道念照做了,總共吐出了13隻小雞,他的病情終於得到了治癒。
在劉宋時代,徐文伯非常熱衷於醫學。有一次,明帝的一位宮女患上了腰部疼痛,連心臟都受到影響,發作時甚至呼吸困難,許多醫生認為她是患上了肉瘤。但是,徐文伯觀察後表示:這其實是髮絲結塊造成的。他讓她服用油,她隨後吐出了一團長約三尺的髮絲,頭部已經形成了蛇的樣子,還能在空中搖晃。當水分完全蒸發後,只剩下一根髮絲。她的病也隨之痊癒。
在唐朝,《唐書》中記載,甄權的弟弟甄立言也是一位醫術高超的醫生。當時有一位年逾六十的尼姑明律,她患有心臟和腹部膨脹的症狀,身體非常虛弱,已經持續了兩年。甄立言診斷她的脈搏,認為她腹中有寄生蟲,可能是因為誤食了頭髮所導致的。於是,他讓她服用雄黃,不久後,她吐出一條像人手指大小的蛇,只是沒有眼睛。當把蛇燒掉時,只有一股頭髮的氣味。她的病也因此得到治癒。
在隋朝,有個人在饑餓時吞食了一些食物,食物下到胸口就吐了出來。醫生認為他可能患有噎塞、膈氣或反胃等疾病,但治療效果不佳。後來,一位老醫生任度診斷他說:這不是以上三種疾病,而是因為他吃了蛇肉未能消化,導致這種情況。他用手摸病人的胸口,感覺到裡面有蛇的形狀。病人回憶說:他確實有風濕病,曾吃過蛇肉,希望藉此緩解風濕,但從那以後就開始出現這種疾病。最終,任度用芒硝和大黃(另一種配方使用雄黃)治療他,讓他微微拉肚子,病情就得到了改善。
在宋朝,有個名叫溫革的郎中,他從年輕時就身體健康,從不相信醫學。他讀到一本醫書上寫著:不能同時食用鱉和莧菜,但他還是選擇同時食用。從此,他開始經常腹痛,每次發作時,幾乎無法正常思考。他開始懷疑是鱉和莧菜導致的,但並不能確定。為了驗證這個理論,他讓一個小孩同時食用鱉和莧菜,結果小孩也得了類似的疾病,而且情況更加嚴重,不久就去世了。他們把小孩的屍體放在馬廄裡,還沒來得及收斂。突然,無數的小鱉從小孩的身上湧出,散開跑進馬廄裡。只要遇到馬尿,這些小鱉就會融化成水。溫革聽聞後,親自查看了這個情況,他收集了所有的小鱉,並用馬尿澆灌它們,果然都融化成了水。溫革於是喝了馬尿,他的病也隨之痊癒。
巢元方也有類似的記載:有一個患鱉瘕的人去世了,主人在他去世後剖開了他的腹部,發現了一隻白色的鱉,這隻鱉竟然還活著。有一個騎著白馬的人來看他,白馬隨即撒尿,將尿液澆在那隻白色的鱉上,它立刻化成了水。
在乾德年間,江浙地區有一個名叫慎道恭的人,他身體瘦弱,就像患有肺結核一樣。他唯一喜歡的就是吃米飯,如果不吃米飯,他的嘴裡就會流出清水,表現出憂鬱的情緒。只要一頓飯吃米飯,他就會恢復正常。許多醫生無法判斷他的病因。後來,他遇到了一位來自四川的和尚道廣,道廣開了一個處方,讓慎道恭將半合雞糞和半合白米混合在一起,炒成粉末,然後用一杯水調勻,一次服下。不久後,慎道恭吐出了一些像米粒形狀的東西,他的病情也得到了改善。據《病源》所述,這就是米瘕。
以上就是一些治療各種寄生蟲疾病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