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四十一 (17)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一 (17)

1. 治驚積方

加味妙應丸,治驚積成塊。

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穿山甲(炒),鱉甲(燒,各三錢),元胡索,蓬朮(各四錢)

上為細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食後,淡薑湯下,以利為度。

白話文:

這是在介紹一種名為「加味妙應丸」的藥方,用來治療因驚嚇或積食而形成的腹部硬塊。

所需藥材如下: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炒過的穿山甲、燒過的鱉甲(兩者各三錢)、元胡索和蓬朮(兩者各四錢)。

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再製成丸狀,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約五十至七十粒,於飯後服用,以淡薑湯送服,直到有排泄反應為止。

2. 治血積方

海石丸,治死血成塊,塊去後,須大補之。

海石,三稜,莪朮,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石鹼(各等分)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朮湯下。一方有蚶殼。

桃仁承氣湯,治瘀血,小腹急痛,大便不利,或譫語口乾,漱口不咽,遍身黃色,小便自利;或血結胸中,手不敢近腹;或寒熱昏迷,其人如狂。

桃仁(半兩),大黃(炒一兩),甘草(二錢),肉桂(一錢)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

桃仁丸,治瘀血不利,發熱作渴,心腹急滿,或肚腹中作痛。

桃仁(四十枚),大黃(四十枚),虹蟲(炒去足,四十枚),水蛭(炒焦,十枚)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腹熱湯下。

桃仁煎,治婦人經脈不通,及血積癥瘕等證。

桃仁,大黃(炒,各一兩),虻蟲(炒黑,半兩),朴硝(一兩)

上為末,先用醇醋二升半,於銀石器中慢火煎至一升半,下桃仁、大黃、虻蟲,不住手攪千下,次下朴硝,更不住手攪良久,出之丸如桐子大。前一日不用吃晚飯,五更初,用溫酒吞下五丸,日午取下惡物,未見再服,見鮮血止,即以調氣血藥補之。

桃奴散,治血蠱,及瘀血停積,婦人經水不通,男子跌損撲傷,皆效。

桃奴,豭鼠糞,元胡索,肉桂,五靈脂,香附(各炒過),砂仁,桃仁(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服。

白話文:

[治療血液凝塊的處方]

「海石丸」,適用於治療因血液凝結成塊的情況,血塊排出後,必須進行大補養。

成分包含:海石、三稜、莪朮、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石鹼(各等量)。以上成分研磨成粉,用醋和成丸狀,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粒,用白朮湯送服。另一個配方中還加入了蚶殼。

「桃仁承氣湯」,適用於治療瘀血導致的小腹緊繃疼痛、排便困難,或出現譫妄言語、口乾舌燥、漱口但不吞嚥,全身泛黃,小便正常;或血液在胸腔中凝結,手無法靠近腹部;或出現寒熱交替、神智不清,病患行為類似瘋狂。

成分包含:桃仁(半兩)、大黃(炒制一兩)、甘草(二錢)、肉桂(一錢)。以上成分切碎,加入生薑,用水煎煮服用。

「桃仁丸」,適用於治療瘀血不通暢,發燒口渴,心腹緊繃滿脹,或腹部疼痛。

成分包含:桃仁(四十枚)、大黃(四十枚)、虹蟲(炒制去腳,四十枚)、水蛭(炒制至焦,十枚)。以上成分研磨成粉,加入煉蜜搓成丸狀,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空腹時服用五六十粒,用熱湯送服。

「桃仁煎」,適用於治療婦女月經不順,以及血液凝塊形成的症瘕等症狀。

成分包含:桃仁、大黃(炒制,各一兩)、虻蟲(炒制至黑,半兩)、朴硝(一兩)。以上成分研磨成粉,先使用兩升半的純醋,在銀石器皿中以小火煎煮至剩下一升半,再加入桃仁、大黃、虻蟲,不停攪拌上千次,接著加入朴硝,再次不停攪拌一段時間,然後搓成丸狀,大小如同梧桐子。服用前一天晚餐不吃,五更時刻,用溫酒吞下五粒,中午時可排出不良物質,若未見效果再服用,見到新鮮血液即可停止,接下來服用調理氣血的藥物進行補養。

