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四十一 (16)
卷四十一 (16)
1. 治氣積方
導氣枳殼丸,治氣結不散,心胸痞痛,氣逆上攻,喘急咳嗽。分氣逐水,功莫盡述。
枳殼(去穰麩炒),木通,青皮(去穰),陳皮(去白),桑白皮(炒),蘿蔔子(炒),白牽牛(炒),茴香(炒),莪朮(煨),京三稜(煨,各等分)
上為細末,生薑汁打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橘皮湯下。
木香化滯湯,治因憂氣,食濕面,結於中脘,腹皮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之後不散,常常痞氣。
木香(不見火),草豆蔻,柴胡,橘皮(各一錢半),當歸,枳實(麩炒,各一錢),半夏(湯泡,二錢),紅花,甘草(炙,各五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
一法,氣結者散之。
息城司候聞父死於賊,乃大悲哭,便覺心痛,日增不已,月餘成塊狀,若覆杯大,痛不堪,藥皆無功,議用燔針炷艾,病人惡之,乃求治於戴人。戴人至,適巫者在其傍,乃學巫者,雜以狂言以謔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胸中結硬皆散。戴人曰:《內經》言,憂則氣結,喜則百脈舒和。又云:喜勝悲。《內經》自有此法。
白話文:
【治氣積方】
【導氣枳殼丸】主治氣血凝結不易散開,心胸部位有悶痛感,氣血逆流向上,導致呼吸急促及咳嗽。其功能在於調節氣血,幫助水分代謝,效果難以盡述。
主要成分有去穰炒製的枳殼、木通、去穰的青皮、去白的陳皮、炒製的桑白皮、蘿蔔子、白牽牛、茴香、煨製的莪朮和京三稜,各成分比例相同。
將上述成分研磨成細末,用生薑汁和麵糊做成像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五十顆,搭配橘皮湯一起服用。
【木香化滯湯】主治因心情憂鬱或食入濕面,在中脘部位形成結塊,腹部皮膚微痛,胸口有脹滿感,食慾不振,食物消化不良,經常感到脹氣。
主要成分有木香、草豆蔻、柴胡、橘皮、當歸、麩炒的枳實、湯泡的半夏、紅花和炙製的甘草,各成分比例依序為一錢半、一錢半、一錢半、一錢半、一錢、一錢、二錢、五分、五分。
以上成分組合成一份,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應在飯後一段時間再服用。
【一法】針對氣血凝結的情況,需設法散開。
有位名叫息城司候的人,得知父親被盜賊殺害,悲傷大哭,隨後心臟部位開始疼痛,且疼痛日漸加重,一個多月後,心臟部位形成如覆蓋杯子般大的硬塊,疼痛難忍,所有藥物都無法奏效,考慮使用燒熱的針灸和艾灸治療,但患者非常排斥,於是向戴人尋求治療。戴人到達時,剛好有一位巫師在旁邊,他模仿巫師的行為,並夾雜著一些瘋狂的言語來逗樂患者,結果患者大笑不止,連轉頭回去都不願意,面向牆壁一兩天後,胸中的硬塊都已散開。戴人解釋說,《內經》中有記載,憂鬱會導致氣血凝結,而開心則能使全身脈絡舒暢。又說,喜悅能戰勝悲傷,《內經》本身就提及這種療法。