「桃奴散」,適用於治療血蠱,以及瘀血停留積聚,婦女月經不通,男性跌打損傷、碰撞傷害,皆有效果。

成分包含:桃奴、豭鼠糞、元胡索、肉桂、五靈脂、香附(均需炒過)、砂仁、桃仁(各等量)。以上成分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用溫酒調服。

3. 治脅下積塊方

龍薈丸,治脅痛有塊。

當歸,龍膽草,山梔子,黃連,黃柏,大黃,黃芩(各一兩),蘆薈(各半兩),大香(二錢半),麝香(五分,另研)

加薑黃、桃仁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小兒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生薑湯下。

小阿魏丸,治脅下積塊。

三稜(醋炙,一兩),麝香(二分),阿魏(二錢半)

上為末,醋煮陳倉米粉為丸,桐子大。

神效阿魏散,大治痞塊。

大黃(一兩),阿魏(一錢二分。一云二錢二分),天竺黃,蘆薈,白殭蠶(各二錢),孩兒茶,番木鱉子,甘草(各三錢),穿山甲(七片,炮焦)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好酒調服,如重車行十里許,化下膿血即愈。或醋調膏貼臍亦好。

丹溪方,治食積死血,痰積成塊,在兩脅動作,腹鳴嘈雜,眩暈身熱,時作時止。

黃連(一兩半,用茱萸益智仁同炒,只用黃連),山梔(半兩,炒),川芎,神麯,桃仁(去皮),三稜,蓬朮(各半兩,並醋煮),香附(童便浸),山楂(各一兩),蘿蔔子(炒,一兩半)

上為末,麵糊丸。又方,有青皮半兩,白芥子一兩炒。

白話文:

【治療脅下積塊的處方】

第一個藥方是「龍薈丸」,用來治療脇部疼痛且有硬塊的情況。

所需藥材包括:當歸、龍膽草、山梔子、黃連、黃柏、大黃、黃芩各一兩,蘆薈和大香各半兩,麝香五分(需單獨研磨)。另外再加入薑黃、桃仁各半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後,用煉製的蜂蜜製成小豆大小的丸狀,小兒則可製成芝麻大小。每次服用約二三十粒,搭配生薑湯一起服用。

第二個藥方是「小阿魏丸」,同樣用於治療脅下積塊。

所需藥材為:三稜(用醋炒過,一兩)、麝香二分、阿魏二錢半。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後,用醋煮陳倉米粉製成桐子大小的丸狀。

第三個藥方是「神效阿魏散」,能有效治療痞塊。

所需藥材有:大黃一兩、阿魏一錢二分(或說是二錢二分)、天竺黃、蘆薈、白殭蠶各二錢、孩兒茶、番木鱉子、甘草各三錢、穿山甲七片(炮焦)。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好酒調勻後服用。若病情較重,可以感受到像是行走重車般,待排出膿血後即可痊癒。或者也可以用醋調成膏狀貼在肚臘上,也有不錯的效果。

最後一個藥方是丹溪方,用於治療因食物積滯、死血或痰積成塊在兩脅部位,導致腹部鳴響、混亂、眩暈、身體發熱,且時好時壞的情況。

所需藥材包括:黃連一兩半(與茱萸益智仁一同炒,只取黃連)、山梔半兩(炒過)、川芎、神麯、桃仁(去皮)、三稜、蓬朮各半兩(與醋一同煮)、香附(用童便浸泡)、山楂各一兩、蘿蔔子(炒過,一兩半)。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後,用麪糊製成丸狀。另外還有一個藥方,其中包含了青皮半兩、白芥子一兩(炒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